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过度拼娃”的代价:看看这些成年没成人的孩子

看点

过度养育”,已经成为育儿圈的一种怪象,诸多父母成为育儿产品经理”,过度开发自己的孩子,致其丧失自我能力。下文论述了中美不同的8个育儿时刻,以及过度养育所带来的结果,以此告诫家长:只有学会适当放手,孩子才能飞得更高。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花生地 (ID: Amber201606)

文丨安柏 编丨Travis

8个育娃时刻,美国VS中国

美国康涅狄格一个小城,一位主妇要求市长派人砍掉她所在街区的三棵山胡桃树,理由是,她新建了一个游泳池,有时要游泳的孩子对坚果过敏。

德克萨斯州一所学校举行了一场拍卖,拍卖的是使用残疾人车道的权力——这样一来,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可以直接开到教学楼前——这个地方原先只有残疾人才能停车。

一个女经理,刚到儿子四岁生日,第一反应是:孩子终于有资格上铃木(Suzuki)的音乐课了!她真的拿起

有意思的是,美国人10年前大力反对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中产父母,大多转型成了职业经理人——把带娃搞成保护濒危动物,把教育当做开发产品。

上海的一家国际小学,有个孩子比较皮,不遵守纪律,课上经常捣乱,课下游戏中和同学发生冲突,于是,同学家长联名要求校长把他开除,来保护自己孩子的利益。

杭州的一家私立小学,从教室到食堂走路只要5分钟,却贴心地配备了带雨蓬的高尔夫车接送孩子吃饭,这样那些小贵族”就不会淋到雨晒到太阳。

北京西城区一个小学,孩子刚刚能背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家长群里马上有人相约去报一个国学大师课,一节2000元,每周从西城赶到东城上课。有几个嫌贵嫌麻烦犹豫的家长,等他们想报名时却发现名额都满了。

深圳一个著名机构举办的国外大学留学讲座里,坐满了表情凝重的父母,其中一半的家长,孩子还在上幼儿园……

从直升机父母”到 铲雪机父母”

直升机式父母”,是那些有着过度养育倾向的美国家长的别名——成天在孩子上空盘旋,一方面保护,一方面监督,执着于孩子的成功,把育儿变成了产品开发。

反对过度养育”的浪潮让一部分父母进行反思和纠偏,但是拦不住更多的父母加入产品开发竞赛”。

直升机式的环绕监管还不够,更粗暴有力的铲雪机父母”出现了。

焦虑地守在孩子身边、监视孩子一举一动的直升机父母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东西了。如今一些富有的家长更像是铲雪机,为孩子提前扫除前往成功路上的所有障碍,让孩子不必遭遇失败、挫折或丧失机会。
——Claire Cain Miller&Jonah Engel Bromwich

《纽约时报》

据社会学家Sabino Kornrich和Frank Furstenberg分析的消费者支出调查数据,如今,父母在养育子女上的支出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

过度养育,不仅方式变得更强烈,连时间也拖长了,从原来的幼小到初中,延长到高中大学,甚至到孩子就业后:

高中老师正在上课,会收到愤怒的短信,是家长抗议孩子的考试分数给得不合理;

大学在公共场所安装了嗨,妈妈!”网络实时监控摄像头,以便家长看到学生的现状;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等大公司为新入职员工准备了类似育儿大礼包”的东西,由他们转交父母,因为父母们要参与孩子薪金和待遇的谈判……

今年美国爆出的高校招生舞弊案,就是过度养育的极端展示:家长买通考官作弊或者通过代考提高孩子的美国高考成绩,行贿大学工作人员伪造体育特长生身份让孩子进入名校——哪怕他们从来没玩过这些运动项目。

其中花钱最多的——给中介650万美元的那个家长,是中国上市公司步长制药老总赵涛,其中50万美元中介用于行贿运动队伪造帆船特长,让女儿进入斯坦福。

在中国家长中,像赵涛这样的顶级富豪毕竟不多,但是若论家庭教育投资占收入的比例,很多家长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身边的亲友中:

一个孩子在上海上着一年学费25万的幼儿园,还在外面花10万块补钢琴和体育;

另一个孩子在上北京顺义的国际小学,学费看起来一年只有30多万,但是班车费(6万),马术高尔夫等俱乐部费用,每年游学和夏校费用,算下来每年要小100万。

在育儿方面中国家长正陷入疯狂,一边只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一边苦笑着称自己孩子为碎钞机”和吞金兽”。

中国的家长也已不再满足仅仅做一个产品开发经理,而是正成为孩子的CEO兼投资人。

一个朋友对我说:养孩子就像开公司,前期就是要不断投入。

她加了一句:比起创业,投资孩子的成功率更低,肯定收不回本。

隔了一分钟,她又加了一句:但我也认了。

被过度开发的产品”怎么样了?

家长

《纽约时报》和早晨咨询公司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

子女年龄在18岁到28岁之间的父母,有四分之三会为孩子预约看病或理发;

11%的父母表示,如果孩子工作出了状况,他们会给孩子的老板打

左滑查看答案

这些案例,出自《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是曾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海因斯(Julie Lythcott-Haims)的畅销书。

看到孩子考上名校家长还不放手的种种怪状,她才写下这本书来讨论美国中产阶级过度养育的问题。

她把新生称为易碎品”,刚上大学他们就似乎已经筋疲力尽,一杯水的压力就足以让他们崩溃。

父母给了孩子最好的安排,却没有给他们自我生存的能力。

10来年前,美国华尔街,一个常青藤学校的毕业生,顺利地被一家投资银行聘用,起薪25万美元。投行加班是常态,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或凌晨,他的妈妈看到很心疼,于是设法找到他老板的号码,打

学会放手,孩子才能飞得更高

临床心理学博士玛德琳·莱文,结合自己3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调查发现:高分、奖杯,甚至是优渥的家境,并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成功。

她在《给孩子软实力》一书里写道:

孩子生活中潜伏的最大危害,并不是街上有陌生人从天而降之类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结果导致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一般来说,在生物学上,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关心,保护他们,担心他们会不会出事,会不会犯错,能不能成功快乐。

但是,教育不能只讲本能,不讲科学。从科学上看,虽然好过对孩子漠不关心,但是比起适当放手,过度养育对孩子弊大于利。

2012年,通过跟踪调查

过度养育的父母,其实心中有个假设: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我们可以随时保护和纠正。

在现实中,这个假设并不正确。

父母对孩子所有的养育,都是为分离做准备的。而孩子独立所需要的所有心理素质和品格技能,都不可能随着孩子长大突然降临,而是从小到大在一件件小事里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在《时代周刊》的那篇封面文章里,写到:

你真的希望孩子成功吗?那就要学会何时放手。

当你松手了,他们才能飞得更高。

拖他们后腿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做父母的。

在美国,那个被老师夸奖为天才艺术家”的幼儿园小男孩,听到爸爸要给自己请指导,他像看着外太空生物一样,看着爸爸并告诉他:我只是想不受干扰地画个画,为什么大人总喜欢接管一切?”

在中国,那家上海国际学校的校长拒绝了开除那个问题儿童”的家长联名请求,而是让班主任和班上同学自己协调解决。

同学们和班主任一起探讨出一个办法,请那个小孩当维持班级纪律的班委。渐渐地,孩子的表现好多了,同学也和他相处愉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