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一枚,利用工作之便,带着10岁的儿子旅居北美数月,通过自己和孩子学习、生活的深入体验,探寻中西教育的差异。一百多天里,儿子英文大幅进步,数学州考全班第二,同时还利用图书馆、教会、各类科学展馆的资源,强化了对科学的兴趣。国内课程通过自学,也完全跟上了学校的节奏。学习之余,两人生活中互相帮助,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足迹踏及八个州,十几座城市,深度领略了北美的自然之美和历史文化之光。
渐行渐远的成长背影
回国数月,经常有公司的同事、家长、亲朋想跟我了解儿子游学的经历。大家总是对一些有趣的见闻感到好奇,也会因教育理念、风土人情的差异而感慨,而我却时常因儿子很努力的成长而感到莫名的感动。每每谈到这类话题,我都仿佛看到了一株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草。他会因不可知的未来而感到害怕,但是他依然很努力的生长。我看到了他那看似软弱中的倔强,仿佛心中有一块自己构建的盾牌,遇魔杀魔、无坚不摧。
来美国之前,我就有一个初衷:希望能带着儿子,完全的脱离此前的生活模式,用”休克疗法改掉儿子的一些小陋习,重塑孩子的认知,也锻炼我独立带娃的能力。来之后,儿子的改变比预想的还要好。成长最快的要数到美国的第一个月。没有认可样本、案例可以参考,不知道下一秒会有什么新的状况发生,一切都要摸索,一切都要面对。当我想表达这种状态时,脑海中只能浮现出四个字”野蛮生长。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我和儿子这个野蛮生长的过程。
日渐规律的作息在美国入学的第一个月,我们最主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寻找生活的节奏感。作息规律,能让我和儿子建立一定的安全感。
每周一到周五,早上7:00准时起床。因为要去学校吃早餐,因为想多锻炼步行去学校,所以我们都没有懒觉睡。闹钟响了就得起床,这件事看似很简单,但是儿子此前在国内是做不到的,没有用闹钟的习惯,从叫醒到下床,至少得15分钟。直到来了美国,这个问题才得以根治。
儿子自行洗漱、叠被子,我会快速备好自己的早餐。7:30准时出门,步行20分钟到儿子学校。之后我继续步行半小时到我的语言学校。我的学校8:30上课,所以我通常只有10分钟的时间到学校吃早餐。
每周一到周四,我上午有3个小时的ELC课程。下午的conversation课是12:00--14:00,一周有三天。我通常会在2:00下课后再次步行去接儿子。儿子是2:50下课,所以我经常会在沿途逛一下老墨的大超市,还有一些快餐店,买一些好吃的、没吃过的食品。很幸运的是,这条2公里多的路上有两个购物聚集地。这在地广人稀的美国,实属难得。
超级大厚切的纽约牛排,一块才四美金多,这是我这个肉食动物的最爱。还有夏威夷沙拉,一直没搞清楚用的是什么酱汁,但确实吃过的最好吃的沙拉。冰淇淋的种类也超级丰富,相当诱人。价格也很便宜,哈根达斯不过11美金一盒,1美金多1根。但是,美国的冰淇淋很多都比较甜,一定要仔细看清含糖量再买。平时不开车,买的东西不会很多。每个周三是儿子学校的Minimum Day,下午不上课。所以,我常常利用这个时间,开车带儿子去附近的餐馆吃饭、顺便去超市采购一下。
我舍不得利用周六、日的时间逛商超,因为周末太宝贵了!每个周六我都计划带儿子出去玩一整天。毕竟来美国也不光是为了学习,旅游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洛杉矶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博物馆和艺廊数量最多的城市,洛杉矶还有那么多全球知名的主题公园、洛杉矶还有雪山、海滩、沙漠、草场、湖泊、……那么多美丽的风景。只待在家里,实在太可惜了!
本来我的计划是周日在家里睡个懒觉,儿子好好好学习一下中国的学业,我也处理一些工作的事情。最初的一个月,我们的确是这么执行的。但是到了后期,就连这一天也被去教会和图书馆挤压了。也许,是因为我对儿子自学国内课程的能力越来越有信心了吧。
压力来源于有些困难没有被充分考虑刚到美国那会儿,老公几乎每天要打电话过来询问情况。我一个人带着儿子在万里之外的陌生国度,在美国生活过五年的老公不停的叮嘱、不停的”指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刚到的第一周,他就要我积极入世,多带儿子去图书馆、多跟邻居交流、也可以去教堂参加一些活动……甚至还搬出邓文迪来说事。
虽然这些事我后来不自觉地都接触了,而且做得比他想象的还好,但是在最一开始就给我这么多的任务,我显然有些”吃不消。我甚至有抵触心理:切!真当我一天到晚没事干吗?我若是邓文迪那号的,还会要你嘛?我跨越千难万阻,刚刚落定,好吗?
说到千难万阻,这第一道阻碍就是中国的学校。能让我们来,我觉得老师已经是多有包容、理解,外加儿子上学期期末考试不错,老师不太担心他学习进度的份上,才同意的。就这走到学校那关,学校还需要写申请书,报送教育局,并承诺回来参加期末考试(每个学校可能各有不同)。参加期末考试,这就意味着这学期的课程都需要我来教,而不只是检查作业。那些在家里辅导孩子做个作业就要精神崩溃的家长脑补一下……
既然到了美国,即便语言不通,也不能在学校里面混吧。咱也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吧,儿子这点底线还是有的。所以每天回来的英文作业,我也得全程跟进。不管作业多还是少,至少他是需要花费比美国孩子更多时间的。
而且前面说了,每到周末以及春,我都安排了出行的计划。所以算下来,我们只能用连在中国放学后做作业的时间都不到完成中国一学期的课程。而且我这个老师还是个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拿的非合格老师。
乐观面对困难,此处应有阳光
我来美国,也不完全是陪娃读书的。我还带着公司项目对接的任务。我在国内是做少儿英文培训的,此行要对接当地的合作伙伴,深入拓展公司的研学营、微留学、赛事、教研合作等一系列业务。个中接洽、方案拟定是需要花费精力的。我的深度体验也是给公司留样本,所以关于出行安排、孩子成长记录,我都需要不断地跟公司反馈。
在国内,一家人生活,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都能互相协作。在这里我全得自理。所以也逼得从来不洗碗的儿子,每顿餐后都得洗碗。在国内,去超市购物、餐厅吃饭是不需要学习的。在这里,哪怕是加个油、回收个废品都是需要学习的。还有在国内,我是不需要上语言学校的……所以,同样的一天24小时,如何高效运转就是我不得不面临的考验!来之前,我大概也有预见,但是身临其境,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压力。
儿子的学习适应能力好于我的预期关于学习
一个月下来,儿子基本上能听懂数学课,语文课ELA还不行,似懂非懂的了解一些意思。但是学校组织看电影,像《飞屋环游记》这些,他说他能听懂很多对话的意思了。每当儿子充满自信的告诉我他又有哪些进步的时候,我都会给他满满的鼓励。不管这些进步是不是真如他所说的那么厉害,这份自信心我都是该保护的。
关于阅读,儿子告诉我因为他程度比较低,老师给他降低了阅读级别。美国小学对阅读是很重视的,每个孩子都要去图书馆借书。图书馆的书是分级的。每阅读完一本书,就要在计算机上查找相应的阅读测试题,考核对这本书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的准确率达到一定要求,才可以升至下一个级别继续借阅图书。
数学,我想他是明白的。虽然美国学校学习的分数、测量单位这些,国内从没接触过。但美国的数学并不抽象,都是与生活相关的运用。只要能读懂题意,计算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然,数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几天,他回来特别困惑的跟我说:"妈妈,老师今天一整天都在说‘白的白,白的白……’,这是什么意思啊?"什么”白的白?我也一脸困惑。等他拿出作业纸,我才知道原来是is divided by,除法的意思,哈哈。
其实,带儿子学习也是我自己学习的过程。我也有很多搞不懂的东西。就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词difference,我到美国才知道有”差的意思。当然,我所谓的学习不光是知识,还有对儿子的了解。
关于作业
刚入学第一天,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唯独没有给儿子发作业单。那一天,他是有点小失落的。我体会到:原来每个孩子都会对”差别对待感到不安,即便我一直认为儿子属于荣辱不惊的那种。第二天,他带回一张作业纸,还告诉我,老师说的让他试试。儿子显得很高兴,觉得自己被公平对待了。
我也很新奇的看过来,这是儿子的第一份美国作业,是语法练习题。虽然语法讲述有点晦涩,儿子听不懂,但是题目很简单。我中文给他解释一遍后,他就开始独立做。等我冲凉出来,他都已经做完了。我看了下,竟然基本没有错误。于是他又开始自信心爆棚似的告诉我:今天老师说了一道数学题,他会做,班上只有两个小朋友会做……
儿子的第一份美国作业
美国小学的作业一般只有三类:生字、语法和数学。所以,国内说美国学校不教语法,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他们强调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只不过教学方法没有国内应试教育那么生硬、晦涩、难懂而已。阅读偶尔会看到作业,但是儿子说老师不要求他一定完成,只让他看一看。嗯,应该是语言还不过关。
总的说来,我对于儿子做作业这件事,还是很欣慰的。从一开始,我就锻炼他独立完成作业,不认识的单词自己查。但是刚开始我还是会给他讲讲题目要求。儿子每天也乖乖巧巧的把作业纸拿给我说:妈妈,讲题吧。后来,我觉得儿子有点小依赖心理,再加上我越来越忙,我开始只讲作业中grammer知识点总结。其他所有作业的读题、做题全靠他自己完成。
我发现,倒逼是有用的。儿子虽然平日里嗲嗲的,依赖感很强,但心理素质并不差,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我检查他的作业,基本上能做对。ELA平均每周要学习的重点词汇有三十多个,中国一学期学的词汇量也不过就是几十个。但是我跟他讲清楚熟记这些单词的用处,让他尝试挑战一下。他也一直都坚持下来了。
各种类型的作业单
校园交际同样是挑战,尤其对于性格内敛的孩子与同学交往也是儿子校园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一直很担心他性格太内敛,所以刚开学就不断引导他多认识新同学,争取一天记两个同学的名字。如果你能很快记住同学的名字,并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一定会很开心的。但事实上,这个要求太过理想化了。儿子说,他根本不能一天记住两个同学的名字。因为好多名字太奇怪了,今天记明天就忘了。好吧,我表示理解,因为我也同样记不住我的学校同学名字。
突然有一天,他回来非常开心的告诉我,他今天是跟同学们一起吃午餐的。嗯?我很疑惑,每天都在学校吃午餐,怎么今天才是跟同学一起吃的?搞了半天,原来在此之前,他都是中午一下课就迅速跑出教室,到食堂取完餐就跑到最角落的桌子,一个人吃。迅速吃东西,等其他同学进来取餐的时候他也快吃完了……听着他的描述,想象着如此一个慢性子、爱吃的孩子,这么迅速的吃完午餐,是怎样的心态。我顿时心生怜惜,孩子的每一点蜕变都要承载一定的阅历。而这个阅历,往往不是时过境迁之后看起来的那样轻松。
他告诉我,今天他们班那个”美国王昕远吃饭实在无聊,就想找人说话,所以就把他硬抓过来了。儿子为了让我能容易了解他的美国同学性格,特地引用了国内同类性格的同学名字。我问他,你听得懂他们聊天吗?他说,有一点。哈哈,被抓过去的!可以想象得出来,他被抓过去的那一刻有多么的紧张!不过听他的讲述,我觉得这件事儿子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也许,他被抓过去后发现语言不好也不那么妨碍他们沟通、交朋友。
自打那以后,我就经常听到他说,我现在认识谁谁谁了,我有五六个好朋友,我能听得懂他们在讲的笑话是什么意思了;那个谁谁谁今天发现他画画很厉害,还告诉了老师;那个谁谁谁,带我去图书馆了……儿子还会告诉我:美国小朋友太热情了。我听不懂的时候,他们就不停的用各种肢体语言比划,想让我能明白,太搞笑了。
令我惊喜的是:到了美国,”资深宅男的儿子反而爱运动了。几乎每天都会和同学踢足球,有时候回来还会说腿酸。他还以”跑得快著称,我也是醉了。不过我明白,他自行回避了球技的问题,哈哈。
美国的小朋友也特别可爱。这所学校6个年级只有2个中国人,所以同学们经常来找他聊中国的话题。有一次,一个隔壁班的同学跑过来找儿子,身上穿了一件印有中国字的T恤。他想问这个字怎么念?儿子告诉他:You can say”野蛮人。但是儿子说,他教了很多遍,同学都说不标准。到最后还是说”ya ma yi。后来陆陆续续还有同学带着印有中国字的衣服或者玩具来找他问,”爱、隋”、龙”……都是比较流行的中国字。
还有一次,儿子发现自己课桌上突然多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中文版本喔。一直到最后,他也不知道是谁给的。我们猜想应该是其他班级的同学知道他是中国人,送过来的。因为儿子推测,如果是本班级同学,早就会热情的告诉他了。他的同桌Daniel看见这本书,问他你会读吗?儿子就读了一段给他听。这同桌小子应该是一点都听不懂的,但却极度配合、一脸崇拜的夸赞道:You are so cool!哈哈,中文,这还不是小case。
热爱生活、接受挑战,让孩子变得更加温暖有力量儿子一直很喜欢研究动植物,可以说是痴迷的那种。加州的树木很多,也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鸟飞过。他在放学的路上,经常会观察到一些细微的奇特的事物。比如哪里灌木丛中有个洞,比如路上一只死了的蜂鸟。
只有我和他相互依靠的生活,确实会让孩子独立很多。我知道很多孩子已经很独立了,但是儿子在国内受爷爷奶奶照顾生活起居多年,自理能力很弱。所以到了美国,很多事情都要从最基础的锻炼起。
一个月的时间,儿子逐渐学会自己做时间计划。洗碗、洗短裤、袜子是必做的,拖地、收衣服也得时常帮我处理。虽然还是要催,但愿意做总是好的。晚上刷牙也大多都能想起来,很少要催了。有时候还特地跟我炫耀说:"你看,是我自己想起来的吧?"So cute!
生活中的进步还在于:他渐渐把我说的话当回事了。之前在国内,不知道是因为家里关注、要求他的人太多,还是每天可接触的事务太多、分散精力,总之看似很听话的孩子,实际上也经常把我们的话当耳旁风。别说听了没记住,有时候连听都没听进去。我想,这与我跟他单独相处,相互了解增多,理解也就增多有关。只有建立一定的感情链接,妈妈说话孩子才会听。
最明显的变化是:每天如果他有不明白的事情,我都会让他去学校问清楚。我想借此来锻炼他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说话的勇气。渐渐的,他都能给我带回来回复。比如,题目不会做,他会去问老师;学校图书馆的书能不能借回来,他会去问同学;学校餐厅是怎么收费的,他会去问教务老师……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也许是步入高中开始住校,独立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许是进入大学,开始面对学习以外铺天盖地的信息量;也许是走向工作岗位,开启一个全新的角色转换……而我们,只是提前体验了野蛮生长的感觉。
这没什么不好,该来的总会要来。只要孩子建立了足够的自信心,他就一定会拥有力量去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也许,孩子会比你想象得更勇敢!
带着儿子去游学:独家揭秘美国陪读妈妈的学习生活
带着儿子去游学:美国宝妈为啥不焦虑?教学理念里藏玄机
#闪光时刻# #聪明孩子养成记# @头条教育
我是@魔斯妈妈育儿实录,俩宝妈,热爱写作、热爱分享,喜欢历史、喜欢旅行。财务金融领域混迹多年,后因孩子投身教育领域。从卖方研究写行研报告到创建魔斯英语品牌开设30多家校区,再到跟宝爸宝妈们一起探索育儿心得,我一直在跟随心的方向前行。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不断成长的动力!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也欢迎交流任何有关育儿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