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
重视教育,应该不只是我们国家的专利,但热捧神童却是我们国人的唯一喜好。大的不讲,就说我们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吧”,正是这种“极端”表现的写照。为了能够比得上别人家的小孩,各家爹妈正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也不管自己的家的经济条件如何,反正舍得为娃付出,各种兴趣班,各种补课班。结果还时常因为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而对孩子鼻子不适鼻子,脸不是脸。

可反过来,再看别人家的孩子。一分多余的钱都不用花,成绩拿得出手,为人处世样样顶呱呱,关键一个不小心人家还能给父母争面子,挣钱花。
哎呀呀,别人的孩子咋就这么招人喜欢呢?其实,宝妈宝爸们,你们大可不必着急。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耐得住性子,起码得懂得一个道理:孩子有她自己的成长规律,即便是种子,也并非是刚播种就能发芽的。

如果你觉得这种话,完全是为了安慰您,那好吧,我们干脆举几个“天才”的例子,看看曾经,我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都在干些啥?
1.张炘炀,2011年度最佳“悲剧神童”奖得主。
他干过些啥事,能荣获这样的称号呢?16岁的他不想考博,非要我考也行,爹妈你们给我在北京买套房吧!
什么?北京买房?即便是八年前想要在北京买房,那不是一个普通家庭敢想的啊。可能把孩子培养成神童,夫妻俩下了血本的,孩子一旦终止学习,那这些年的付出不是白白大了水漂?对于张家这对可怜的爹妈来说,这是多么难的抉择啊!

2.宁铂,13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成为众人眼里的神童。
时至今日他却因为出家而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有人说他自闭,有人说他抑郁,说他存在心里的话题绵绵不断。可事实上呢?他其实是被神童这样的名声所累,他当年最喜欢的天文学,可由于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所以,国家,父母,乃至是那些专家教授都不愿意失去他这样的好苗子。他想要走自己的路那是断然不能的。

回望这些过来的“神童”我们为人父母,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向。到底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重要,还是培养一个神童重要。用古人的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来作为全篇的总结吧。
当然,这个“矩”字,需要重点解读一下,放在当下,也就是公民的自由,在合法的前提下,允许个人的追求和发展。而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成功,莫过于这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裁定。于是作为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除了尽父母之责,也就只能是遥远的守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