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听话”的年代已经远去了,当今的年代,需要的是“对话”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搜寻公众号 "亲子天下"(微信 ID:cn-parenting)关注

在这个手机普及,计算机盛行,万事加速的年代,人与人的关系也有了大变动。传统的关系里,主管对下属、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只要下命令就行了。但是,听话”的年代已经远去了,当今的年代,需要的是对话”。

当老师要维持秩序、让孩子投入学习,父母要孩子正向、能够负责,医生要让病人理解医嘱,业务让客户了解产品,上司对员工有所要求……透过对话”是最好的方式。

尤其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更是非常重要的过程,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开始,培养好奇心的关键,懂得负责任的开端。

亲子天下沟通顾问李崇建,用真实案例展示对话的基本框架,帮助父母从中领会对话的力量。

作者简介│李崇建

曾任教于体制外全人中学”七年,担任台北自主学习课程发展核心教师。李崇建老师将咨商和教育的成功经验写成《萨提尔的对话练习》、《没有围墙的学校》、《麦田里的老师》、《心教》等书。同时现于台中市、新竹市、台南市结合亲职教育创立千树成林”、快雪时晴”创意作文班。李崇建老师的文字创作曾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教育部文艺奖。也是现任台中晓明女中特约作家、于多家机构担任沟通学习顾问〈南投佳音英语、新加坡耕读园、马来西亚萨提尔全人发展协会、马来西亚德信中学、香港自然学校……等。〉

维吉尼亚.萨提尔女士,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师之一,被誉为家族治疗的哥伦布,1972年她出版《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 Making)一书,提过冰山”一词。

萨提尔的学生约翰贝曼博士,根据对萨提尔女士的观察,发现萨提尔女士的对话”,非常有穿透力且具启发性,因此贝曼根据萨提尔对话脉络,归纳并发展了冰山模式,此模式运用于与他人沟通,也运用于厘清自己。

很多学习冰山的人,纷纷赞叹冰山的奥妙。

冰山只是一张图,怎么会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冰山就如同吉他的弦,一把吉他只有六根弦,冰山还比吉他更多一点儿。透过吉他的六根弦,能弹奏出美妙的琴音,只要你练好基础指法,便能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冰山也是如此美妙,而每个人都有弹奏的指法,弹出不同的节奏与韵律。

冰山模式是什么呢?

冰山理论其实是一个隐喻,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见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事件或者故事。亦即水平面以上的部分,水平面的那一条线,指的是人应对的模式,亦称为求生存的姿态”。

而人更大一部分,却藏在更深层次,那是人的内在。人并看不见内在,恰如一座冰山,只有七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七分之六藏在水面下,分别是: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

焦急母亲的冰山

此处要呈现的是家长,我与一位妈妈的对话。

妈妈遇到的问题,是十九岁的女儿要休学了,妈妈不断打电话求助,希望我跟女儿谈话。妈妈在电话那头很焦虑,说话急促又生气,抱怨女儿突然的决定,又抱怨女儿不坚持。她希望女儿回心转意,好好将大学读毕业,责怪女儿这么任性?

我答应妈妈的要求,前提是女儿愿意来谈话,而不是被妈妈逼来,因为女儿十九岁了,十九岁当然可以决定休学。况且妈妈误解了,我的谈话并非满足妈妈期待,而是让女儿为自己负责。

但是女儿不愿意前来,无奈的妈妈只好自己来见我。

然而妈妈很疑惑,是女儿休学呀!为何要和妈妈谈话呢?

萨提尔女士曾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面对问题,才是问题。”

女儿休学本身不是问题,妈妈应对女儿的方式,那就是个问题了。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我在每个提问的后面,标注冰山的各层次,谨供读者参考:

我:我们要谈女儿的休学,此刻妳有什么感受?”(感受)

妈妈:喔,我现在不太能呼吸,要用一点儿力气,才能吸入空气的感觉。”

我:妳能感觉到身体吗?此刻,当妳说不太能呼吸?”(感受)

妈妈:嗯,肩膀有点儿紧,胸口很闷很闷。”

我:我邀请妳,专注感觉身体的讯息,肩膀的紧,还有胸口的闷,并且接纳它,妳可以吗?”(感受、渴望)

妈妈闭起眼睛,手放在胸口处,深深呼吸了,接着说:我现在很想哭。”

我:妳接受自己哭吗?”(观点)

妈妈:但是我已经哭了好几天。”

我:妳哭了很多天了呀?”(行为)

妈妈点点头:嗯!”

我:妳知道自己的眼泪在表达什么吗?”(观点)

妈妈:一种无助感。”

我:妳能感觉这无助感吗?此刻……”(感受)

妈妈做一个喘不过气的表情:我只要一感觉无助,全身就快软掉,不太能够呼吸。”

我:还有别的感觉吗?”(感受)

妈妈:还有什么感觉呢?”

我:当妳接触无助时,有其他的感觉吗?比如生气、害怕、紧张、无力、难过或者沮丧。”(感受)

妈妈停顿了一下,彷佛经验自己:这些感觉好像都有!”

我:哪一个比较多?”

妈妈停顿了一下:我分不太出来,好像每一种都很多。”

我:那说说妳的生气!气什么呢?”(感受、观点)

妈妈:我气女儿不读书,她竟然要休学。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她竟然要办休学。”

妈妈说完,似乎累积很久的情绪释放,忽然掩面大哭。

我停顿了一下:还有气别的吗?”(感受)

妈妈:我气自己没有教好她。”

我:那妳害怕什么呢?”(感受)

妈妈:我怕她将来会完蛋。”

我:还有害怕别的吗?”(感受)

妈妈:我还会害怕什么呢?”

我:我不知道妳的害怕。比如也害怕她的未来、害怕她的现状、或者害怕自己的失败?”(感受)

妈妈:害怕自己不是个好妈妈,我是个失败的妈妈。”

我:妳怕自己是失败的妈妈?妳做了什么呢?说自己失败?”(观点)

妈妈:我用了各种方式,跟她分析休学的后果,但是她就是要休学。”

我:妳知道她休学的原因吗?”(观点)

妈妈:她说这个科系她没兴趣,但是我觉得是她不认真,功课压力比较大。”

我:这个理由妳听起来不接受?”(观点)

妈妈:当然不接受呀!我很生气呀!她根本就是不能面对困难。”

我:那妳怎么对她表达生气?”(应对、姿态)

妈妈:我先是骂她呀!又不想对她发脾气,只好再忍耐生气,好言相劝。结果她都不听呀!所以我又骂她。”

我:那她改变了吗?”(期待)

妈妈:就是没有改变呀!我也不想对她生气呀!”

我:提到妳对她的生气,此刻妳有什么感觉?”(感受)

妈妈:我感到难过!我难过自己没办法帮助她。”

我:即使她要休学,妳还是爱她吗?”(渴望)

妈妈:当然爱她呀!”

我:在面临休学这件事,妳展现的是爱她?还是生她气呢?哪个才是她妈妈呢?”(观点)

妈妈:两个都是呀!”

我:两个都是她妈妈呀?她不困惑吗?”(观点)

妈妈:我也很困惑、混乱呀!但是我没办法呀!她怎么可以这样呢!我怎么做都没有用!”

我:妳女儿呢?她怎么面对妳的困惑混乱?”(应对)

妈妈:她就不说话了呀!干脆不回家,不接我电话呀!”

我:听起来她将妳当压迫者,她不想和压迫者接触,是不是这样呢?”(应对)

妈妈:可是我是她妈妈呀!”

我:但是她感觉不到妈妈的支持与爱。”(渴望)

妈妈哭了。

我:此刻妳怎么了?”(感受)

妈妈:我很爱她呀!难道她不知道吗?”

我:那妳了解她吗?”(渴望)

妈妈:那她了解我吗?她想过我这么辛苦?她想过我付出多少吗?”

妈妈痛哭失声了。

我:妳希望她了解妳是吗?她会不会也希望妳了解她?两个人都在求对方了解?那谁应该去了解对方呢?”(渴望)

妈妈:难道是我要先了解她吗?”

我:我不知道呀!妳想先了解她吗?听起来妳想解决问题,而且妳比较年长,她是妳教导出来的。”(期待)

妈妈:为什么又是我?为什么总是我牺牲?我已经牺牲这么多了?为什么?”

我:妳曾经为了什么而牺牲呢?”(观点、渴望)

妈妈:我上大学的时候,爸爸出车祸瘫痪了!我妈说家里钱不够,希望我休学先工作,因为我是大姊,所以我就休学了。”

妈妈的哭声里面,带着愤怒与委屈。

我等了她一会儿问:当时妳牺牲了是吗?”(观点)

妈妈点点头:嗯!”

我:但是妳女儿此刻是自己愿意的,并没有让妳逼迫呀!妳聆听她的心声,怎么是牺牲呢?听起来妳希望女儿牺牲是吗?”(观点)

妈妈停顿了一下:我不希望她和我一样牺牲。”

我:妳有生妳妈妈的气吗?”(感受)

妈妈哭着说:我怎么可以生她的气?她已经够辛苦了。”

我:可不可以生气?跟有没有生气?那是两件事。妳有生她的气吗?”(观点)

妈妈点点头:我应该有生她的气!”

我:妳还没原谅她吗?”(渴望)

妈妈摇摇头说:我不知道。”

我:听起来妳有一个未了的情结,这个未了的情结和女儿此刻有关吗?”(期待)

妈妈摇摇头说:”我不知道。”

我:但是我现在看起来,妳在强迫女儿牺牲呀!因为她想休学,但她若是为了妳休学,那才是牺牲自己不是吗?牺牲了自己的意愿。妳和当年妈妈的做法,会不会是一样的呢?”(观点)

妈妈沉默不说话,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我:妳此刻内在发生什么?”(感受)

妈妈:感觉比较松开,有一道光进来的感觉。”

我:那是什么呢?”

妈妈:我也不知道。但是……好像看见自己的一种感觉。”

我:看见自己怎么了?”(渴望)

妈妈:好像不是那么可怜!”

我:妳以前觉得自己可怜吗?”(观点)

妈妈:嗯……”

我:刚刚发生了什么?妳怎么会突然松开?”(感受)

妈妈:当老师说她如果为我休学,那才是牺牲自己的时候。我好像看见当时休学,自己心里有一股声音,其实很清楚会是怎么样?但是我忘记那股声音了。”

我:那是什么声音呢?”(渴望)

妈妈的声音听起来坚定:那个声音是『我一定会完成学业。』”

我:当时是什么掩盖住这个声音呢?”(观点)

妈妈:对妈妈的生气,还有觉得不公平。”

我:但是妳刚刚说了,当时不可以生妈妈的气呀?妳怎么知道是这个掩盖了呢?”(观点)

妈妈:刚刚老师问我的时候,我突然知道自己在生气,还有我只是不想承认而已,但是我一直都在生气,觉得这一切不公平。”

我:这个发现对妳而言有冲击吗?”(感受)

妈妈:很大的冲击,很大的震惊,然后是松开的感觉。”

我:当时妳休学多久又复学呢?”(事件)

妈妈:只有一年而已。”

我:妳是怎么办到的?”(渴望)

妈妈:我当时找了一份晚上的工作,还去接了翻译,我很认真的工作,赚得比白天还要多。”

我:妳会怎么看待休学的那一年?”(观点)

妈妈:那一年我长大更多,英文能力进步更快,更会利用时间,我觉得自己成长很多,怎么可以这么了不起?”

妈妈说到这儿,眼泪泛出来了。

我:当年那个牺牲的女孩,为了家庭去打工,妳会对她说什么?”(渴望)

妈妈开始啜泣,过了好一会儿,妈妈缓缓的说:妳很了不起,妳知道自己可以的,因为妳很努力的帮助家里。妳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妳不是被命运安排的人,妳帮助家里度过难关……”

我:妳会对这样的自己欣赏与感激吗?”(渴望)

妈妈流出眼泪点点头。

我:那请妳对当年那个女孩说。”(渴望)

妈妈:对自己吗?”

我:嗯!对当年那个女孩,说说妳的欣赏与感激。”(渴望)

妈妈:谢谢妳,妳怎么可以这么了不起……妳是一个这么努力的女孩……”

我:当年这个女孩有创意吗?”(观点)

妈妈点点头:有。”

我:当年这个女孩禁得起挫折吗?”(观点)

妈妈说:当然。”

我:这个女孩长大了,她要面对女儿的学业问题,她也会有创意面对吗?也会允许女儿有创意的走一条自己的路,而不是一个牺牲的人?她会坦然面对期待落空的挫败吗?”(观点、渴望)

妈妈深深吸了一口气说:她是个好妈妈,是个有创意的妈妈。她可以是一个有弹性的人。”

我:那妳怎么看女儿的休学呢?当年的女孩也休学了,如今成为一个出色的妈妈。虽然情境不一样,妳会怎么看呢?”(观点)

妈妈:我比较放松了,没那么着急了。虽然我不想她休学。”

我:现在呢?关于女儿的休学?妳打算怎么面对?”(应对)

妈妈沉默了一阵子:老师,我还是觉得她有点儿可惜耶!我当初是想要好好读,现在她有这么好的机会,竟然考上了还给我休学。”

我:妳可以觉得可惜呀!妳可以怎么理解女儿呢?”(观点)

妈妈:老师,好奇怪喔!我现在好像比较理解她耶!她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我还是觉得可惜,但是我觉得她不会这么笨,不会笨到放弃人生。只是休学而已,她遇到的困难,应该会想办法突破吧!跟当年的我一样。”

我:妳可以怎么支持她呢?也可以好好表达自己?而不是讨好她?”(应对)

妈妈:我没有讨好她。我真的可以接受了,我会问问她需要我帮什么忙?看她休学想要做什么?我可以帮助她什么?”

我:妳的转变怎么这么快?”(渴望)

妈妈笑了:我也不知道。我就是很爱她呀!”

我:妳的看法改变了,期待改变了?发生了什么?妳突然想通了什么?”(观点、期待)

妈妈吐了一口气:我也不知道……大概我看到自己吧!自己有想法的,女儿也有想法,但是我没看见女儿的想法,我太不相信她了,我怎么会这么不相信她呢?好奇怪……”

妈妈说到这里笑了。

我:妳现在深呼吸一下,感觉一下自己。”(感受)

妈妈深呼吸之后说:我感觉体内有光了。身体感觉很轻松。很想跟女儿说我爱她,我会陪她,她已经十九岁了,可以自己做决定了。我十九岁的时候,已经做三份工作了。”

我:妳还是觉得她很可惜吗?”(观点)

妈妈停顿了一下:还是有一点儿,但是我可以接受,我可以好好和女儿谈了,她决定要休学,我不会那么生气焦虑了……唉……”

我:妳叹了一口气,这是什么呢?”

妈妈: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我怎么弄得这么复杂,休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呀!老师你大学还不是考五年……”

妈妈的焦虑减缓了,变得有幽默感了。

与孩子的期待同步

我邀请妈妈深呼吸,觉察一下身体与内在,妈妈回馈身体感到放松了。

这一次的对话,透过女儿的事件,探索了妈妈的感受,妈妈能接触自己的感受,但妈妈的感受很丰富,在对话中妈妈觉察更多感受,厘清她的愤怒有几个部分,其中她觉察了未满足期待的部分,她最大的失望与愤怒,和她生命中未了的情结有关。

女儿的休学事件,触动了妈妈生命中未了的情结,那儿有妈妈的愤怒,有妈妈的失落,还有妈妈的资源,但是妈妈并未整合自己,因此当女儿要休学了,和妈妈的期待不同,妈妈就看不见孩子了,无法跟孩子站在一起,陪伴孩子思索该如何应对?

我与妈妈的对话中,这句话是一个转折的关键:但是妳女儿此刻是自己愿意的,并没有让妳逼迫呀!妳聆听她的心声,怎么是牺牲呢?听起来妳希望女儿牺牲是吗?”

这句话是从观点切入,这个转变从妈妈不想自己牺牲,也不想女儿当牺牲者转变,打开了她连结自己的渴望,也连结了女儿的渴望。

当年的她渴望被爱,被关怀而不是牺牲,这部分连结了女儿,妈妈和女儿的渴望在此连结。

妈妈也从这个牺牲”的事件,连结了自己的资源,逐渐从自己的渴望处打开,对女儿的休学事件,就有了比较舒缓的开展,转变也就会出现了。

妈妈看过文字纪录后,我邀请她写了一段回馈放在后面。

妈妈的回馈

看这一篇纪录,我心里还是很激动,好像回到那个时候,我要深呼吸好几次才敢看,好像做了一场梦。

那时候女儿不去谈话,结果老师要我去谈话,我以为老师要教我技巧,教我怎么跟女儿说话,老师竟然一句也没有提,反而都在谈我自己,怎么会这样?

我看了纪录,还不知道那时怎么了?自己好像慌了手脚。

那时候我怎么这么着急,对女儿都不相信了,不想知道她的想法,也不想知道她发生什么?也不是去想要帮她?好像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办?现在想一想很丢脸,但是老师说要欣赏自己,我又觉得自己很勇敢,敢跑去向老师求救,现在女儿研究所都毕业了,也有好的工作了,我只要陪着她就好了,根本不会有什么问题,我那时心里实在太着急了。

冰山的对话,并非说服人改变,而是让人觉知,为自己负责任,这和说服人改变不同。人的心智在生存模式之下,让人不觉知自己”,一旦觉知自己”,就能为自己负责任,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为生命本身服务,就会是好的选择。

很多人误解对话的本质,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想透过对话改变孩子,忽略了彼此应尽的责任,忽略自己如何觉察感受、观点与期待,忽略和自己的渴望连结;但唯有与孩子内在连结,才能了解孩子的问题,协助孩子度过难关,为自己负责任。

若是父母一味执着应该”如何,只是想满足自己的期待,却不知道自己期待、观点的由来?让生命的流动卡住,无助于孩子也无助自己。

若是透过冰山探索自己,也探索孩子,生命就会携手往光明之处,因为萨提尔模式的精神,就是尊重、相信生命的成长。

★版权所有,转载请加注作者及出处,出处为亲子天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cn-parenting)

★从大脑发展到情商教育,亲子天下专家群助力父母,培养具备未来竞争力的孩子!点击了解更多,前往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