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晚年最惨三种父亲 到了晚年最易拖垮子女,通常会是哪几种父母呢?

父亲的晚年生活

       

      父亲60岁那年退休了。退休后从县城搬到老家农村居住,仍然不做家务,只是到菜园种菜,莳花弄草。洗衣做饭等琐碎家务一概由母亲操持。事情不多,年纪也不老,邻里乡亲和睦相处,倒也舒适自在。儿女在周末相约回老家,爬爬屋后的山,看看园中的菜,捡蘑菇、拾田螺、钓鱼,呼吸清新空气,一家其乐融融,现在想起来,仍有几分诗情画意。

        父母年岁渐老,身体不如从前。父亲75岁那年,母亲肾病加重了,每个月要到省城医院检查一次,带回一个月要服的药。慢慢地,药物维持不了,母亲开始透析治疗。母亲离不开医院,父亲只能搬回县城住。为了就医方便,在医院附近租房住下来。

      母亲不能做家务了,还中了风,行动不便,只能坐轮椅。他们又不愿同儿女一起生活,老父亲就担负起厨师、保姆、特级护理的角色,生活变得紧张、繁杂、忙碌起来。几年下来,不会做家务的父亲做的饭菜可口了,洗衣拖地也熟练了,母亲每天服什么药,量几次血压只有老父亲清楚。母亲住院、透析都由他陪伴,由于经常跟医师询问病情,跟病人家属和护士交流护理心得,他也成了半个专家和护理师。

      父亲也会自我调节。在陪母亲透析时,他跟病友家属聊天,打打扑克,放松一下;在家时不时跟母亲开玩笑,缓和心情。在别人看来烦闷的生活,他却过得充实,有规律,甚至还有几分新意。

        母亲的病时刻牵动着父亲的心。父亲的脸色就是母亲病情的晴雨表。母亲病情稳定,精神状态好,父亲脸上就有舒心的笑容;母亲血压偏高或偏低,透析不彻底,或是没有食欲,父亲的脸色就阴沉起来。

      去年这个时候,母亲在市一医院住院,血压升到200多,用尽办法降不下来,专家也无能为力。我们只能回家听天由命。父亲想起年轻时听老郎中讲桃浆可以降血压,我们立刻弄来了。不知是母亲割舍不断对家人的爱还是桃浆起了作用,几天后,母亲血压竟稳定下来。

    父亲今年82岁了,已是人生的耄耋之年,许多与父亲同龄的老人陆续作古。感谢上苍的眷顾,父亲仍精神矍铄,步履稳健,思路清晰。我常感叹,有一个健康的父亲真好!他是我们全家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我不敢想象,一旦父亲身体垮下来,我们一家慌乱的生活场景……

      爱心是可以传递的。父亲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也深深感动了我们这些儿女。我们尽量抽出时间陪伴父母,在护理或护送中,不管多忙多累,从不流露厌烦情绪。因母亲听力不好,我们说话大声,但脸上带着笑容,就是不能让她产生拖累家人或被遗弃的感觉。我们要让她知道,能经常看到患病的母亲就是一种幸福!

        每次送母亲回家,父母总要嘱我开车注意安全。外出办事或走亲访友,父母都要打电话问我到没到家。这些听起来多余的废话,正是对儿女深深挂念的自然流露,在他们眼中,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母亲的病无法治好,父亲悉心照料依旧无怨无悔。他说,前面大半世都母亲服侍他,现在他服侍母亲也许是天意。希望父母健康长寿,再过二十年,我们还是长不大的孩子!

晚年最惨三种父亲

父亲三周年祭经典对联

展开全部


上联:翁去三载,余祉犹佑;
下联:人生百年,唯笑长春。
横批:遗爱千秋

腊月风寒送百花;
三载悲障祭魂灵。
横批:三年祭父

制内三载持古训;
除服一时承父命。
横批:传家持道

摘孝帽怎忍久别;
换素服难忘依附。
横批:父恩久长

上联:除服遥瞻新气象;
下联:弹冠不改旧家风。
横批:三年之祭

慈父仙逝三周年梅含悲意;
孝子维系一门和柳动伤情。
横批:高风如水

故人已去整三载;
哀思常存一千天。

三载不见泪落尽;
千里相隔眼望穿。

晚年最惨三种父亲

到了晚年最易拖垮子女,通常会是哪几种父母呢?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得好一点,每一位父母都会竭尽全力为儿女做多一点。即使人到晚年,也会想方设法地帮助子女,力所能及地让子女过得更好一点,尽量不给自己的孩子添加负担。

子女有自己的小家庭需要操心,有自己的事业需要奔波,这个时候,步入晚年的父母如果不仔细规划好自己的老年生活,一切都依靠自己的孩子,那么对于子女来说,无疑会是很重的负担,甚至拖垮子女。

以下三点占全的父母,晚年最容易拖累子女,希望你不在其中。

1. 不留养老钱,不留后路的父母

很多人有“养儿防老”的观念,总觉得老了可以依靠子女来给自己养老,所以年轻的时候一味地对子女付出,不懂得给自己留养老钱,晚年很容易拖垮子女。

张大爷夫妇育有两个儿子,年轻的时候抱着“养儿防老”的观念,省吃俭用供养两个儿子成才。两个儿子结婚时,老两口给他们一人买了一辆二十多万的车,前些年又掏出100多万将老房子重新翻新。这两件开销这么大的事,几乎花光了他们所有的积蓄。

本以为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自己老两口能为他们做的都做了,现在可以安心等子女给他们俩养老了,谁知道张大爷老伴一场重病就掏空两个儿子的家底。现在两兄弟都很担心老人以后再有个什么疾病,他们的日子将会很难过。

随着两个老人的日渐衰老,俩兄弟家庭因为赡养老人问题频频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其中一家甚至闹到离婚的地步。

老两口身无分文,整日以泪洗脸,只能看子女脸色过日子。

如果张大爷夫妇能懂得早早给自己老两口留养老钱和退路的话,不仅能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有所保障,还会少给自己的子女少添加麻烦,也就不会成为子女的拖累。

2.有点钱就挥霍无度的父母

有些老人晚年之所以过的很惨淡,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年轻的时候花钱毫无节制,早早的花光了自己的积蓄。

朋友父亲年轻的时候也赚了不少钱,但是不懂得为自己的养老提前做规划,也不懂得为子女未来筹划,赚多少钱花多少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结果到了六十多岁,家里的积蓄还没有十万元。

那年朋友父亲开车滑倒摔了一跤,没出院就花了光积蓄,出院回家后就有债主找上门来讨债,一家人被搞得苦不堪言。

钱,要花在刀刃上,有钱的时候不能挥霍无度,多想想以后没钱度日的时候,细水长流才能避免大起大落。

人到晚年,收入难免下降甚至毫无收入,如果年轻的时候挥霍无度,没有提前给自己准备一笔养老金,那么晚年只能给自己的子女增添一份负担。

那些提前规划好自己老年生活的老人,在自己需要花钱的时候不仅能不给子女添加负担,还能在子女急需的时候提供帮助,这会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子女的感恩和孝顺,晚年生活也能够获得更好的照料。

3.年轻时不注意身体健康,老了病痛找上门的父母

因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一样,很多老人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因为要干体力活,所以饮食喜欢重油重盐;干活累了喜欢抽烟解乏;不爱运动等这些年轻时候养成的生活习惯。

对于子女劝说的话,大多数老人不喜欢听,不该吃的也吃,该忌口的不忌口,老了不爱运动就喜欢在家躺着,结果人到晚年,身体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位老人年轻的时候喜欢抽烟,烟瘾还特别重,无论妻子和子女怎么劝说都不戒,结果到了六十多岁的时候患上了肺结核,最后花了好几十万才治疗好。

隔壁村一位大妈患有高血压,过年的时候因为舍不得剩下的猪蹄坏掉,一个人连续吃了好几天的猪蹄,结果导致血压升高脑溢血昏倒,在重症室花了几十万才捡回一条命。

当今社会,老年人随便一场大病,轻则几十万,重则上百万都是很常见的。老人不注意身体健康,除了自己受到病痛的折磨外,无疑还会把晚年的医疗压力转移到子女的身上。子女不仅要帮忙支付高额的医疗费,还要忙前忙后耽误工作的跑医院照顾老人。

对于父母来说,最大程度地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晚年才不会因为病痛给子女增加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这就是对子女最大的疼爱了。

所以作为父母千万不要等到了晚年,因为身体健康成了子女的负担,那时候就悔之晚矣。

结语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孩子,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远远胜过爱自己的父母。但是孩子也有他们的小家庭要照顾,也有他们去爱护和陪伴的孩子。

所以聪明的老人都会提前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规划,不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变成子女沉重的负担。早点规划好自己的经济和身体,老了不拖累子女,能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对于两代人来说,都会好很多。




晚年最惨三种父亲

背影中父亲的三句话起什么作用?

1、本文共写了几件事?哪件事写得最详细?

写了回家奔丧、车站送行、别后思念这几件事。

车站送行这件事中具体写了父亲嘱托茶房、忙着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再三嘱托、跨过月台买桔子等几件琐碎的小事。“买橘子”这件事情写得最详细。

2、作者为什么详写这件事?

(在祖母去世、家境惨淡、父亲失业这样的特定环境下,父亲依然将已经20岁的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致,不顾身体,费力地买几个橘子怕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何等的父爱呀!也正是这件事情深深打动了儿子,所以作者详写这件事。

3、作者是怎样详写这件事的?分析描写的作用。

作者抓住父亲的背影加以刻画。描写人物肖像、描写人物的动作,此外还有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肖像描写:父亲是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体胖、衣着朴素)

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攀、缩、微倾。这是对父亲背影的刻画。

父亲返回时的动作描写:散放、慢慢爬下、抱起、走、一股脑……放、扑扑

(细腻的刻画了父亲买橘子时的动作,极其艰难,深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语言描写:“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简单的三句话,对儿子不放心,父亲对儿子的爱无处不在,让人感觉到深挚的父爱。

4、分析语句的含义:

“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的含义。

提示:在儿子临走前,又为儿子做了件事,感到很满足,总算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放心了。这种轻松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觉得踏实、满足,连劳累、灾祸都忘了。

理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总结:挂念,关心。爱得仔细,爱到永远。

5、“我”两次流眼泪的原因

终于理解父亲,疼爱父亲。背影的感人。

总结“买橘子”事件:

细致地刻画背影,集中地表现父亲无私、伟大的爱。

6、作者还略写了其它材料,有什么作用?

2-3节:

开头交代家境惨淡。

作用:为下文写背影作铺垫——特定环境:悲凉的环境。悲凉,惨淡的送别充满了爱子之情,为下文写“背影“在情字上作了铺垫。

对表现父亲的爱有何作用?

提示:家境惨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父亲伤不伤心?而此时的父亲却来安慰“我”,这能看出父亲怎样的情怀?

总结:更能够看出父亲心胸的宽阔,父亲情怀的高尚。

4—5节:

概括两节的内容:

4节:父亲百般不放心,终于决定送儿子;

5节:进车站后父亲忙前忙后,对“我”一再嘱咐。

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再三”和“踌躇”?分析两个“再三”和“踌躇”在句中的含义。

总结:第一个“再三”:不放心,周到,细密。第二个“再三”:确实可以不去。两个“踌躇”:事情太忙。

两个“嘱”和两个“忙着”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感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有什么作用?

总结:

在父亲的眼里,我始终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两次提到年龄:一是父亲不必操心;二是“我”对父亲的爱还不理解。从反面衬托了父亲的爱的无私和真挚。

四、分析文章结构: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根据课文内容讨论,将课文分段:

(1)开头点出背影。

(2-6)刻画背影。

(7)怀念背影。

读父亲的一段话,分析含义:

为父亲坎坷的一生伤感,表现了对父亲的爱和思念。

总结:

哪几种父母,晚年最容易被子女嫌弃,要及时自省?

哪几种父母,晚年最容易被子女嫌弃,要及时自省?

老年人和儿童是弱势群体,特别是老年人。只要看到大街上破衣烂衫、无家可归的老人,很容易引发大众的怜悯。我之前在街道上见到这样一个老人,第一反应就是他儿女们去的哪里了,然后直接想它的孩子们是不是孝顺,才能够让老人受这样的苦。

过度自信,盲目自信

有的人坚信盲目自信,觉得“孩子是我类似,务必支持我”。在他们看来一切都必须做。因而,这样的家长对教育孩子充满信心。们是自我中心,已经不关注孩子的念头,几乎很少征求孩子的建议。在各种父母和孩子中间,有一堵墙在他们心中。当孩子年迈不孝顺时,老人们醒来时就明白做错事了。

纪律太严,孩子们讨厌

有一些父母教导孩子时过度严苛。例如,她们规定孩子申请办理n个辅导班,考试分数务必“出色”。有时候,父母用语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称她们“愚昧”。孩子们可能记牢他的父母,并决定她们不喜欢她们。过度教导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快乐的人生经历,觉得被父母“运用”。孩子们很有可能觉得他们是父母荣誉称号的一种手段。这样的孩子一旦有了憎恨,长大以后很难孝顺父母。

对孩子不公平

在一些家庭里,父母有不止一个孩子,但是他们可能并不公平公正。例如,有一些父亲很喜欢男孩,她们根本不在意闺女。在育儿的过程当中,在所难免对女儿的举动造成危害,对儿子也是非常有偏见的。在如此的气氛中成长的女孩子难以不恨他的父亲,还很有很有可能未来也供奉不了爸爸。老人不孝顺,先自我反思以往,不太好自己在家做,厚此薄彼,对孩子不公平。

素质不高,不重视教育

有一些老人素质不高。他们只是考虑自己,不在乎孩子的建议,也不在乎孩子的教学。孩子长大以后,有自己的价值观,没把孝道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做一些不孝顺的事,让老人本人吃苦。遗憾的是,直到最后,这类老人也许只是在埋怨,她们不知道错在哪里。

过分沉溺于儿童

对子女不孝顺的老年人,大都在年幼时对子女很习惯性。她们视他们为眼里的耀眼明珠,给他父母自己想要的一切。一直以来,孩子们难以管理自己。她们根本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她们只注重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孩子可能忘了自己的根,忘记父母的好意,只注意自己的家庭。老人受这个疾病摧残只能怪自身。教育模式确实有问题。

母亲是B型血父亲是AB型血的父母会生出哪几种基因型的孩子

如果父亲的基因型是IAIB,母亲的基因型是IBIB,则孩子的血型是:AB型或B型。

如果父亲的基因型是IAIB,母亲的基因型是IBi ,则孩子的血型是:A型或B型或AB型。

世上最悲惨的人,少年丧父,婚姻不幸,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丧女

      世人常说有人天生就是富贵命,有人天生就是悲惨的。我相信一部分人相信命运,然而则更相信一部分人不相信命运,逆天改命,我的命运我说了算,通过拼搏,改变人生。我村村民王黑的出现,让我感觉倒她是世上最悲惨之人,众多的不幸全都发生在她身上。

      一、可怜的童年

      王黑于1940年出生于河南封丘的一个村庄,多年来封丘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而1940年则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困境。

      中国农村自古以来是重男轻女,在这个贫困的家里,父母就对她不大喜欢,因为是老大,家里凡是她能干活全让她承包了,从小放牛、挖野菜、看小自己三岁的弟弟。在那个正是长身体的时代,她缺衣少食,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住的则是茅草屋,一下雨遍地漏,更可怕的是寒冷的冬天,北风吹,遍地冰封,屋内水盆的水全都变成了冰,睡倒半夜就怕冻醒,被子太薄了,活下来就好。

      在当时环境下,养成了她吃苦耐劳的精神,善良、忍让、勤奋在她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在那个年代,因为她干活速度快,在挖野草的时候总是帮助别人,尽量让每人都有野草吃。弟弟是她的宝贝,事事都让着弟弟,她只希望弟弟能健健康康成长,即使饿着肚子看着弟弟吃东西,她一点也不忌妒,这就造成姐弟情深,在以后各种困境中,弟弟尽力去帮助姐姐。

      二、建国初期

      建国以后,广大农民翻身做主,生活条件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五年是她一生最快乐的五年,因为她与弟弟进入学堂,可以读书写字了。能上学,一直是她的梦想,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来帮助别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父亲态度的转变。父亲本来是不喜欢女儿的,但是女儿的乖巧、善良、勤劳、识大体,再加上建国后条件的好转,决心培养女儿,让女儿好好上学。

      姐弟俩一块上学,姐姐总是第一,弟弟总是第二。在学校,努力学习,拼成绩;在家里,拼劳动,你追我赶,互相不服。父母看在眼里,笑在心里,如沐春风。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上天似乎有意捉弄王黑,1955年王黑的父亲生病了,然而第二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温柔的妻子,离开了可爱的儿女。这时王黑已是十五岁了,长的亭亭玉立,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丹凤眼,爪子脸,修长的大腿,可以说人见人爱的美女。

      父亲的去世,并没有让王黑失去理智,迅速接手父亲的重担,让自己的弟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己则远离喜爱的学堂。这里没有眼泪,只有坚毅目光,大踏步前进。

      三、婚姻

      王黑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是这三里五村第一枝花。王黑不仅是美女,更是淑女、才女,媒婆把她家的门槛都踏破了。村里人皆以能娶王黑为荣,王黑的名气在附近村庄名气越来越大。

      这时邻村一位姓张的青年,走进王黑的视野。原因就是张姓青年长相英俊,更重要的是孝敬父母、勤劳、与人为善。随着交往,她们的感情越来越好。在1960年,二十岁的王黑嫁给了张姓青年,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婚后她们如胶似漆、处处欢声笑语。公婆对她们非常满意。光阴似箭,一晃三年过去了,公婆对王黑的态度明显有了变化,由热情变为冷淡,原因就是王黑不能生育。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这是个天大的问题,人人害怕断子绝孙,更何况连个女儿也不会生。多少次泪满襟,多少次梦中惊醒。为了生育,再苦的药也得吃,可是依旧无效。

      结婚的第五个年头,幸福的婚姻走向了坟墓。夫妻二人由无话不谈,走向互不搭理,张姓青年也经常夜不归宿,婚姻已经是名存实亡。王黑想了又想,最终决定离婚。第一次婚姻以失败而告终。

      回到娘家,帮助弟弟干农活,常常抱着侄子亲了又亲,常想自己有个孩子多好,也不会离婚。从此对婚姻充满了恐慎,害怕结婚,再离婚。一晃五年过去了,这时王黑已经三十岁了,依旧是那么年轻漂亮,提媒的还是不少。这时一个叫马挺友的青年人走进了她的世界。

      马挺友是我的乡邻,我们是同村,兄弟五个。马挺友长的相貌堂堂,特别是与人为善,还是一个村官,最重要的是对王黑不能生育完全理解,只要相爱就行。这样就开启了王黑的第二段婚姻,也是她人生最后一段婚姻。

      相比较第一段婚姻,这次婚姻更真诚,更忠诚。婚后王黑对村民特别友好,逢人说话,见面总是微笑。夫妻相敬如宾,竟然没有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更让人高兴的是她们在1977年收养了一个儿子叫马国臣,在1978年收养了一个女儿叫马国花。此后家庭更是和睦,儿女的苦笑声让王黑沉醉于幸福之中。这一段是王黑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

      然而王黑的命运实在太不好了,就在沉醉在幸福之中时,1985年的一天,马挺友突然病了,一周内竟然去逝。看着刚上学的一双儿女,她没有眼泪,也没有再嫁,誓死为一双儿女养大成人。即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她仍然面带微笑,勤劳持家。

        四、儿女

        由于王黑的聪明能干,待人真诚,儿女迅速都成了家。此时的王黑已是花甲之年,多年的辛苦得到了回报,儿女孝顺,对王黑是百依百顺,母亲的话就是圣旨,他们恭恭敬敬听着、执行着。接着孙女、孙子、外孙、外孙女相继出世,让她再次感受家庭的温馨。

        2009年,儿子当上了村干部,这年王黑即将迎来古稀之年,这是近二十余年最高兴的时刻。然而就在一月之后,马国忠当天生病去世,让她再一次走向痛苦的深渊。儿媳迅速改嫁,望着十三岁的孙女、三岁孙子是欲苦无泪。然而好歹女儿还在,在女儿帮助下,孙女长大结婚,并且孙女把弟弟带回自己家养活,让王黑再次感到一丝安慰。

      2018年,也就是孙女结婚一年后,她的宝贝女儿马国花病逝,时年四十,还好马国花的儿子己结婚,孙子已出世。接连的打击让王黑成了半神经,常说:“儿也,妮也,你们在哪?妈想你们了。”

      孙女不孝,她公婆常常劝她多看看奶奶,然而孙女却很少看奶奶,这也给王黑不是亲奶有关吧。

      然而天道无情,人间有爱。在王黑即将崩溃的时候,她的弟弟伸出了双手,把她送到了县养老院。我想在此她应该有保障,让这个慈祥、多灾的老人顺利度过余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