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所处时代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
张仲景创立的温下剂
温里散寒药与通下药并用。如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等。
温脾汤。
组成: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
歌诀: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问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温脾汤:附子、大黄、芒硝、当归、干姜、人参、甘草。
歌诀: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仅供参考
亥时三焦通百脉.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亥时三焦通百脉
the period of the day from 9 p.m. to 11 p.m. ,three coke through the hundred vessels
张仲景和孙思邈在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问世后,经过两晋、唐河数代医家的系统整理,把它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经典,历代对之注释、研究者有千余家多之。早在唐代,张仲景的著作就被传译到海外,成为许多亚洲国家的医学根源。 在我国,自东汉以后,无论有多少医学流派产生,张仲景都是唯一的“宗师”。他的治疗原则和医疗方法被奉为经典,指导中医学的正确发展。世界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纵横五千年而经久不衰;人类文化遗产,很少有像仲景学说这样历经两千年而仍然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世界性和科学性。具有人类生命科学的广泛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今,西方医学在微观研究领域困扰渐多之时,以张仲景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中医药文化,为二十一世纪世界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思路。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却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还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名医张仲景最早是用饺子治疗人们的什么
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对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描述正确的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的定义,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一)
公元2世纪以前,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由于当时传染病不断流行,据《后汉书》记载,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 37-50年)之间,曾有7次大疫,灵帝建宁4年到中平2年(公元17l一185年)之间,曾有5次大疫,因此也就促进了医学家们对疾病防治的认识,在从事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其中最具价值的要推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二)
总之,三阳经证多为热症、实症,三阴经证多为寒症、虚症;六经论治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使人们有了规矩可循。
通过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采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因为疾病的来由,都是人体抗病能力的正气同致病因素的邪气作斗争的表现,其结果不是邪盛就是正衰,或者是正胜则邪退。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方法。这些都是按照扶正祛邪的原则而制定的。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的灵活辨证方法,在讨论治疗中要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运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以及表里兼治的方法,并对治疗的禁忌,以及针灸综合疗法,都有所论述。
今天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匿要略》
《伤寒论》中制定了22篇、397法,立113方;《金匿要略》则制定了25篇,立262方。从其记载的内容,可以知道,祖国医学早在公元2世纪时,经过医学家张仲景的实践和总结,已能正确使用解热药、导泻药、利尿药、催吐药、镇静药、兴奋药、健胃药、截疟药、止痢药等等,其中极大多数方药,已由现代科学证实它的疗效可靠。
人们还可以在《金厦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看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今九窍闭塞……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够保养谨慎,勿使致病的邪风侵犯经络,要是刚中经络,还未流传到脏腑,就给予治疗,四肢一感到不方便,就用调整呼吸,施用针灸、推拿,使得耳目口鼻以及大小便都畅通……穿衣服要调节冷热,饮食要注意甜酸苦辣,勿使人体有所衰退,疾病就不可能侵入肌肉皮肤。这是指导人们对疾病作斗争的认识和方法,要求人们做到末病先防、有病早治。
一千七百年前的张仲景,在祖国医学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是巨大的。《伤寒论》和《金医要略》总结了我国在公元3世纪以前的医学经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严密选择疗效可靠的方药,对掌握疾病的防治以及推动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承先启后作用。此后,历代很多医家对张仲景学说作了进--步的探讨,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钻研,有所发挥、有所前进,从而形成了祖国医学中的伤寒学派。
据有关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张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口齿论》;《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等。上述各种书目,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分解出来的部分内容的单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
仲景的六经到底指什么?
阳密乃固说:古人或从营卫的观念、或从升降园运动的观念、或从内经六气的观念来解释仲景的六经,或有干脆认为仲景的六经辨证不尊内经,乃从汤液经法,而汤液经法又无从考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今试从中医内经生理学的观念分析之,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1. 仲景的六经辩证是公认的最完善的辩证体系。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的辩证体系,像三焦辩证,五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但只有六经辩证是最完美的体系,不讲八纲而八纲在其中,不讲气血营卫而气血营卫在其中,不讲五脏辨证而五脏观念在其中。2. 统而言之,仲景之六经,三阳以水气(阳)的运行为法,三阴以精血(阴)的运行为用,但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载,阴阳是不可分离的,尤其是三阴的运行,仍要以阳气的先行为动力,经云阳行六寸,阴气才开始运行。1.)太阳主开,指膀胱水腑在小肠火的蒸腾下,太阳寒水气化而进入卫气营血,这是周身阳气运行的总来源,太阳开机不利常表现为阳气不达腠理四肢而易感表虚,易成桂枝汤证;或阳气不能自由出入而表闭,易成麻黄汤证;阳气不能蒸腾津液而癃闭或小便多、三焦停饮等。在此过程中,小肠火提供了气化的能量,膀胱水提供了气化的物质基础及场所,因此,仲景将膀胱与小肠都定义为太阳,主开,是为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2.)阳明主合,指水气的吸收与收藏入里。这里分两条路径,如果是饮入水,则由阳明胃土直接气化,散精四布,直接为人体所吸收利用;如果是食物中夹带的水,则由于有食物的保护,胃腑来不及对水吸收就进入了小肠,小肠不吸收水于是进入大肠,由于大肠与肺相表里,它们之间有管道相通,这时在小肠火的作用下,大肠中的水会气化进入肺腑,而剩下的残渣就形成了大便。水分从消化系统进入身体就可以看成是水分的吸收与收藏,由于胃与大肠都有吸收水分入里的主要功能,故将他们都定义为阳明,主合,是为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3.)少阳主枢,表示水气可以从此枢以外出,也可以枢转入里,由此少阳为路径可知。在图中无法表述出来,因为少阳包括三焦与胆,三焦是水气升降出入的道路,经言:“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就是指此。因此,图中脏腑之间所有的联线,几乎都可表示为三焦系统,三焦没有具体的形状,少阳三焦主半表半里,表示他既可达于肌表,又可以达于脏腑,所谓无处不在。而少阳胆主相火,实为水气过了肺腑以后,就化为相火,所谓“遇木则明”才能更好的发挥火的效应,经言:“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就是指胆经相火可作用于五脏六腑。因此,仲景将提供阳气出入路径的三焦与化气为火的胆腑都定义为少阳,少阳主枢,是为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4.)太阴主开。开机代表将阴经之源(食物)转化成可以吸收入里的部分。脾主运化,可将食物转化成食糜,将可吸收的营养通过微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一段生理过程乃太阴脾脏所为,而肝藏血,从中医的生理学看进入血液循环就是进入肝脏,这就是饮食后血糖会暂时升高,而饥饿时会低血糖的原因,血液里面血糖的浓度变高就要靠肝脏的疏泄功能来解决,这是后话。太阴开机不利,常常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的不消化症状,至此化源渐断,精血营养跟不上,此为阴证的开始。5.)少阴主枢。枢是枢转,升降开合之义。人体是一个平衡系统,光收藏不利用也不行,阴精过多时就收藏入肾,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泻。”不但肾藏精,而且精还可化髓,肾系连脊,肾精在命门火的作用下,沿脊上行,化脊髓、脑髓,而脑髓也不能光藏不泻,因此脑髓又可进入骨髓、脏腑被他们利用。这一个循环就是少阴枢机的升降开合。这个过程中,肾脏既提供了能量又提供了物质和场所,而心脏为最终的能量来源,故仲景将心肾定义为少阴。6.)厥阴主合。合机代表将营阴收藏入里。血液中的营阴能不能进入脏腑四肢百骸为身体所用又由厥阴合机在管。经云“肝主疏泄”,什么是疏泄功能?将浓度大变为浓度正常就是疏泄功能,所以肝脏的疏泄功能可以将血液中血糖的浓度降下来到常态,肝又是人体最深最里的脏,故仲景将肝脏定义为厥阴。3.辩证法门。 从以上可以看出,三阳无论哪一经病,水气就运行不起来,同样三阴无论哪一经病,阴精就运行不起来,从这角度来辨病之主症,我认为才是方便法门。例如,厥阴主合(收藏),或称之为主阴精进入,如果是癌症,脏腑因有阴实的存在,会拒绝五色营养的进入,同时阳也入不了阴,因此,癌症就是厥阴阴实症;又如果是糖尿病,同样是五色营养不被五脏吸收,因此也为厥阴症,但糖尿病由于脏里没有实的存在,因此是一种功能的虚证,所以糖尿病也可看成是厥阴阳虚证。原因不同,治疗就大异其趣。 按六经辩其主症以后,我们就可动手治疗,这时再按六经的传变去做文章就比较困难,因为病的传变在六经没有明显的规律,因此不妨引入五脏生克的观念。仲景在《金匮》之开篇,就讲明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仍以上面为例,癌症可断为厥阴阴实,但究竟是哪一脏阴实,又有不同,那么在五脏生克上也不同,处方方向自然不同。糖尿病断为厥阴阳虚证,其病则实发肝脏,因为肝主疏泄,是肝的功能问题阻碍了营养的入里,治疗就要以补其肝阳为主,恢复肝脏条达之性。4。六经辩证的总体开合枢义就是如此,但是六经为体,阳气为用,尽管只分为管水气运行的三阳,以及管营血运行的三阴,但是六经却都以阳气为用,没有阳气动能的推动,则六经的功能都是完不成的。所以,李可常说,阳气一处不到就是病。一般的治疗处方都要考虑扶其阳气,这几乎是一个大原则,这也是目前扶阳一脉大行其道的原因,由于抓住了生命的大原则,所以方向上就不会错,只不过没有仲景的六经辩证来得那么精准。5。病有六经传变。我认为并不是由太阳传入阳明,太阳病就没有了,只剩下阳明病了,如果这样治阳明病,则阳明病不会断根。凡病的传变,并非真有外邪入里,实为本气自病。举例:一个人太阳生病,膀胱之太阳寒水无力蒸腾,肌表水气太少,由于人体是一个自组织自动控制系统,这时人体会自救,会发出水气太少的信号。又由于阳明主合,这信号就会反馈给阳明系统,刺激阳明系统一方面将水气调入太阳,一方面吸收更多的水分入里,那阳明只有保持足够的热量才能吸收更多的水分,于是出现了阳明热证、实证。这时,我们吃白虎汤或承气汤解决了阳明的问题,但是,如果水不化气的阳虚证不解决,则病仍会回来,因为病根仍在,这就是有时仲景方治病,会有反复的原因,非圣方不行,乃是医者辩证不精准。因此,治病一定要深挖病根。由于有这种原因,所以医家治病,常会由三阴治到三阳,再治到病之始,有时如肝炎,癌症等,其病之始不过是一个感冒而已,这才是病根,病根不断,病还会回头。如果是更好一点的医生,一开始就了解了病的来龙去脉,当然是标本同治,一剂去病。因此,也由于病的传变越多,则辩证就更难,方剂药味也会越多。但是,万病不离伤寒六经,无论病情怎样复杂,总是在六经上的叠加,治疗上常有合病、并病,数经同治,才会有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