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个阶段,是哪三个?
第一个阶段,自我意识满足期。这个阶段,是人与物的关系。人通过物来满足自身对世界的好奇,对人生的好奇,对自我的好奇。这个阶段,个人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生活是幸福的,因为总有与时俱进的自我意识需要被满足,满足成立时,充满幸福感。 第二个阶段,自我意识调整期。这个阶段,是人与人的关系。个体在生活中,已经不完全追逐于自己好奇心的盲目满足。第一阶段后,与社会接轨,与他人接轨,四处受到他人自我意识满足对自己的影响。协调过程中,生存变得尤为重要,与他人磨合的过程是自我求生的过程,幸福感逐渐褪去,烦恼随之而来。就像那句有名的“关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人与人的过程,无所谓“平淡”,无所谓“漫长”,却尽是“平淡和漫长”。 第三阶段,自我意识限制期。这个阶段,是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烦恼因为平淡而显得那么淡定,幸福感却因为对自我欲望的调节而显得那么“漫长”。正是那句“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容是别人,欲是自己,有容的天地才跑的欢畅。当一切归于平常,日子便不再那么纵容。
人生有三个阶段,是哪三个?
2岁时出现第一个叛逆期,其叛逆行为表现,称“宝宝叛逆期”。
7岁左右时,则来到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
在12到18岁阶段,是人生的第三个叛逆期,这才是大家最常见与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2岁时出现第一个叛逆期,因为这时的孩子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表达个人的需求。可是他们的语言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又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才显示出了“叛逆”的表现。此时家长该做的就是适当地引导和宽容,帮助其顺利发过宝宝叛逆期,以免对后天的性格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7岁时出现的第二个叛逆期,很多家长往往处理不好,这期间孩子的叛逆主要表现为拒绝、总是拒绝他人的帮忙。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这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觉醒,这个时候孩了开始有了对独立自主的渴望,通过对独立完成的事情来显示自己小小的权利欲望,他想看看自己究竟能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多大的改变。这个阶段是让孩了进步的一个良好时机,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出于善 意的保护而往往扼杀了孩子正在成长的独立能力。
12到18岁,是我们熟知的青春叛逆期,这个时期孩子的主要表现是对抗。不管是家长有什么建 议,说什么,讲什么,总要唱反调。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持批 判的态度,担心自己不够突出。担心自己不够引人注目,担心外界忽略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产生这样的表现,主要原因是孩子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对抗,来证 明自己是对的,从而建立起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平 等地位。
人生的三个阶段
我认为人生的三个阶段为年轻时、中年时、老年时。
人在年轻时,也就是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看作是我们求学的阶段。在求学的道路上,学习文化知识,我们可以看到的都是知识的本身。这时的我们思想才刚刚开始成熟,“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人在中年时,也就是第二个阶段。我们步入职场,以全新的姿态开始新的生活。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难处,了解了更多无奈。此时,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人在老年时,也就是第三个阶段。我们的人生已走过大半,阅历丰富,心境也有所改变,此时的我们了解了事物的本身,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人生分哪三个阶段
童年时期,很天真的时候,珍惜。
中年时期,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希望。
老年时期,不要总想死亡,也能得到老年的快乐阿!
希望大家珍惜人生,不要让他轻易溜走。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回!
人生的三个阶段
克尔凯郭尔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 感性阶段 ,指一个人凭借他的感觉、冲动、情绪来做事。他的表现是“外驰”——拼命向外追逐奔驰以实现他的感觉。像孔子说的“小人”,即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用小孩的情绪来处理事情的人。
第二是 伦理阶段 ,是以个人行为来表现的普遍规范,关键词是普遍理性、道德义务、自我满足、内求、自负、罪。在这一阶段的人会实践道德义务,他们这样做如果不是出于社会规范要求,而是出自内在要求的话,就有一种自负的感觉,认为自己可以达到某种道德成就。
第三是 宗教阶段 ,是人从 外驰 到 内求 ,再到 依他 ,需要依靠他力才能得到解脱。基督教是耶稣,佛教是释迦牟尼,伊斯兰教是真主阿拉,犹太教是亚伯拉罕,人们需要借助这些具有人一样位格的神,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不忧惧死亡。
本以为这三个阶段对应的是青年、中年和老年,但克尔凯郭尔指出,这三个阶段不是自然形成的连续过程,而是需要作抉择的。这三个阶段之间是需要用到“跳”的,即无路可走,又不能回头,除了放弃和原地不动,就只能勇敢跳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