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因为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放学回家就沮丧地说,我永远学不好数学了,我每次都考不好,我是我们班最笨的人!”
作为父母,你会怎么做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安慰孩子,老爸老妈数学细胞就少,看来你也不是学数学的料”。还有的父母可能会埋怨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啊,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你看,父母的这些解释,也是消极的,很容易加重孩子的悲观情绪,让孩子更加绝望,干脆放弃努力。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化解孩子的悲观想法,鼓励孩子继续努力下去呢?
塞利格曼在心理学有一个最重要的发现,是关于习得性无助的。
习得性无助,简单点说就是通过事情失败的经历,获得了一种不管怎么做都不会成功的无助感。刚才我们所说的场景里,父母的表现就会造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如果孩子总在一件事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这件事的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实并不是他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它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悲观的解释风格,但凡遇到坏事,他就会用这种消极的思维分析这件事的原因,认为都是自己的错,然后把后果想像成永久的不良影响,会全方位影响他的生活。
悲观的解释风格,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带上的一个枷锁,会让人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这种解释风格都是在童年时期发展出来的,如果不去管它,就持续一辈子。
这种悲观的思维方式,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包括在之后发展成为抑郁症的可能。而且,悲观的孩子对生活不会那么热爱,因为他们很难建立成就感,没有信心面对挑战,这一定是作为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让孩子获得正面思考,学会乐观的技能呢?孩子自身的掌控行为”决定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幽默乐观的父母,可他们常会出现很多错误地做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一直伴随着自己的掌控行为,俗称控制力。
譬如孩子学会说话走路、学着自己穿衣服穿鞋等,都是通过努力学会的技能,从而获得对各种事情的控制力。
可以说,孩子从出生起,就在学习掌控行为。
掌控行为是学龄前儿童形成乐观心态的关键,这种掌控行为的建立,可以帮他们建立起面对困难不退缩的习惯。
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因果关系了,他们对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成功,发展了一套理论,同时也发展了一套如何将失败转为成功的理论,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孩子将来能否乐观的基础。
强宝是个六岁的小男孩,但是他却早已形成了一套悲观的理论。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什么事都不如自己的姐姐。有一天强宝跟姐姐玩搭积木,姐姐在搭一艘火箭。他模仿姐姐,看着姐姐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但却无法搭成火箭,因为姐姐的动作太快了,强宝赶不上她。于是他越来越焦躁不安,每一次将积木推倒重新开始游戏,他就很生气。
最后愤怒的他把积木扔向姐姐,父母看到了,就过来安慰他,夸强宝做得好,是最优秀的火箭制造家。但强宝还是很沮丧,说姐姐什么都比他强,他做的火箭翅膀老是掉下来,他讨厌搭积木,他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结果父母实在不愿意看到儿子难过,就亲自上阵,帮助他做了一个很漂亮的火箭。
强宝父母的做法已经比我们开头讲的例子中好很多了,但他依然犯了个错误,就是他试图将自尊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
首先,父母说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不是真的。
强宝也知道,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赶上姐姐。
父母应该说实话,他们可以向强宝解释,当像姐姐那样长到9岁,做的东西就会更结实。他们还可以向他解释,当姐姐6岁的时候,做的东西跟他是一样的。可为了让强宝高兴,父母直接替强宝做了个他自己做不到的东西。父母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当事情发展到不符合自己希望的时候,你就得放弃让别人来解救你。
这是在教孩子无助,失败本身不可怕,让孩子习惯性无助才可怕。
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就提出过关于自尊的两个概念,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
感觉满意指的是认为自己有权利高兴和享受努力之后的成果表现满意指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日常挑战詹姆斯提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绕过表现满意,直接获得感觉满意。
简单的说,当一个小孩没有获得掌控能力的时候,将自尊直接加在他身上,反而会降低他的自尊。只有掌控挑战,克服挫折,才能获得自尊和愉悦感。
强宝的父母就是将因果关系颠倒了,试图直接将信心加到孩子身上。父母需要的不是鼓励孩子感觉满意,而应该教他们表现满意的方法,使孩子获得掌控的能力。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解释风格”塞利格曼曾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讲的话,还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获得拒绝悲观的技能。
孩子听成人如何批评他们的同时,也在吸取这种批评的方式。
譬如,如果父母批评孩子懒惰,而不是批评他不够努力,那么孩子不仅会相信他是懒惰的,还会相信,他的失败是来自永久的,不可改变的原因。这样,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身上,习得了悲观的解释风格。
因此,当父母在批评孩子,甚至在孩子面前批评自己的时候,都要非常注意措辞,不要用永久性的、个人化的、普遍性的原因归罪孩子。
红红是个十岁的小姑娘,有一天妈妈带她和三岁的弟弟去动物园,在车上,红红不停地跟弟弟捣蛋,她告诉弟弟爸爸是她一个人的,说弟弟真正的爸爸是只猩猩,还吓唬弟弟,如果他犯了错误,动物园的狮子就会咬掉他的头。
红红很少这样捣蛋,妈妈非常不高兴。但她没有发怒,而是心平气和的这样说:红红,不准再捉弄弟弟了,你今天是怎么了?你一向都是个好姐姐,你教弟弟玩游戏,还跟他分享玩具,可是现在你对他一点都不友好。动物园对年龄小的孩子可能是个可怕的地方,你这样吓他对他一点也没好处,你知道我是不喜欢这种行为的。红红,我要你向弟弟道歉,如果你今天再这样做,晚饭后就不准到外面去玩,知道了没有?”
这位妈妈的批评方式很理想,首先,她指出孩子一向是个好姐姐,今天的不良行为是暂时的,还用实际的例子也就是会跟弟弟分享玩具,来说明她的问题不是普遍性的,这会帮助她维护自尊心和对之前良好表现的自豪感。
同时,她告诉孩子,必须向弟弟道歉,如果继续捣蛋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她没有把原因归罪到孩子的个性上,而是指出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行为,避免了孩子给自己打上顽皮小孩的标签。
如果妈妈用普遍性、永久性、个人化的原因解释孩子的行为,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总是捣蛋做错事,也会对自己自暴自弃,否定自己,觉得妈妈不想要她了,这对孩子性格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父母在生气时,向身边的人所做出的解释,也会影响孩子。
譬如,车子被刮到了,解释说因为那个不讲理的家伙硬要挤过来;大声关门是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找不到工作是因为经济不景气......这些解释,都是把不好的事情发生的原因,限定在特定的因素里,而不是永久性的原因,这就是一种乐观的解释风格。
父母本身的解释风格显露无遗时,孩子也会仔细聆听着,他学习到的不只是父母解释中的特定内容,还有他们的普遍解释风格,并将这种风格变成自己的。
ABC模式”决定孩子的人生是悲观”or乐观”刚才是父母在培养孩子乐观心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两个错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父母到底该如何教孩子习得乐观的具体方法。
心理学家研究出了让悲观人生变乐观的 ABCDE 模式。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你对这件事的想法C----consequence,代表你依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的行为,也就是后果D----disputation,代表用新的思想反驳和干预E----energization,代表激发出了新能量,也就是新效果这套方法同样适用于孩子,但是,孩子并不能像大人那样能够理解抽象思维。
那么,要怎样让孩子明白乐观与悲观的思维方式呢?
1、教孩子捕捉思维。
捕捉思维是指,当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你身上之后,第一时间出现在你脑子里的念头是什么,需要你去把它找出来,譬如你对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的解释,或者你自己的感受等等。
想要让孩子理解这个不是很容易,你可以给她讲讲侦探福尔摩斯和糊尔摩斯的故事:
小女孩的脚踏车不见了,哇哇大哭起来。这时,一个穿着很奇怪的人走到她面前,对她说不要害怕,我是大名鼎鼎的侦探糊尔摩斯,我来帮你。”小女孩说我从来没听过糊尔摩斯,我只听说过大名鼎鼎的侦探福尔摩斯。”糊尔摩斯气急败坏的说反正,我知道谁偷了你的车,就是那个恐怖危险的丹尼!”
小女孩问你怎么那么快就知道小偷是谁呢?”糊尔摩斯说他就是我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名字,所以一定是他。”说完,他转过身消失了。
这时,福尔摩斯出现了,他说我不同意糊尔摩斯说的,真正的侦探不会只凭着脑子里的第一个名字就下结论,我会列出一张嫌疑犯的名单然后寻找证据来捉贼。”
后来福尔摩斯带来了他的结论首先,我猜想是危险的丹尼,但当我搜集证据时,我发现丹尼今天因为逃课受罚不能出来,所以不可能是他。然后,我在你停车的地方,发现了坏贝蒂的发带,然后我去了坏贝蒂家,她妈妈告诉我,贝蒂骑着一辆崭新的红色脚踏车出去了。最后,我终于找到她,正骑着你的脚踏车呢,所以罪犯是她。”
给孩子讲完这个故事后,问问孩子,如果自己的脚踏车被偷了的话,是愿意请哪个侦探来帮忙呢?要孩子描述,为什么福尔摩斯的方法更好。
让孩子意识到,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成功破案,因为他列了一张犯罪人的名单,并且寻找到证据,根据证据判断谁是小偷。相反,糊尔摩斯只是相信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我们都会偶尔像糊尔摩斯一样,当坏事发生时,我们时常相信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想法,而没有花时间仔细判断,这个想法对不对。
父母要教给孩子,在他感觉难过时,指认出闪过脑海里的那些想法。这些想法不太容易被感知到,因为在事情发生后,怎么想就像是个自动的行为,他不会注意到自己在想什么,还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天然是对的。
但如果有人冤枉了孩子,把一件不是他做的错事安在他头上,孩子需要立马跳出来反驳。
2、学会反驳自己。
孩子的天性决定他们最喜欢听故事,那就给孩子讲一个关于反驳自己的故事。
小强和同学去海边露营,由同学爸爸开车带他们去。但当他跟妈妈提起这件事时,妈妈很犹豫,一是同学爸爸开车不靠谱,二是担心会出现什么状况。最后,妈妈还是没同意让他去。小强很生气,心里想着:我真恨她!她总是这样对我,从不让我玩,还让我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故事讲到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真正的大侦探福尔摩斯,是不会因为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使自己生气的,他会去寻找证据。那就该让小强去找着证据,证明妈妈真的是那样。
继续讲故事,其实,上星期妈妈还带小强去过游乐场,还让孩子的朋友来家里一起玩电动游戏。所以,之前小强说妈妈从来不让他去玩这个想法并不对。
那么,妈妈不让自己去露营的理由成不成立呢?同学的爸爸确实才拿驾照不久,还有过违章记录,海边确实也没有电话联系不方便。小强找到了充分的理由,说明自己之前对妈妈的理解是错的。
小强的做法就是成功地反驳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悲观想法。
3、ABC模式。
请孩子找出一件生活中不好的事,譬如,同学们对她指指点点;上课走神老师又在提问她;朋友临时取消了约会等等。让孩子把这件事写下来,再写上当时出现这个情况之后,孩子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个过程就是在帮助孩子识别他自己的 ABC 模式。
举个例子,孩子记录的不好的事A,可能是一次英语考试只得了70分,他对自己的解释B可能是我很笨”或者我永远也学不好了”,而他的做法C可能是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这些写下来的话,都是关于那件不好的事,它为什么会发生的主观看法。
然后,再让孩子写出,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同时再想想,还有没有对这个问题的其他乐观的解释,可以有很多个不同的解释。
譬如,孩子找到的反驳证据可能是我平时很用功学习英语,做练习题,我曾拿过90分,这说明我并不笨。”
这时再引导他,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释?
引导孩子对比一下,这些新的解释跟之前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想法会让自己放弃努力,哪一种想法会让自己更加努力。
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就会明白,把坏事想象成灾难,会使自己失去努力的尝试,变得抑郁,而积极乐观的思考方式,会让人更加努力。
4、教孩子化解灾难。
学习乐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积极地行动,引导不好的事情向着好的方面发展。所以,当孩子学会了反驳,你还要引导他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做,才能化解不愉快的事。
孩子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好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在不好的事情发生后需要想到的三件事。
首先他应该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其次再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好情况是什么”;最后,像福尔摩斯一样,再问自己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想完这三种可能性之后,他就可以为每一种可能性制订应对计划。
这就是最后一步,化解灾难的思考方式。让孩子思考,能防止最坏情形发生的一个做法,能促使最好情况发生的做法,和能应付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的做法。
当孩子把这套技巧学会,并能够熟练运用之后,就会形成一种自动的思考方式,这会对他一生的成长,都有极大帮助。
因为他可以在思想妨碍做事的时候,就立即反击,他会把不利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就像获得了一种对悲观的免疫力,用乐观作为武器,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挑战。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摒弃习得性无助的固定思维,有朝一日,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