育儿指南

孩子突然变消极,家长勿忽视“可是效应”,别给他希望又让他失望

文/豆宝奶奶(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前几天,作者早晨起来散步,看见同小区的初中生小蕊闷闷不乐地踢着脚底下的一块石头,作者上前询问,小蕊却叹了口气,坐在一旁的草地上跟作者说明了原因。

原来小蕊开学后第一次考试考了全班第五,她特别开心,回来跟妈妈报喜,妈妈也很高兴,然后说:小蕊你太厉害了,期末考试还是全班第二十呢,现在就已经全班第五了,妈妈真开心。可是妈妈听你班主任说你平常的英语不大好,妈妈给你报了个英语补习班,你礼拜天上午去吧。”

小蕊的神情一下子委顿了下来,嘟囔着:我一周学习很累了,不想去英语补习班。”

妈妈说:这个补习班花了不少钱呢,小蕊,乖,去吧,说不定去了咱们能考全班第一呢。”

小蕊没说话,于是出门散心,这次周末又有的做了。

作者明白了小蕊不开心的原因,劝解了她几句之后离开,而自己对此事也陷入了思考。

孩子突然变消极,背后是可是效应”在作怪

说服心理学中,人们把对某一人的态度加以改变时先采取是”的态度,后再采取可是”的态度,从而产生对方接受观点的现象,称之为可是效应。

比如,你和对方谈话中,想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或者想法,觉得直接说不够妥当,可以先听对方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表示认同,然后再寻找机会,用可是”二字把话锋一转,转移到自己的观点上来,他就比较愿意听听你的想法,比直接说效果好得多。因为你直接说,对方会觉得你不认可他,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不管你说得是否在理,对方都不愿意接受你的观点了。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觉得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容易被孩子拒绝,所以用了可是效应”,方便孩子接受,但是却忽略了孩子自己内心的看法,孩子是否需要你可是”背后的内容,你可是”背后的内容他是否可以接受。

就如同一个人兴高采烈地跟你分享这个月工资很高,你先夸他多么厉害,工作能力多么强,然后来句:虽然这个月你做得特别好,可是下个月要连续加班三周。”想必他的心情瞬间也受到了影响,情绪也会变得消极。

很多家长用错了可是效应”,导致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造成给他希望又让他失望的局面”。

为什么很多家长喜欢对孩子说可是,可是的背后又包含着什么意思?

▶▶怕孩子因为取得一时成绩骄傲,打击大法”保证孩子别飘

诗人顾城说过:

顽强的自信,似乎帮助了我,使我总能以加倍的努力,去抵抗压力和打击。给压力以压力,给打击以打击,我觉得是件愉快的事。

打击这件事在很多家长看来并不是坏事,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总天真”,打击有助于孩子的进步,而夸赞会让孩子难以认清自己,变得太飘。

孩子取得了好的成绩,肯定是一定的,但是一句否定,又适当地提醒了孩子别沉浸在赞美中,以免自己产生骄傲的情绪,防止以后出现骄兵必败”的现象,却忘记了一句可是”把孩子的好心情统统扫光了。

▶▶先甜枣,再大棒,自己的真实意图容易被孩子接受

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开口,所以就把事情压在心里,等待着机会的出现。大家都知道,人在开心的时候提出一些要求比较容易被接受,所以家长会寻求孩子较为开心的时候,先给孩子个甜枣让孩子更开心,然后借机说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让孩子方便接受,这样时机恰到好处,双方也都不会太尴尬。

但实际情况并不会比家长预想的好太多,因为家长想让孩子做的事情,并不是孩子心甘情愿的,孩子反而会产生更大的落差感。

家长经常说对孩子说可是”,对孩子来说有什么影响呢?

NO1:我想离你远点,没事不想和你说话

家长说可是”的背后等于给孩子提了一个要求,如果长期对孩子说,孩子觉得和家长说话,家长总会不断地提出要求,孩子就觉得自己是没事找事”,想要清闲一点,就彻底切断自己找事”的源头,拒绝和家长说话,或者要说就说些无关紧要的,尽快结束谈话。这样双方缺乏沟通,大人难以明白孩子的想法,孩子说话态度又被动,导致亲子关系变差。

NO2:反正等我的没有好事,我做得再好也没用

孩子做好了一件事,得到了赞美,还没来的及高兴一下,家长就给泼了一盆冷水,或者提出一个新的要求。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即使自己取得了多好的成绩,都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或者家长总能发现他不足的地方,从而产生深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做得再好也得不到认可,或者说永远得到的只是部分认可,家长对自己做事就没有完全满意过。久而久之,孩子的态度就会变得消极,觉得自己做得再好也达不到家长口中的好”,索性也就不想努力了。

▌举个小例子

小鹏的学习成绩很好,几乎每次都是全班前三名,很多次还能拿到全班第一或者全校第一,但是每次发布出成绩,他都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老师发现后,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就算他考了第一,他爸爸也觉得他丢分的地方都做得不够好,或者哪科成绩还有提高的余地,这让他感觉非常累,感觉自己怎么做,爸爸都不会满意,有时候他都想放弃了。

NO3:你让我做我偏不做,我就是叛逆了怎么地

有些家长会发现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会有前一秒母慈子孝,后一秒鸡飞狗跳”的现象,明明一起都是好好的,孩子突然打断自己的话或者一下子变得特别烦躁,家长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实就是家长老说可是”,孩子形成了应激反应。因为孩子已经预见到家长下面要说的话让他会感觉不舒服或者会从夸赞变成挑毛病,所以才会态度才会变得如此激烈。

还有的孩子会做和家长意愿相反的事情来表示自己的反抗,家长觉得孩子叛逆,但他就是要用自己的叛逆来反对你口中的可是”啊。

既然可是效应”对孩子影响巨大,家长怎么做才能别给他希望又让他失望呢”?

1:正向运用可是效应”,尊敬孩子,让孩子把话说完,别急着否定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互惠心理”意思就是接受了对方的恩惠,想要回报对方的心理。所以,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听孩子把话说完,尊重孩子表达思想的权利,不要孩子刚说了几句话,就一个可是”打断,等孩子说完,先表示认同,再用可是”转折,当然,作者建议这个可是”是表达对于孩子事情不同看法的,而不是提出一个要求让孩子去做其他的事情。因为尊敬是相互的,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你尊敬了他,为了尊敬你,他也会听你把话说完,这就是互惠心理的作用了,你对我理解宽容,我也可以听听你的想法。

如果想提出意见事情,可以用下面的不说可是法”。

2:委婉表达,巧用不说可是法”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遇到要表扬的地方,就要彻底的表扬,从根上把可是”二字切断,让孩子好好享受被赞美的愉悦。如果真的想要转折下,那么就把可是”换一种说法。

譬如孩子考试考了全班前三,你可以说:孩子你真棒,考这么好,妈妈太开心了。”等孩子开心一会儿,家长可以看看趁机看看孩子的试卷,看准时机和孩子说:这道题我估计你是粗心了,你要是不粗心,妈妈觉得你是全班第一没问题。不过这样也很好了,妈妈真为你骄傲。”这样说话,孩子更容易接受,且觉得妈妈在鼓励自己,自己如果努力,肯定能考全班第一名。

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说过:

在你每天的旅途上都留下些友爱的赞赏火花,那么当你下次路过的时候,你就发现到处都有友谊之火温暖着你。

所以赞赏孩子就不遗余力地赞赏吧,砍掉可是”那个小尾巴,让他看到希望没有失望,他的心态才不会消极。如果怕孩子太骄傲,不妨换个说法,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避免因为可是”二字带来冲突。

家长们,在和孩子沟通方面,你们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你喜欢本文,就请点赞或者分享给朋友吧。我是豆宝奶奶,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