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约翰·伯宁罕:希望设立“问双亲节”,孩子们在这天问父母的生活

我想说的就是孩子们的生活没有变好,反而变糟了。现在的孩子,也许他们作了不少旅行,但旅行对他们来说,只是上飞机,下飞机,到景点。我真高兴,我小时候经历了那么多事。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的限制。在野地奔跑、玩、做危险的事,全都不能做,绝不能做。【约翰·伯宁罕】

给孩子们创作故事,有意思吗?

约翰·伯宁罕1936年出生,童年时换过十多所学校,12岁时进入著名的夏山学校。这是一所适应孩子”的学校,也是一所使用爱和平等”的学校,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学校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对于约翰·伯宁罕来说,他在这里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这样的教育启蒙和美术熏陶,为他之后走上绘本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虽然他在这里很多科目都不及格,可是他对这里的喜爱丝毫不少。

1956年,年轻的约翰·伯宁罕进入伦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海伦·奥克森伯里。1959年,当他毕业时,他的作品是一本由手、脚印组合而成的画册。毕业后他去了以色列,为一家电影公司制作模型和木偶。1960年的秋天回到伦敦。回到伦敦后的伯宁罕兼职各种各样的工作,比如设计海报和圣诞卡、帮杂志画漫画等。这时候的他,多么希望自己的作品集能够有出版机构愿意出版,可是他时时碰壁。

直到1963年,他的第一本绘本《宝儿》才真正出版。该书一出版就获得了英国绘本的最高荣誉——凯特·格林纳威大奖。从此,他的创作和佳作不断。比如《好马亨伯特》(1965)《丑狗辛普》(1966)《狐狸阿昆》(1967)《和甘伯伯去游河》(1970)《莎莉,离水远一点》(1977)《你喜欢》(1978)《莎莉,洗好澡了没?》(1978)《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1980)《鳄梨宝宝》(1982)《外公》(1984)《迟到大王》(1987)《请让我留在火车上吧》(1989)《我的秘密朋友阿德》(1991)《哈维的圣诞礼物》(1993)《寇特尼》(1994)《云上的孩子》(1996)《神奇魔法床》(2003)《拔河比赛》(2012)《野餐》(2013)《秘密动物园》(2014)等。伯宁罕多数都是自写自画,与他人合作屈指可数,比如与妻子合作的《妈妈要生小宝宝了》,与其他作家一起合作的《为了每个孩子》等。

约翰·伯宁罕笔下的故事具有儿童特性,也具有故事”特性,无论是要离水远一点的莎莉、还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爱德华,或者是与甘伯伯一起游河的男孩女孩,他们表现出了儿童的共性和个性,也表现出了合乎情理的想象。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有想象但不胡思乱想,有严肃的时候但不假装一本正经。儿童内在的个性和想象,儿童内在的成长,都在一个故事中给表现出来了。

大人的一本正经和恶言恶语其实很多时候束缚甚至伤害了孩子,比如《莎莉,离水远一点》中的大人,显得多么无趣啊,比如《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中的大人是多么邪恶啊。幸运的是,约翰·伯宁罕让这些大人有了内在的改变,就像那些对爱德华恶语相向后来又真心夸赞的大人一样。大人也要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学会成长。

更重要的是,他绘本中的儿童形象都是可以引起读者共鸣和喜爱的。虽然大学时的约翰·伯宁罕认为给儿童创作故事是毫无意思的事情,不过当他真正给儿童创作时,他一点都不敷衍,就像他说:某一部分的我,始终只有五岁。”这样的创作心态,怎么可能没有儿童。在《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这本书中,儿童斯蒂文面对买东西”这件无聊的事情时,居然遇到了无数神奇的事情。有阅读推广人说:三十年来,听我读过这本书的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这个故事!”足以证明这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书。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这本书里有两个很重要的特质:想象的神奇和儿童的语言。

第一遍读,还没有体会到这个故事的想象的神奇之处。再次读的时候,情不自禁为斯蒂文的想象叫好。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这是一件多么平淡的事情,可是斯蒂文买完东西后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熊来了,一个鸡蛋摔出去了,熊头上一朵大大的鸡蛋花;猴子来了,一根香蕉扔出去了,到底是狗拿到了香蕉还是猴子呢?袋鼠来了,一个苹果扔出去了,去了哪里都不知道……山羊来了……猪来了……大象来了……妈妈来了……

一个平凡的买东西的过程,变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买的东西一样一样地少,一个个地少,有的扔了,有的不见了,有的被吃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神奇的感觉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长着,读者随着斯蒂文的脚步,随着他不断被威胁,提心吊胆的好奇心一直悬挂着。可是到最后妈妈来了,随着妈妈一声你怎么去了这么久”的疑问,那种神奇的感觉情不自禁在读者心里生根发芽。相信很多读者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嘿嘿”,回应着这位妈妈的疑问。

斯蒂文旅程中太不可思议了,人们哪有那么多机会去亲密接触这些动物呢?斯蒂文熟悉的地方统统变成了遭遇神奇动物的地方。下次如果再买东西,相信他还会愿意去吧。哪怕去得久一点儿,有什么关系呢?毕竟,一路上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这趟旅程中,斯蒂文的内心世界顿时丰富起来,日常世界在他心目中也变得神奇起来。想象和现实,日常生活与心里想象,就这样很融洽地在一起了。

如果是这样,与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对内界的探究难道不也是非常必要的吗?如果勉力去挑战内界的神奇”的话,会怎么样呢?这时就会产生幻想。人类的内界之中充满着神奇”,日常世界的常识是不适用于这里的。通过勉力挑战那种神奇”能产生幻想,但是千万不能忘记,这是很难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相匹敌的,需要一定的训练。如果在探索内界时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那就会像潜水者失去了与船连接的管子一般,产生极度的混乱。”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非常看重人去探索自我的内在世界,但是对怎么去探索,他提出一定要与外界联系。我想《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现实和想象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表现内在世界的想象的神奇。

儿童的语言就是伯宁罕的语言

可是究竟要怎样说,父母才能听懂和理解孩子的话。我们再来看一看《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的语言的神奇之处。故事开头是母亲的语言,结尾还是母亲的语言。

开头这样说:斯蒂文,替我跑一趟商店好吗?给宝宝买六个鸡蛋、五根香蕉、四个苹果、三个橙子,再买两个甜甜圈和一包薯片配你的下午茶。另外,把这张字条放在25号。”

结尾这样说:你到底去哪儿了,斯蒂文?我只不过让你给宝宝买六个鸡蛋、五根香蕉、四个苹果、三个橙子,还有两个甜甜圈和一包薯片。你怎么去了这么久?”

有没有发现,斯蒂文妈妈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开头时,斯蒂文还有两个甜甜圈和一包薯片配下午茶,可是到了故事结束时,斯蒂文妈妈的语言完全变了,买的所有东西都是宝宝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难道大人说话可以出尔反尔?

那么,斯蒂文怎么面对这种情况呢?实际上,斯蒂文带回去的东西都少了一个,篮子里只剩下:五个鸡蛋、四根香蕉、三个苹果、两个橙子和一个甜甜圈。配斯蒂文下午茶的薯片也没有了。对于斯蒂文来说,到底是被遇到的各种动物抢去了,还是自己默默地吃掉了,到最后也是一个疑问。

尤其是斯蒂文回家的时候,伯宁罕的叙述非常耐人寻味:然后,斯蒂文拿着篮子赶紧往家里走。可是,当他到达自己家时,他遇到了他的妈妈。”斯蒂文这个时候遇到的不是各种充满危险的动物,而是他妈妈。他妈妈跟其他强壮而凶悍的动物相比,是不是会更令人恐惧呢?

当然,在图画中,除了熊被鸡蛋砸中、猴子拿着一根香蕉被狗追赶之外,袋鼠、山羊、猪和大象都动物并没有得到水果。另外,斯蒂文出门时,经过了有缺口的栏杆、装得满满的垃圾筐、修人行道的工人、坏脾气的狗,他们都是后面故事场景中的主人公,都是斯蒂文需要经过的地方、人和动物。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事情,熟悉的路线,斯蒂文应该轻车熟路的,可是为什么他去了这么久呢?

不知道是伯宁罕有意为之,还是为了后面的叙述埋下伏笔。或者说,刚买好东西、走出商店的斯蒂文为了好玩,特意扔了一个鸡蛋;为了安慰坏脾气的狗”,斯蒂文不得不拿出一根香蕉来。到后来,斯蒂文干脆边走边吃,把每样东西都吃掉一份。吃的时候斯蒂文肯定想着:凭什么要去给宝宝买东西?凭什么自己只有两个甜甜圈和一包薯片,而宝宝有那么多东西?所以,我情愿相信斯蒂文用自己的方式,填平和抚慰了自己心中的不快和不满。

《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是谈父母如何与儿童沟通、如何让儿童体会到公平的,如果儿童体会不到被尊重,感受不到公平,那么他们就会以另外的形式去获得。《爱德华》里如果儿童不被尊重,不被认可,只被大人训斥和定性的话,儿童就会显得破坏力十足,调皮捣蛋,反之。《莎莉,离水远一点》里大人是大人的世界,儿童是儿童的世界,大人要理解儿童,就必须跟儿童玩在一起。《外公》里,外公其实也是一个孩子。

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儿童的自由和快乐,儿童如何与成人相处,成人如何改变自己,其实一直是约翰·伯宁罕思考的问题。在伯宁罕去世之后,他的家人说:我们感到,我们失去了一位真正独一无二的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他所给我们的,有鼓舞、惊喜,还有同样程度地让人恼火。”

同样程度地让人恼火”,乍看上去令人费解。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为大人,伯宁罕深知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莎莉,离水远一点》《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爱德华》等作品中所表现的那些自以为是、强权霸道的大人,甚至有着自己的影子。这样的大人,不是《外公》《甘伯伯去游河》中那些可以与孩子打成一片的大人,可以理解孩子的调皮的大人。

正如伯宁罕所说:父母与孩子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尽管父母或许不喜欢(孩子气的东西),你必须容忍。要是你容忍他、帮助他,反而有可能让他表现得与有理智的大人一样。”人是多面的,都有可能变得更好,就像《爱德华》里的大人和孩子一样,要看到人身上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