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一直是我们家长追求的目标。那么要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
前两天看到一个鲸鱼实验”:
说是有科学家饲养鲸鱼的地方,放了一堵玻璃墙,将鲸鱼与食物隔离开。
一开始,鲸鱼隔着玻璃墙看到食物,会猛烈撞击着玻璃。一段时间之后,它就不会再撞击了,因为它知道是不可能穿越过去的。
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鲸鱼还是只在原来的地方活动,和有玻璃墙的效果一样。
于是有人把这个实验和养成孩子良好习惯做类比,将家规”比喻成玻璃墙”,意思是一旦家规”树立好,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个类比乍听非常有道理,但细想之下并非如此。
一、我们制定家规”的目的是什么?有的家长急于让孩子遵守家规”,在家规”上的态度非常强硬: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要有规矩,不然孩子怎么管?”小孩子问那么多干嘛?要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别顶嘴,说了不行就是不行”我不是在征求你的意见”孩子总有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在特殊的阶段还会有显得特别熊”,我们容易在生活琐碎之中,遗忘让孩子遵守家规”最初目的,最终沦为只是希望让孩子乖一点”,不要给自己添麻烦。
然而,制定家规”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让孩子能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品德修养习惯、情绪管理习惯等,这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传达给孩子的。
我们制定家规,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变得听话”,方便家长自己带娃轻松,而是为了让孩子能从好习惯中真正受益。
01 鲸鱼实验是研究动物的条件反射”
鲸鱼实验证明,将动物放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机体反应和外界刺激之间,建立起后天的联系,本质上研究了动物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除了鲸鱼实验之外,喂零食训练小狗听指令、训练鹦鹉说话等等,都是利用的条件反射原理,让动物们按照人类设定好的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就能达到训练目的。
我们人类通过后天接触的信息影响,当然也会在大脑内部形成条件反射”,例如看到酸梅、听到酸梅二字,都会分泌唾液。
02 训练条件反射”不适合让孩子遵守家规”
但是我们人类毕竟不同于其他动物。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制定家规”让他们遵守,绝不能单纯地依靠条件反射”,而忽视我们作为人类的主动能动性。
一方面,情感上无法接受。设身处地的试想一下,像训练小狗遵守主人指令握手、拍手、捡球等动作,我们如果也这么训练孩子的穿衣、刷牙、坐姿站姿、学习习惯等,合适吗?想通过形成条件反射”来培养孩子的习惯,显然忽视了人情味”的存在。
另一方面,训练条件反射”忽视了孩子主观能动性
训练条件反射”的本质,是经过一定时间和强度的训练后,让我们的身体能自动”做出相应反应,也就是说依靠的是直觉反应,不用太依靠意识去判断。
这显然忽视了孩子作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符合他们的成长需求。孩子不像其他动物,只需要知道该怎么办”,他们也需要弄清为什么”。
还有人举例21天习惯养成法”,这个流传广泛的习惯养成法,不也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强化训练吗?
21天习惯养成法”常被认为是出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最著名的说法是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期间,人们会经历3个阶段,每个阶段有7天:
第一阶段会感到刻意、不自然”;第二个阶段演变成刻意、自然”状态;第三个阶段就会达到不刻意、自然”状态,也就是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习惯就养成了。由于需要克服一些既往的习惯,所以需要通过3个阶段来适应和纠正,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但不能忽视21天习惯养成法”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已知了培养这个习惯的意义和作用。
如果不注重让孩子理解遵守家规”的意义,孩子不了解好习惯的作用,只是盲目看到鲸鱼实验”的效果,或是依照21天习惯养成法”,粗暴地强化训练孩子条件反射”,反而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引起逆反心理。
三、这样做有哪些弊端?丨破坏孩子天性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他们独有的特征。如果家长只按照自己意愿,要孩子通过强化训练形成某个习惯,就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例如,认为1岁孩子翻箱倒柜”是捣蛋行为,不许他们有破坏”行径;抱怨2岁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一遍又一遍的训练他老老实实坐着”;害怕3岁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训练孩子认字、写字……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强迫孩子拥有他们还不该拥有的能力,就会破坏其天性。
丨听话”的孩子变得逆来顺受”
面对现在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听话”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褒奖。如果一个孩子过于听话”,老老实实地遵守父母制定的家规”,接受家长和学校安排的各种强化训练,只能说明这些孩子没有抗争意识”。
或者抗争意识”早被严厉的父母打压,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
这样的孩子思维也会随之变得懒惰”起来,不懂得依靠自己思考去判断,慢慢就养成把决定权和判断力交给别人的习惯。
丨不听话”的孩子变得油盐不进”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有的家长带娃变得越来越糟心”,小时候那一套严格的家规”已经不起作用了,孩子就是油盐不进”,怎么说都不听。
这就是因为强化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忽视了孩子的内部动力,只能在最初阶段有所成效。随着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听不懂的、认为不对的规则,都得不到他真正的认可,也就无法再按照家长的心愿去履行。
四、培养孩子好习惯的4个渠道不只靠强迫孩子遵守家规”,那要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由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会推荐,清华大学早教专家晏红撰写的《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一书里,提到了破解孩子习惯养成的秘密:
可以通过父母、孩子之间,有意识”以及无意识”产生的4个渠道,合力”产生作用。
渠道一:熏陶”——父母无意识、孩子无意识
创作《颜氏家训》,开家训”之先河的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说过一句名言:
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父母无意识、孩子无意识,也就是不知不觉中,孩子会耳融目染家长的为人处世的行为举止和办事风格,复制家长的行为习惯。
诚诚的爸爸妈妈都是非常热情的人,待人接物十分有礼节,无论是在社交场合,还是在家庭里,总是面带微笑、用语礼貌。
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不需要刻意去教,诚诚也养成了有礼貌的好习惯,受到了帮助会主动说谢谢”;不小心做错事,敢于道歉”;表达敬佩之情的时候,会说你好棒”真了不起”。
渠道二:模仿”——父母无意识,孩子有意识
许多家长白天工作劳累了一天,好不容易回到家有放松的时刻,于是就当着孩子的面,往沙发上一躺,就开始刷手机。
父母的行为自然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虽然不想让孩子学着玩手机,但是孩子会好奇啊,手机到底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爸爸妈妈为什么这么爱看?”
这就是在父母无意识栽培,孩子有意识地模仿”习得了玩手机的习惯。
想要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不光是要严格要求孩子,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如果家长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爱运动的人,那么孩子自然也会模仿这样的兴趣爱好。
渠道三:感化”——父母有意识、孩子无意识
对于认知尚不成熟的婴幼儿,听不懂家长讲道理”,又不能简单的按照成人标注去强迫要求,就需要过感化”的渠道,在孩子无意识、家长有意识有计划的情况下,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例如,一两岁的孩子,都会出现打人”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刚刚萌生物权意识”,又不懂打人不对的道理,就会用手去反抗,这在成人严重就形成了打人”的行为。
如果不去纠正,孩子有可能就真的养成了打人习惯,但如果家长光是嘴巴说打人不对”,一两岁的孩子怎么也听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家长可以有意识、有计划的纠正孩子的这个行为。当孩子举起手来,有打人”倾向时,家长可以保持冷静,握住孩子的双手,让那个孩子无法进行下去。既不要训斥孩子,也不要任其发展,这个举动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这个打人”行为是不对的。
同时,家长自己也不能用武力”去给孩子做错误示范。如果家长每次都是这样处理,随着孩子长大,就会明白不能打人”的道理。
渠道四:教育”——父母有意识,孩子有意识
在孩子3岁以后,父母和孩子有意识交流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家长主动地引导”,孩子主动的学习”。
周末,萌萌的一家在包饺子。萌萌兴高采烈地跟着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前忙后,一会洗盆子,一会帮忙打水揉面,还学着爸爸妈妈捏了几个不太成型的饺子”。
比起有的家长会板着脸训斥孩子不孝顺”懒散”不任何干家务”,萌萌爸爸妈妈的做法更理智:他们不是单方面包揽家务又训斥孩子,而是一开始就引起孩子兴趣,让孩子一起参与到干家务、做饭的过程中来,同时又耐心教萌萌步骤。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说过:
你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你说能做的就是让孩子们期望要是自己做了该多好”。
家长千万要把握教育”的双向性,切莫将双向行为演变成家长单方面的强迫要求”。我们要善于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内部动力,让他们由内而外的愿意去遵守规则,养成利于他们日后发展的好习惯。
很多家长看到似乎有利于孩子的理论,就急吼吼的想在孩子身上实验。完全忽视了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孩子。
我们总是能有一本万能的育儿说明书”,能对照着书一条一条解决孩子的问题,一条一条养成孩子的好习惯。可是我们忘了,孩子不是一棵植物,也不是一个动物,他们不可能简单地照着攻略和固定模板就养成优秀的人才。
家规”的意义,是让孩子养成利于他们以后生活的良好习惯,而这离不开父母的耐心栽培。
每个妈妈都是育儿专家,如果您有表达的观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蔓德育儿,如果喜欢请关注、转发、收藏,一起做有想法”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