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部韩剧,里面有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
它是这样说的:
"姐姐因为她是姐姐,弟弟因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着,但我以为我如此崇高的牺牲精神,爸爸妈妈是知道的。”
原来,有可能,家人们是最不清楚的。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们都会产生一个错觉,父母到底爱不爱自己?
我身边的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情况,到底是孩子太敏感?还是做父母的没有用心?希望看了这篇文章,能引发大家的一点点思考。
"孩子太多了,哪照顾得过来啊"听起来就像是借口的话语,分明是在为自己辩解?
前段时间,看了一段小S的采访,她说:
"在三个女儿中,我最亏欠的是二女儿。因为老大是第一个孩子,第一次做母亲,总是想给她最好的东西,小心的呵护着她成长。
后来有了老二,我有了做母亲的经验,事事都不那么小心了,觉得她不过是自己身上掉的一块肉,而且又不想让大女儿觉得我忽略她,所以对二女儿的关注并没有那么多。
再后来,稍微晚一点的时候,老三出生了。那个时候我把全部的关注都放在了老三身上,所以对二女儿的关心最少,但很奇怪的是,二女儿是三个孩子当中最听话的一个。
你们觉得奇怪吗?明明对她的关心最少,她却是最听话的一个?这样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过分懂事的本质是压抑、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他人。从教育学方面分析,这也是人的发展规律当中的个体差异性。
因为父母没有给到孩子足够多的关注,当孩子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首先的反应不是去找父母解决,而是会默默的自我消化。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养成习惯,会变得内向,会不爱说话,会什么事都说好,这样的孩子,我们真的能称之为"懂事"吗?
这样的"懂事",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贬义词,是父母的忽略,是孩子的迷惘,是教育的失败。这样的孩子,分析大人情绪、顺应大人想法,只做父母觉得合适的事情,不觉得难过吗?
"我要听话,不然他们就不爱我了"童星阿拉蕾曾在镜头面前嚎啕大哭。
那个看上去天真无邪,乖巧可爱的孩子,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妈妈生小弟弟了,我要挣钱,弟弟小,我要挣钱养他。"试问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对你们说出这样的话,你们作何感想?
有个叫朵朵的小朋友,曾在采访中说道:
"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弹钢琴。"
"那你为什么还要学呢?"
"因为妈妈让我学的。"
"你很听妈妈的话吗?"
"嗯,弹钢琴让我不快乐,但我不想让她觉得我不懂事。"
的确,可能很多父母花了大量的金钱,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孩子一旦产生厌学情绪,父母就觉得孩子不懂事,世间多的是,以爱为名的绑架。
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视频,某购物平台上的试衣小模特,被母亲踢了一脚,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视频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母亲踢了孩子一脚,孩子不哭也不闹,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
你说那个小女孩"懂事"吗?懂事,小小年纪就出来挣钱,面对成年人的世界,孩子似乎永远也理解不了,可大人们呢?大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们的世界,反倒还觉得他们幼稚,胡搅蛮缠,不明事理。大人们是第一次当大人,可孩子们再懂事也只是个孩子啊。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用眼泪换来的糖果真的甜吗?
"我们要忙着工作,实在抽不出空啊"很多人以为,上述情况只会出现在多个孩子的家庭,其实不然。
有个叫浩浩的小男生,接受采访时说:
"我有时候会觉得我的父母不爱我,有时候又会觉得他们很爱我。"
这个叫浩浩的小男生,今年九岁,是家中的独子,按道理来说,应该会很受宠才对,但完全相反。他的父母忙着工作,几乎很少陪伴他,连他的家长会都很少参加。浩浩是个"懂事"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周末会自己一个人去姥姥家,从不让父母担心。
"你为什么会觉得你父母不爱你呢?"
"他们说等工作忙完了,就带我去游乐场玩,但他们食言了。"
"他们可能在忙啊?"
"我知道,所以我没有再提起过。"
"那他们也还是爱你的,不是吗?"
"我觉得他们不爱我,是因为他们的眼里只有工作,没有我。可我也知道,他们工作是为了我,所以我不怪他们。"
有些神经大条的父母,可能永远也不记得承诺过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等待,他们只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工作、挣钱、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哪还需要再找什么借口呢?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孩子在本该'率真自我'的童年时期,被迫放弃成为自己,生命能量无法用于正常的成长,过多地消耗在了应付他人上,这种痛苦极为深刻。"
想知道那些"懂事"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吗?
他们会产生一个讨好型的人格。
人们的固有印象便是如此:一个坏人,做了一件好事,人们会认为他改过自新。可一个好人,做了坏事,人们会觉得他以前的好都是装出来的,会对他产生厌恶的情绪。
孩子们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一直压抑着自我,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父母高兴,他们内心就是一直缺乏安全感,可惜的是,父母们居然察觉不到。
那我们作为大人,还能怎么办呢?1.多关心孩子,平等的鼓励式教育。
这句话说过千万遍,不如认认真真的做一遍,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懂事的孩子内心多是脆弱敏感的,父母要放低姿态,循序渐进慢慢来。多关注孩子最近的行程,多了解孩子的喜好。她喜欢看什么书,她喜欢吃什么食物,她喜欢去哪里玩……
有些东西需要知道,但知道不代表要去干涉,多给孩子一点时间,鼓励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2.因材施教的个体化教育。
例如双胞胎,姐姐喜欢运动,妹妹喜欢安静,你不可能让姐姐去图书馆看书,让妹妹去篮球场打篮球吧?当然,也不是没可能。只是这样不会让孩子们的特异点最大化。
同一个家庭,有些孩子活泼,有些孩子文静,有些孩子顽皮,然而一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是一样的,只是一张白纸,是父母在对待他们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比如小S:重心在大女儿,关心在小女儿,那二女儿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她分不出更多的精力和喜爱给二女儿了,所以人的差异化就是这样来的,当然,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也一个可以改变的因素。
既然如此,就去找到每个孩子身上的特点,去无限放大,直到再也不能忽略为止。
推荐一个韩综《超人回来了》里面的宋家三胞胎。大哥是稳重的长子,二哥是可爱的撒娇鬼,老三是自由的灵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何培养都是父母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撒娇罢了。只是适应了环境做懂事的孩子,适应了别人错把他当成大人的眼神。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而已。错觉是短暂的,但误会是长久的,所以,错觉是个人自由,但误会是不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