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守护小宝的注意力该你们出手了



学习老走神,喜欢摸东摸西。

做作业不专心,太磨蹭。

粗心大意,丢三落四。

看书静不下心,做事也不耐烦。

喜新厌旧,什么都三分钟热度。

……

在中国的传统认识里,一般都认为学习是个兴趣问题,学习不好是因为不爱学习。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天生的,因为不够聪明所以成绩不好。

不用说,当然不是这么回事。

所有这些都跟小朋友的专注力有关,现在的学校很大程度上就是专注力的竞技场。哪个孩子专注力强,他学习成绩就好。

而专注力,这是个生理问题。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这里要提到一个叫艾莉森·戈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专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个比清华北大牛的大学)的发展心理学教授,也是这个领域全世界最顶尖的学者。

他写了一本叫《园丁与木匠》的书,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家长应该花心思为孩子建立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但不要总是干涉孩子手头正在做的那件事情。

6岁以前幼儿的主要任务是探索,这种学习模式称为发现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通过模仿、听讲和玩,孩子们尽可能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不设限制。幼儿最需要学习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怎样运行的,周围的人都在想什么。(摘自万维钢的《精英日课》)

换句话说,孩子无时无刻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猜想、试探、甚至试着分析他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和触摸到的任何事物。孩子的大脑也就在这个时候完成了升级进化。

还有一点需要知道,6岁以前的幼儿随时可能被任何东西吸引注意力,他自己判断哪个有意思就学哪个。这时候的大脑可塑性是最高的,6岁以后大脑就开始不容易改变了。戈普尼克认为儿童大脑的创造力,从这一刻就开始下降了。

所以,如果不想小朋友脑袋瓜在升级的时候常常被打断,耽误了升级进度,就不要动不动就打断他。

这里还要提到另外一个专家魏坤琳老师,他就是「最强大脑」里的那个Dr. 魏,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在他的书《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里提到。孩子大脑发育按照「五脑」划分:智力脑、语言脑、情绪脑、运动脑、创意脑。而注意力,恰恰是智力脑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完全是多动症、不能集中注意力的人最后获得很高的成就。

再次说明,注意力好不好直接影响智力发育。

但是,问题来了,怎么做才能培养好专注力呢?

由于大部分爸爸妈妈还是需要工作的,很多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是孩子最可靠的贴身守护神。那么我想说: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该前辈出手了

为了专业和权威起见,我参考了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的认知与情绪专家,黄扬名教授写的《天才赢在注意力》,书里给出了很具体的解决办法。


在孩子注意力培养方面,黄教授总结为三点,不打扰孩子,善用孩子的偏好,以及适时的给予鼓励。

爷爷奶奶在这方面特别适合扮演好三个角色:阵前统帅、守护天使、鼓励师。

阵前统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定规矩和清场,给小宝清扫出一个可以专注做一件事的领地。要特别注意,一旦全家约定好,爷爷奶奶就有权监督全家都要遵守原则,一起配合,不要轻易妥协。

如果小宝要吃饭、玩玩具、看书、听故事、做功课的时候,要确保旁边没有更容易吸引他注意的东西。比如,看书的时候旁边就不要有人在听故事、或者大声聊天。如果在听故事,旁边就不能放电视或者打游戏。

当小宝已经进入状态,守护天使就要开始巡视了,提防任何入侵小宝专注力领地的行为。比如,小宝正在看书,下班刚回家的妈妈就扑过去问,小宝,你在看什么啊,可不可以给妈妈讲讲啊?”这时候守护天使就应该发出禁制令,直到孩子完成手头正在做的事。

当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作为统帅要以身作则,关键时候要忍住,耐得住寂寞。不能一时冲动就自己先踩进小宝的领地,美其名曰:我来陪你玩儿。”

如果小朋友持续专注的做完一件事,爷爷奶奶就应该切换到鼓励师的角色。给小宝适度的鼓励,一个拥抱或者口头表扬都可以。让小宝知道能专心做事特别棒。

最后想说,注意力的发育有他的规律,小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很普遍。只要我们不去人为的干扰,打断孩子的专注状态。大部分孩子6岁之后专注力都会自然提升,作为家长只需要做好防守就好了。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这就靠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