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研成果
2011最新科技成果 1、我国研制成功曙光—2000Ⅱ超级服务器。每秒可进行1100亿次运算,达到90年代末期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是国家863计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大成果。(人民日报1月29日)2、我国自发光材料研发走在世界前列。其发光强度和持续时间比硫化物高30倍以上。(2月23日)3、6月28日发射成功并正确进入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运行状况良好。它填补了我国微小卫星研制和我国赴境外发射航天器产品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微小卫星研制取得重大突破。(7月8日)4,株洲诞生时速305公里电力机车。其动力车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的高集成化模块结构等十项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理念。(9月4日)5,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10月31日凌晨0时02分在西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6,我首台类人型机器人亮相。有人类外观特征,可模拟人类行走与基本操作.
AIDS相关最新研究新进展?
1.网上发布的最新研究发现给AIDS 病人带来了希望,研究者发现一个 新的可能的药物靶点,这将有助于 揭人类内在的抵御AIDS病的机制. 此项研究结果为药学家指出了 新的靶点.如果科学家能阻止Vif 起作用,这将促使CEMI5基因正 常工作从而阻止HIV病毒传播.当 然,关于Vif仍然很多是未知的,只 有进一步阐清其作用过程,识别出 结合并抑制细胞内蛋白的物质,相 关新药才能开发出来.Malim雄心 勃勃地预见十年内Vif将成为新的 治疗靶点.
2.抗病毒治疗新建议:CD4+ T细胞计数<350/mm3开始治疗
目前研究一致认为,当患者CD4+ T细胞计数小于200/mm3并出现AIDS相关临床症状时,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
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如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队列协作研究]显示,对于CD4+ T细胞计数大于200/mm3的无症状患者,如果以CD4+ T细胞计数小于350/mm3为治疗阈值,患者进展为AIDS或发生机会性感染的风险远低于以200/mm3为治疗阈值者。
最新临床研究发现,即使在CD4+ T细胞计数较高的情况下,HIV处于病毒复制及免疫激活状态仍与非AIDS相关肿瘤及器官损害的发生相关。
3. ART策略研究(SMART研究)的亚组分析发现,CD4+ T细胞计数大于350/mm3时开始ART的初治患者非AIDS事件发生风险低于延迟治疗者。SMART研究还发现,CD4+ T细胞计数大于350/mm3但持续治疗者与中断治疗者相比,机会感染、心血管疾病、肾脏并发症及死亡风险有所降低。
国际艾滋病学会美国专家组(IAS-USA)在2008年新修订的指南中建议,CD4+ T细胞计数小于350/mm3的无症状患者及所有出现HIV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均应进行ART[Ⅱa 类推荐,A级证据(简写为Ⅱa/A,下同)及Ⅱb/A]。对于CD4+T细胞计数大于350/mm3的无症状患者,治疗方式取决于患者的合并症、疾病进展危险(包括非AIDS疾病进展危险)、患者意愿及对长期治疗的依从性等因素。尽早行ART的指征包括:CD4+ T细胞计数快速下降(每年减少>100/mm3);血浆HIV病毒载量>10万拷贝/ml;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共感染;HIV相关肾病及以心血管病为主的非AIDS疾病危险因素。
4.疫苗研发新方向:复制型活疫苗
目前AIDS流行形势依然严峻,加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清除病毒不彻底,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疫苗对于控制AIDS意义重大。
cTnI 最新进展
肌钙蛋白(Troponin,Tn)是横纹肌收缩的重要调节蛋白,由三个亚基组成:肌钙蛋白C(TnC),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I(TnI)。
TnC,分子量为18000,呈晶体结构,是肌钙蛋白的Ca2+结合亚基。骨骼肌和心肌中的TnC是相同的。
TnI,分子量为21000,是肌动蛋白抑制亚基。它有三种亚型:快骨骼肌亚型、慢骨骼肌亚型和心肌亚型。这三种TnI亚型分别源于三种不同的基因。心肌亚型(cTnI)相对两种骨骼肌亚型约有40%的不同源性。AMI后cTnI的释放形式(游离形式还是与其他肌钙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氧化形式还是还原形式)迄今为止还不完全清楚。
TnT,分子量为37000,可能为不对称蛋白结构,是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TnT也有三种亚型:快骨骼肌亚型、慢骨骼肌亚型和心肌亚型。它们在骨骼肌或心肌中的表达分别受不同的基因调控。
肌钙蛋白在循环血中的半衰期为大约数小时,由肾脏排出体外。游离cTnI在循环血中的半衰期大约为67 min。
二、 心肌肌钙蛋白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1.对心肌损伤的诊断 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CK-MB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多年。随着对心肌肌钙蛋白(c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cTn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正逐步取代CK-MB成为AMI的诊断“金标准”。
患有各种冠状动脉疾患的病人必然会发生心肌细胞损伤。有些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完全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不稳定心绞痛就是其中之一),但却伴有某些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TnT等)升高,从而导致细胞内的组成成分渗漏入外周血循环。这使得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成为可能。cTnT和cTnI在AMI后(3~6 h)血中浓度很快升高,和CK-MB(3~8 h)相当或稍早,它们测定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高于CK-MB。 cTn具有相当长的诊断窗口期(cTnI 7~9天,cTnT更长)。cTn对急性胸痛病人(无论有无骨骼肌损伤)的诊断均优于CK-MB。研究表明:在对AMI的诊断方面cTnI和cTnT无显著差异,都能鉴别出CK-MB所不能检测出的心肌损伤。相对cTnT而言,cTnI显示出较低的初始灵敏性和较高的特异性。就上升的相对值来说,cTnT比cTnI高;在不稳定心绞痛病人中cTnT上升的频度比cTnI高。在AMI后30天死亡率的预报方面,cTnT优于cTnI。
无论是不稳定心绞痛还是无Q波的心肌梗死,最初24小时的cTnT最具预后价值。对不稳定冠状动脉疾患病人的随访发现,cTnT和运动试验两项都正常者,死亡或AMI的仅1%;若异常,死亡或AMI可达50%。对急性冠状动脉疾患(包括心肌梗死)病人的随访研究发现,cTnT小于0.1 μg/L的病人的死亡率仅4%,相比而言,大于0.1 μg/L的病人的死亡率则大3倍,发生休克的百分率大3倍,发生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的百分率也增加1倍。对cTnI的观察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不稳定冠状动脉疾患病人中,cTnI大于0.1 μg/L的病人死亡率较cTnI小于0.1 μg/L的病人的死亡率大3倍多。因此,任何急性冠状动脉疾患病人同时测得cTn增高,应视为高危险性。
2.AMI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 静脉注入溶栓药物是近年来常用的AMI治疗方法,在治疗后判断是否出现再灌注也成为临床医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出现再灌注时cTnT往往有双峰变化:第1天由于梗塞开通后,血流进入病变部位,将游离的cTnT冲洗入血液而出现第1个峰;在第4天可观察到第2个较小的峰(主要来自cTn复合物中的cTnT)。这两个峰值的比率有助于判断是否出现再灌注:如第1峰值大于第2峰值,即比值>1.0,往往说明出现再灌注。早期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指示物CK-MB、肌红蛋白(Mgb)、cTnT和cTnI在血栓治疗成功后的早期动力学比较研究表明,四种标志物在溶栓后释放的早期动力学基本相似,但是cTnT和cTnI在90 min的冠状动脉再灌注平均指数显著大于CK-MB和Mgb。
3.对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诊断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梗死的诊断在心脏手术中有重要作用。cTn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敏感和特异的标志物,能够鉴别出没有达到常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判断标准的微小的围手术期心肌损伤。
4.对心肌炎的诊断 与CK活性相比,心肌炎时cTnT因其相对较高的血清检测值和较长的上升时间而具有较高的检测敏感性,血清cTnT可作为急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志物。
5.与肾功能衰竭的关系 缺血性心脏病是晚期肾病病人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总死亡率的大约40%;这些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大约25%发展为AMI。因此,在晚期肾脏病病人的临床治疗中,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晚期肾脏病病人血清中,cTnT和cTnI的检测值存在着差异。晚期肾脏病病人的cTnT升高的可能原因有三:检测方法的交叉反应;cTnT在骨骼肌中的重表达;存在着微小心肌损伤。第二代cTnT分析法不会因为cTnT在晚期肾脏病病人骨骼肌中的重表达而产生假阳性,从而排除了分析法的交叉反应。研究结果认为,晚期肾脏病病人血清中cTnT的升高可能是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肌损伤。
6.与骨骼肌损伤的鉴别诊断 心肌和骨骼肌细胞关系密切。在胚胎期,这两种肌肉的基因表达有多处相同之处,但在最终分化时表达出现不同。因此骨骼肌损伤病人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的特异性令人关注。由于第二代cTnT分析法已排除了分析法的交叉反应。因此,cTn可作为骨骼肌损伤病人的心肌损伤诊断时的较好的标志物。
7.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心肌损伤的诊断 甲状腺机能减退导致了胆固醇的上升,使病人易患冠状动脉疾病以及AMI。同时,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常有抽筋、肌痛等骨骼肌损伤症状。因此,这种病人的血清CK、CK-MB、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此时,cTn是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心肌损伤诊断时较好的标志物。
8.药物作用观察 cTn还被用于观察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心脏的关系,了解是否改善或者加剧心肌缺血现象。
9.其他 如心脏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或急性心功能衰竭时,也常常出现cTn增高而CK-MB无异常的现象。
糖尿病的最新科研成果
国内外有关胰岛素口服制剂研究的报道虽已很多,但至今尚未见到实际应用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报告,其主要原因是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低,制剂的质量标准及稳定性问题尚未解决.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要提高胰岛素口服给药的体内吸收,需加入吸收促进剂、蛋白酶抑制剂以及选择适当的载体材料.此外,如能解决口服胰岛素制剂在胃肠道的活性稳定性问题,将是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研究的重大突破.
克隆人工肾何时临床
目前已经在进行临床使用。人工肾是一种替代肾脏功能的装置,主要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它将血液引出体外利用透析、过滤、吸附、膜分离等原理排除体内过剩的含氮化合物,新陈代谢产物或逾量药物等,调节电解质平衡然后再将净化的血液引回体内。亦有利用人体的生物膜(如腹膜)进行血液净化。
经过人们长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人工肾的技术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和腹膜透析。
美国是不是研制出人造肾呢
计算机模拟显示、钙和营养物质则送回体内。 以后的工作就是生产完全的过滤膜,就像人体内真肾的过滤结构一样,他们已经做了广泛的计算机模型试验,临床应用有可能从2010年开始,这两层膜模仿人肾脏内的过滤结构,该装置可以持续运转。研究人员说,在人类试验前在动物身上先检测一下它的功能. Nissenson博士在《国际血液透析》杂志上对这个设备进行了说明,现在正开始制造必需的透析膜。 通过计算机模型,这一每天工作12小时的装置比1个星期进行3次传统透析提供的透析率更高,来预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大约有平装书那么大。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艾伦·尼森森及其同事在《血液透析国际》季刊中指出。这一步可能要2-4年。Nissensor强调说,人工肾的研制工作才“刚过概念阶段”,该装置与血流连接后,今后利用这种似平装书大小,研究者们已经迈出了研究全功能人工肾的第一步,比常规每周透析3次的滤过率高的多,它在每个药筒内包含两层膜,因此便于携带或植入,每周工作7天。这个设备很小,盐,如果研制成功,废物和水排入外接膀胱。如果加以改进,研究者们发现这台仪器每天工作12小时,血就可以流入该装置。 加里福尼亚大学的Allen R,同真肾一样、可随身携带或植入的装置。 不过研究人员强调,这种人工肾可能让晚期肾病患者避免透析和肾移植,并把它结合到仪器中,人工肾的研究工作目前刚刚过了概念阶段。新装置中的透析膜负责过滤和处理。他介绍说,晚期肾病患者也许不用进行透析和肾移植,该装置由两个透析膜组成。 通过纳米技术美国研究人员成功培育人造肾脏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利用纳米技术。 研究人员说,朝着制造功能性人工肾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对那些必需的膜进行研究
高中化学 人工肾脏可采用间接电化学方法除去代谢产物中的尿素
那个反应又不影响,题里不是还给了氯气和尿素的反应?生成的氯气全部再反应回氯离子,可以认为这个反应对总体没有影响,不发生
央视报导的美国人工肾什么时候可以临床?
根据英文报道,现在内过滤材料还有问题没解决,正在寻找能连续工作10年的材料。公司希望在一年后能在猪身上试验。用于临床还没有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