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可以作为增强个人安全感、自信心和增强个人认同感的手段。现在的孩子每天都面对太多的刺激,仪式能够帮助他们规整杂乱的印象,获得休憩的角落。
如果你有孩子,请不要因为怕麻烦而取消带他出游的计划,不要小看一次精心安排的亲子活动,不要小看一顿精心摆放的食物,不要因为没钱而放弃那些生活中被唾弃的穷讲究”。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感恩、尊重、敬畏以及每一次的愉悦都是在这些细微的仪式中学会的。家庭传统中保留着对生活的仪式感,它给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福感是源源不断的。因为,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远胜于物质的给予。
仪式感,不需要你用繁文缛节,大费周章,只需要你的小心思,小感动,如同咖啡中加的一颗糖,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记住甜的味道。
一定要让读书成为家庭里面一件重要的事情,成为一种仪式”。如果可以,每天找一个固定的时间,坐下来陪孩子一起读,哪怕只有十分钟,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对于书的内容,由于 孩子在学校主要依赖老师、教材和课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陪着孩子看看一些课本之外的书,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认知、主动吸收知识,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和确立主体意识,使孩子从依赖型的学习向主体型的学习转变。
当孩子在认真看书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打搅他,更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正沉浸在享受读书的乐趣中,你要做的是分享这种乐趣,而不是破坏孩子的心境。另外,当孩子向我们讲述自己阅读的快乐和收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表现出和他一样的开心,分享孩子的读书成果,这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并对读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电子玩具,给他们讲讲节日的习俗和意义,讲讲过年时候应注重的礼节。不要为孩子报太多的补习班、兴趣班,多给他们读读儿童绘本,带着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传统工艺,比如折叠千纸鹤,学会剪纸,让他们在益智的过程中,学会在行动中寻找乐趣。
如果遇到特定的节日,别把孩子们放在一边。让孩子们参与到特定的仪式里面。孩子的成长轨迹将会清晰的烙印于丰富且复杂的活动当中,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会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发展、意识构建、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比如春节的时候,告诉他们如何除尘、如何磨豆腐、如何发酵面粉、如何包汤圆饺子,而后剪窗花,打中国结,贴春联,放鞭炮,守夜和团拜。一套完整的仪式参与下来,会让孩子们知道,原来,这就叫年”。
在六一儿童节、孩子的生日、圣诞节,为孩子准备一份礼物,一套书或一件新衣服,或一件渴望许久的东西,并对她说节日快乐,让他学会对这样的节日充满期待,因为会有惊喜,会有雀跃,那种心情,跟平时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会让孩子学会等待心情。而因为我们让孩子对这些节日充满重视,他也会学会重视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他会学会了爱别人,重视别人的感受,学会心里有爱。
如果有条件,偶尔带孩子去一些环境和氛围都比较好的餐厅。每次去之前,都告诉孩子,要把自己打扮得得体大方,这是一种用餐的礼貌。带他去公园或者电影院,告诉他公共场合应当注意的一些礼仪礼貌,让这些简单的仪式感陪伴孩子终身,让他成长为一个得体的人。
少责备一些孩子的成绩,多与孩子一起聚聚,问问长高了多少,交了哪些好朋友,分享遇到最开心的事儿,读了哪些书,如果可以,用一个成长日记本和孩子一起将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待到明年的时候,取出来将同样的问题和回答记录到上面,等到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将它们取出来,那将会是多么感动和有意义的一件事儿。
参加他的每一次家长会和毕业礼,尽量不要因为工作和生活而缺席,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当他成年的时候,告诉他长大意味着责任;慢慢的,他学会感觉慎重和认真对待每一个生活中的仪式,认真面对自己的每一次选择,认真面对每一次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