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吼”,就是将孩子踢到父母的对立面,是时候开始“低声教育”了

身边很多刚刚成为父母的朋友经常抱怨:孩子越来越难管了,不管是喋喋不休的说服,还是大喊大叫的命令,在孩子那里全然行不通。

当父母,真是难。

不得不承认,带孩子是件辛苦的事,更是个技术活”,需要家长付出极大的耐心,我尝试问身边当父母的朋友,凡是抱怨孩子难管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常会对孩子大吼大叫。

当孩子淘气的时候,越是大声训斥,孩子越是听不进去,让人愤怒的错事一遍遍地赶着上演,像是刻意在和父母作对似的。次数多了以后,家长明显觉得对孩子束手无策了。其实,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

曾经听人讲过这么一件事: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在班级里表现特别好,而另一个性格暴躁,成绩也一直在下降。

老师了解原因后发现,原来他们从小父母离异,一个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另一个跟妈妈一起生活。爸爸是个谦和温柔的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也特别的温和,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大声吼过他。

而妈妈是个爱唠叨的暴脾气,遇事的时候会比较急躁,教育孩子不是那么耐心,会经常吼他,甚至会动手打他。所以久而久之,孩子经常跟妈妈顶嘴,更变得十分暴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

这对双胞胎就像父母的镜子一样,反射出父母的性格特点,也反映出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同效果。

吼”,就是将孩子踢到父母的对立面

当孩子做错了事,或者做事拖延、不认真,有些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吼叫,这种方式短时间内很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可当时间长了,无非就是两种结果:要么孩子被你吓住,满脑子的恐惧感,根本没心思去思考为什么错了,只盼着你赶快结束训斥;要么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回击你,也根本不会考虑错在哪儿。

而无论哪种结果,父母都已经将孩子与自己的关系变成了对立、分割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一开始可能很奏效,可下一次孩子还是会依然如此,而且越来越难管。甚至会和父母的关系渐渐疏远。

从心理学上来说,吼”本身就是一种不好好说话的表现,属于语言暴力的一种,会对人造成精神伤害。对于父母来说,管教孩子的心情很迫切,这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而且不少父母吼”过孩子之后,自己的心里也未必好过,常常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样,对孩子来说,这种不利的影响却可能贯穿一生。

相反,当你压低声音、语调平静、严肃地跟孩子谈话时,你会在孩子眼里变得不怒自威”,孩子对你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抵触,这时候你再跟孩子讲道理、辩对错,效果就会好很多。

低声教育”让你的孩子更自信

朝鲜古代有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一次他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的我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其实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大声地指责孩子的缺点或错误,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变得越来越胆小或易怒;相反,则会让孩子更自信和开朗。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同样,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 更容易接受。

首先,低声调可以让人更理智、情绪也会更为平和,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的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更加利于跟孩子沟通。

其次,低声批评孩子,可以让他集中注意力,更好地讲道理。另外,在公众场合,也不会让孩子觉得太难堪。在生活中就经常有大人不顾场合地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就马上高声反驳,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觉得面子挂不住。

最后,降低声调可以有效地抑制愤怒。愤怒的情绪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想要让孩子能够改正错误,就要心平气和地告诉他哪里错了,为什么。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低声教育成长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加自信、优雅、大度和包容,性格也往往更加温和好相处,做事情也会更加的从容和淡定。

如何对孩子进行低声教育?

对于已经形成习惯的父母来说,低声教育可能开始会很难,但这种教育才是有沉淀、有积累”的教育,往往比大吼大叫更为省时、省力,也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1、降低声调不等于低声下气

既然称之为低声教育,那首先就要求父母降低语调,在发脾气之前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尽量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用低声调来和孩子对话。很多父母对孩子吼叫惯了,孩子会形成防御机制,试图以同样的方式来反制父母。而减低声调就淡化了双方剑拔弩张的气势,值得采用。

需要注意的是,低声并不等于低效,更不等于父母低声下气。教育孩子始终需要父母坚定的态度,或辅之以奖惩制度等手段,来促成教育目标的达成。

2、正确的语气和措词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家有调皮好动的熊孩子,想要让家长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那确实很难。其实该批评的时候还是要批评的。只是批评并不等于就是大吼大叫,做父母要学会在说话前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生硬,但是,会让孩子知道,虽然你在批评他,但还是爱他的。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孩子会更愿意去接受父母的批评或建议。

3、提前告诉孩子你的期望,并告诉他原因

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运用正确的声调、语气和措词外,家长还要注意让孩子知道你希望他们怎样做或不做什么,并且告诉孩子这样要求他的原因。

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要明白地告诉孩子,这样做会让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们更辛苦,而且破坏了商品还是要赔偿的。只要家长能够耐心对孩子说明白,并且从头到尾贯彻到底,要比等事情发生后再大声威胁要有效的多。

4、别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在这一点上,孩子也不例外。就事论事,不要随意发泄对孩子的情绪,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尊重孩子,会使孩子更加自信,开朗,更容易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敬人者人恒敬之",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了信任和尊重,反过来也会更加尊重父母、师长和其他人。

张爱玲说过,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父母们少一分急躁,多一分耐心,往往会起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