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和父母的人生遗憾之一是自己辛辛苦苦,呕心沥血培养出来的孩子成了有知识没文化,会读书没有情感的人。这确实是令人感到遗憾的事,但是,遗憾的背后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追问和改进的问题。孩子原本都是好孩子,都是亲近和依赖老师父母的,为什么长着长着就不亲近你,不在乎你呢?是因为我们忽略孩子的情感培养,久而久之,孩子也成了没有情感的人,一个没有情感的孩子,你还指望他能对你好吗?我的孩子、我的学生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总让人感到暖心。很多人问我怎么做到的,我皆答:有爱还要有方法。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情绪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毫无作用的,它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在人的活动、学习中起调节作用、定向作用。也就是说,人的情感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很多青少年犯罪皆因有一个不幸童年或不幸家庭生活。他们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和他们幼年在环境影响下导致的个性心理的畸形发展有很大关系。情感培养在今天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要素。越来越多的教育界有识人士认识到:与知识的传授相比,人的灵魂的设计和塑造不能不放在首位,他们寻求、呼唤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有情感的教育环境,而这种理想的教育环境的创设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马克思说:人的需要是他们的本性。”学生在学校,学习应该成为主导活动和主要需要。学生在心理上由好奇心萌发出来的求知欲、由进取心萌发出来的力求得到老师认可以及想获得成绩来提高地位的学习动机十分强烈。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如果长期得不到表现机会和老师的爱,就会在心理上形成压抑进而对老师产生疏远感,这种消极的情感对健康、对智力影响极大。因此,教育不仅在于发展学生智力,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学生良好而丰富的情感,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爱生。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设法创造一个良好的充满情感的教育环境,以真挚的爱感化学生,一旦学生领会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爱,情感就会倾向老师,对老师产生崇拜、信任,从而接近老师并接受老师的正面教育,积极情感就随之形成。
情感培养需要爱,且要有方法。《翠鸟与母燕移巢》的故事就是这样的:翠鸟为避免灾祸,把窝筑在树的高处。孵出小鸟后,它生怕小鸟掉下来摔死,一次又一次下移鸟窝,移到离地面很近的树杈上,这样,翠鸟算是放心了,然而,路过树下的行人稍一举手便轻而易举地把小翠鸟掏走了。而母燕的做法刚好相反,当雏燕长到羽毛渐丰时,就把鸟巢一次又一次往高处移,决不让它留恋小窝的温暖。一天,两天,在母燕的诱导下,雏燕的胆子大了,翅膀坚实了,欢愉地翱翔在一碧无垠的天空,经得起风吹雨淋,具备了独立走南闯北的本领。翠鸟移巢,本是为了爱护小翠鸟,而这种不当的爱的方式给小翠鸟带来的是始料不及的灭顶之灾,祸根在于翠鸟的这种爱不太肤浅,而母燕是教育儿女们具有冲霄高飞的意志和力量,母燕的爱是建立在帮助下一代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困难抗争的本领上,它着眼于将来,而非顺应迁就,这种爱是有度的,是正确的,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位姓刘的女同学,嘴巴甜、学习成绩好、舞也跳得好,几次代表学校参加省市舞蹈比赛并取得了好名次,很多老师都喜欢她,特别是班主任,认为要靠她挣班级荣誉,所以对她身上的缺点避而不谈,天天表扬她。久而久之,她的毛病越来越多,自认为举世无双而目空一切,连科任老师都不同放在眼里,常口出狂言,行动乖谬。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像其他老师一样的迁就她,结果就会害了她。于是,在课堂上,我专挑有深难度的问题请她答,她答对了,我只点头默许,若答错了或者答不上的时候,就警示她应当谨慎,课后还专门请她到办公室继续探讨,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也用自身谨慎的话与态度给她做示范,并时时和她商讨一些疑难问题来警示她要谦虚谨慎,和她讲道理,使她明白,狂妄傲慢是学习的天敌,难成大器。一段时间后,终于抑制了她的傲慢狂妄行为。记得她有一次和我谈心说:商老师,刚开始,我恨死你了,觉得你老找我麻烦,现在我终于明白,你才是真正爱我,帮助我的人,我不敢想象要是你也一味的迁就我,我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听了这话,我感到非常欣慰。为自己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没有陷入翠鸟式的爱中,为自己爱而有度而感到欣慰。
情感培养需要爱,爱的方式有很多。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满腔热情地去从事学习。这种满腔热情”就是一种积极、正确的情感,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也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情感作用。如中学语文、音乐教材中无不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直抒胸意,有的因事缘情,有的借景抒怀,有的托物言志。如音乐教材中的歌曲《送别》,就是通过送别朋友时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老朋友依依惜别,恋恋不舍的深情。那么,在教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教得情思横溢,以拨动学生心弦,引起强烈共鸣,使之产生不可言喻的美感。借这种情感催化剂”,促进知识的顺应同化,促进智力发展,使学生在情感的教育中入境、入心、入意、入神,从而唤起学生对情感的需求。当然,不要把孩子培养成没有情感的人。首先教师父母就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这种情感要包含正直、责任、热情、包容、友善、爱心等。教师父母的情感能最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孩子最亲近的父母和老师如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则能更好地去感染、激励学生。
没有情感的人生是荒芜的,没有情感的人是空洞的。由于现行教育体制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关注非常缺乏。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育让学生被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了应付考试,除了功课什么家务都不做,导致很多学生生活不会自理,基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当中很多人根本就不懂得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更不懂得如何去感恩老师,还认为父母老师的付出都是应该的,从未想过怎样关心和报答父母老师,缺乏应有的情感表达。所以,孩子的情感培养必须引起重视了。如不然,我们培养出来的所谓的人才不但对他人自私、冷漠、缺少爱心、没有情感,对我们也不会有应有的尊重与理解。最后,既伤了我们的心,也伤了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