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这个词在国内广泛传播是由于美国心理学专家科恩博士的《游戏力》一书在国内的热销。这本书把游戏力育儿的概念带到了正在养育的妈妈的手中。
什么是游戏力?
游戏力就是和孩子玩游戏吗?是,但也不是。
科恩博士归纳说:游戏力是基于玩耍时游戏的养育方式。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养育压力。”游戏不仅能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通过玩游戏,同时也能帮助我们的孩子重建自信和亲情。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的开心、尽情,那么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也往往会显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孩子理解每天所接触到的信息,还能帮助他们从生活中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
游戏和养育听起来似乎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然而只需要借助那么一点点外力,当然这个外力是来自于我们家长,两者就可以联系起来了。游戏力源于游戏,但内涵要比游戏更加丰富。比如说我们和宝宝玩捉迷藏游戏,即使你家不大,能躲藏的地方也许也很少,反反复复地躲和寻找,可能就会玩上20分钟。其实,通过玩这个简单的游戏,家长和家长不仅收获了欢乐,也进行了一次紧密的亲子链接。
游戏力的方式并不只局限于传统的游戏时间。并不是说:我们玩个游戏吧!”就要拿出整块整块的时间开始做一项大工程。实际上,游戏力的开展随时随地都能发生。
孩子眼中的游戏和成人眼中的游戏定义其实是非常不同的。成人眼中游戏必然有一套特别繁复的规则,还会有输赢,而且把输赢看得非常重要。但是在孩子眼中的游戏,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动作,有的孩子几乎几十分钟都在玩一个简单的游戏。比如说给洋娃娃梳头,再比如说拿着小汽车满地乱跑。成人可能会觉得非常枯燥,跟孩子玩这种游戏,对自己来说可能是一种折磨,但孩子却乐在其中。
我们成人常常会觉得,现实生活中早就没有了游戏的空间,压力、责任和工作让我们很难再去发现快乐。在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即使我们坐下来想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也往往会因为疲惫不堪容易失去耐心。有时,我可能也很想和孩子一起玩,但是一旦在游戏当中,孩子不按照我们预想的那样去行动,我们就会感到非常气恼,觉得他打破了我们设定的规则。觉得如果他这样玩,能学到什么呢?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了孩子的游戏当中,这就背离了我们要和孩子玩游戏的初衷。
孩子为什么玩游戏?你有想过这个问题吗?几乎所有的孩子天生都是爱玩游戏。在两三岁的时候这一特点尤为明显,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游戏都可以进行。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与大人对待工作态度不同,他们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当然不能说我们不热爱工作,但是我们在工作中总会觉得疲劳,总会觉得有时候力不从心。但是孩子对于游戏而言,有着天生的热情和追逐。
孩子可以在游戏当中体会到什么呢?
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一个途径。就像动物们会从厮打中学习生存技能一样,一切都从游戏开始。比如过家家是孩子学习体验生活家庭技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他们通过不断地模仿家人,模仿身边来学习、练习各种生存技能。
游戏也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如何与别人重归于好的一种方式。游戏满足了人们对联结、对亲密感情的需求。就比如说,两个小伙伴吵了架,大家回到游戏当中,不知不觉地就和好了。我觉得对于大人来说,需要你低头认错,需要你重新融入到一个环境当中,解决那种成人间的这种吵架,尤其是跟伴侣之间,好像总是觉得很难低头。其实有的时候伴侣之间和孩子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游戏,一切都是雨过天晴了。你看,孩子在这当中运用得多好!
游戏还可以让孩子从感情的创伤中得到康复。例如孩子在学校过得不怎么顺心。回到家里,他就会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玩角色置换的游戏,让孩子扮演老师,让孩子重新回顾故事发生的经过,在游戏当中,孩子的心情其实是可以逐渐恢复平静的。
从父母与婴儿第一次深情地目光接触开始,游戏就成为连接亲子关系的一根纽带。比如我们和婴儿玩躲猫猫,用一块手绢把脸盖起来,再露出来,宝宝就会高兴地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孩子稍微大一些,我们玩捉迷藏、赛跑等特别简单的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和笑声,我们和孩子也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孩子一直都在游戏,他们遇到的人或者事情也都通过游戏反映在他们的日常表现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去了解其他的经历,也可以在游戏中帮助他们释放,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