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越来越难了,在这个物质丰盛的时代,现在很多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很多家长不但不加制止,而且还默许了孩子的这种放纵”,尤其是中国传统教育下的慈母多败儿”,即使到现在,很多母亲依然是溺爱着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样是非常不对的,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我国古代有非常多的名人事迹,其中母亲教育儿子的事迹也相当的多,都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而现代社会很多家庭依然丧失着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实在是让人痛惜。
1、司马光的教育观,重视爱于教相结合在家庭教育方面,司马光特别重视爱与教的相结合。他指出:自古知爱子不知教,使至于危辱乱亡者,可胜数哉!夫爱之,当教之使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针对某些家长以孩子小不懂事、长大后再教不迟为由迁就孩子的错误观点,他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尖锐地批评道:这种说法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抱合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此外,在慈爱”与严教”的统一问题上,鉴于慈母败子”的教训,司马光尤其强调了母教的重要性。在对母道的要求上,他鲜明的指出: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所以说慈而不教便是溺爱。
古时候有个孩子父亲早就去世了,母亲和他相依为命,非常溺爱他。小时候的他没有什么是非观念,不论自己做了什么?母亲都默许,从来就没说过什么不是,总怕他受委屈,只要孩子不受委屈怎么都行,视为掌上明珠,对儿子总是百依百顺,直到成年了,还在母亲的怀里吃奶呢!于是,就使他养成了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恶习。当他偷了别人的东西的时候,还夸奖他说:好孩子,真会过日子,知道东西是好的,这样就不用我们家花钱买了。”
当他和别人的孩子打架时,如果占了便宜时,母亲就又夸赞一番,甚至还要以美食”作为奖励。如果吃了亏,母亲就会带上他找到人家不依不饶。在他的心理形成了一个概念:天下就是他的。”他的母亲在他的行为过程中,只有夸奖,没有反对,更没有指责,总是让他按着自己的意愿办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随着年龄的增长,恶习也在不断的加深。终于有一天他犯了重罪。当法官垒摞他的罪过,宣判他死刑时,他才恍然大悟,方才明白了他的成长过程。他从心里把对母亲的崇拜和爱逐渐转变成恨,而且是越想越恨!今天自身的结果都集结到对母亲的恨上!
临执行死刑前,法官问他:最后还有什么要求的时候,他想到了对母亲的报复。于是他就向法官提出来要见自己的母亲。法官经过商议,答应了他的要求。法官把他的母亲请到了现场。可他向自己的母亲提出了一个令在场的人谁也意想不到的要求。他说:娘啊,我就要死了,你养我这么大不容易,不管我做了什么事你都不说我,不管我;提出什么要求,你都会答应,就让我最后再吃口妈妈奶吧!”
此时的母亲早已成了泪人、泣不成声了。听到儿子的要求,哭声有所缓解,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急切的解开了自己的上衣,使自己的两个乳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儿子低下头、张开了血盆大口、冲着母亲的乳头狠狠地咬了下去,又用力一拽,扭过头去,将母亲的乳头狠狠的吐在了地上!?摆过头来,张开含满母亲鲜血的大口、血星四溅。冲着母亲狠狠地说:我恨你!从小,不管我做什么,你都不管。不管对错?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什么,从来不说不,如果小时候你要好好管我的话,我能到今天吗?我恨你,我恨你——!”母亲已经晕厥了过去。
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反而是害。有些溺爱中的孩子,虽然还没有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是,那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天下唯我独尊,不知廉耻,排斥他人,不知进取,为所欲为等等的极端的个性膨胀,会给他们的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严重的障碍。当客观条件达不到他们的个性私欲的时候,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走向极端,给社会、家庭、国家带来严重后果。
然而历史上严教的母亲也很多。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10岁的时候,母亲就带他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因为自己没有,她就让他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宋朝初年,社会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他高兴地对母亲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啊。
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而正是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升起。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当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欧阳修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为自己倍尝艰辛的母亲。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将母亲遗体运送故乡安葬。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
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从小,言传身教,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爱别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使孩子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荣耻观念。造就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