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提到刷题”二字,很多父母都忍不住批判一通。
刷题太枯燥,快乐教育懂不懂?”
学会思考才是正道,刷题的方法低级。”
诸如此类。
但真要落实到孩子的学习上,这些父母又披着熟能生巧”的外衣,忍不住让孩子去刷题。做完之后内心开始不安:万一孩子只是死记硬背没掌握其中的门道”该咋办。
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想法在脑瓜里像拉锯战一样不断撕扯,真是越想越让人头大。
关于刷题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从学习的生理基础,也就是大脑的运行机制上来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很糟糕。
No.1大脑:能偷懒绝不思考2+3=?这个问题对于大人和刚学会加法概念的孩子来说都能答对。
只不过,二者的速度差很多。大人读完题结果随口就说出来了,而小孩子需要一步步思考,可能还要借助形象事物:先竖起2根手指,再接着往上数3根手指,得出结果是5。
如果进一步问大人如何算出来的,他也能说出类似的思考过程,但其实他在解答算式的时候大脑并没有走这一步,而是直接从记忆里提取了这个已经知道的结果。
这点可能打破了很多人的常识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事实上,大脑是用来避免思考的。
思考要费很多力气,所以大脑更喜欢直接对记忆实行拿来主义”。就像《科学与选择:生物进化与科学哲学论文集》里说的那样,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就不用。
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事实性知识,比如乘法口诀等,我们在保证孩子已经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适量的刷题行为可以提高熟悉度,保存到长时记忆,当需要的时候直接从长时记忆调用到工作记忆就可以了。
No.2刷题和思考并非死对头畅销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里,专门有一章就在为满身都是负面标签的刷题正名。
我们都希望孩子拥有更优秀的思考能力,刷题并没有站在它对立面,而且用得好的话还会成为思考助力。
这就要从大脑如何思考说起了。思考发生在工作记忆里,但不幸的是这里的空间有限,如果放进的信息太多就会因为装不下而那么多信息而造成堵塞,思考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截取自《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所以如何有效利用工作记忆的空间就极为重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零散的信息打包”
做个测试:看5秒,记住8 1 5 6 1 9 1 0这八个数字。
现在闭上眼说出倒数第2、3个数的和是多少。
是不是觉得:我连这几个数都没记住,更别提倒数,还要计算和了。
还是这八个数,我告诉你它们分别是中秋节、儿童节和教师节的日期:815 61 910,这次是不是一下子就能答出来了。
数字没变,为什么这回思考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我们把数字变成有意义的组块,包含多个数字的组块在记忆工作中所占的空间只相当于之前一个数字,留下了更多空间去进行更高级的思考。那在数学学习中如何打包”呢?没错,还是刷题。
以上我从大脑工作机制的两个方面跟大家说了刷题的好处,但是请大家注意,我在论述观点的时候都提到了孩子一定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知道计算本源的前提下再去刷题。在还没理解所以然”的时候就盲目刷题确实不可取,而且要适度”,把孩子扔到漫无边际的题海里只会让孩子望数”生畏,兴趣?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