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儿童健脾化积食汤 宝宝食积是什么

小儿积食怎么办

积食发烧;用化积口服液;大便要通,很快会好; 什么是积食?积食就是说这个孩子吃的东西不消化了,积攒在肠胃里,这就是脾胃不和了。 积食经过及时治疗之后,健脾和胃就治好了。 小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只要是爱吃的食物,如糖豆、牛肉干,就不停地吃;每逢节日,亲友聚会,在丰盛的餐桌上,孩子吃了过量油腻、生冷、过甜的食物,胃胀得鼓鼓的,小肚子溜溜圆,从而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中医称“积食”。 小儿积食后,腹胀、不思饮食、恶心,有时吐不出来,精神不振、睡眠不安。婴幼儿消化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较少,且消化酶的活性低,很难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加之神经系统对胃肠的调节功能较差,免疫功能欠佳,极易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胃肠道疾病。 小儿积食的治疗,要从调节饮食着手,适当控制进餐量,饮食先吃米汤、面汤之类,经6~12小时,再进食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中药小儿化食丸对乳食内积所致肚子疼、食欲不好、烦躁多啼、大便干臭的治疗效果比较好,但不能久服,病除即止;鸡内金也是一种良药。同时还要让孩子户外多活动,有助于消化、吸收。 所以家长们在平时一定要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的饮食,避免宝宝“积食”。

儿童健脾化积食汤

小儿食积如何治疗?

小儿食积,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过食油腻厚味的食品,聚积不化,气滞不行所致,也称为伤食、宿食。此病较多见于3岁前的婴幼儿。小儿食积若治疗不当,积滞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损害,可导致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而转化为“疳症”。

饮食调理是治疗食积的主要方法。要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及营养需要,设法恢复和增进消化功能。开始时先喂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逐日增加品种和数量。在治疗上,除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可选用食疗方剂进行调治。


儿童健脾化积食汤

宝宝食积是什么

小儿“食积”推拿疗法 “食积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食积可以引起胸闷、腹胀、腹痛、厌食等临床表现,若不及时治疗,患儿的生长发育将受到影响。推拿治疗小儿食积,有效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儿童健脾化积食汤

小儿疳积怎么办

小儿疳积是由于脾胃虚损、运化失宜,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患。治疗应以调整脾胃为主,如适当配合药粥食疗有助于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这里,介绍一些小儿疳积药粥,供参考。
  白萝卜粥:白萝卜1个,洗净切片,先煮30分种,再加大米50克同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腹胀。
  山药粥:大米100克,淘洗干净后与山药片100克一起入锅煮,至米烂。食用时加白糖适量有调补脾胃,滋阴养液功效。
  消食健脾粥:莲子、芡实、炒麦芽、扁豆各15克,焦山楂10克,神曲6克(用纱布包),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再加入粳米15克熬粥。粥成加入白砂糖少许调味,趁温热服,有健脾养胃、消食化积功效。用于小儿面黄肌瘦、神烦气急、手足心热、纳呆腹胀等症。

小孩子食积怎么办?

健胃消食片不错,给宝宝吃点吧。没什么副作用。以后给宝宝吃饭,少吃点,别撑着了,那样对胃不好,长大后会有影响的。多餐少食。饭后带宝宝散散步,轻微的活动一下。

小孩脾胃不好经常积食口臭便秘怎么办?

小孩子在过多进食鸡蛋、牛奶、肉食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后易出现食积,蛋白质在肠道内不被充分消化而产生口臭、腹症、食欲不振、恶心、低热、咳嗽等症状。出现这种情况后可采用以下措施:1.适当空空肚子,减少进食量,吃些清淡易消化的软食或流食;2.口服些健脾胃助消化的药物,比如健胃消食口服液、醒脾养儿颗粒、多酶片、益生菌、保赤丸等。

宝贝容易积食吃什么好啊

我觉得应该看看医生,一般的积食不会造成呕吐的,看医生没事图个安心也好啊。孩子可能比较热,定期喝点菊花茶能够清热解毒,山楂麦芽是健脾胃消积食的,水果蔬菜也有助于调理身体

急求:治疗小儿腹泻的食疗方法?

发现了一个治疗小儿腹泻的食疗方法小儿脏腑娇嫩,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临床上各种原因均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 轻者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软,重者则泻下无度,伴脱水、酸中毒,甚至危及小儿生命。所以一旦发生腹泻,家长要及时就诊,彻底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食疗,疗 效会更好。  1伤食泻 多由饮食不节引起。临床表现为泻下酸腐,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肚腹胀痛,恶心呕吐,舌苔厚腻。治宜消食导滞。  (1)山楂萝卜饮:生山楂15~30克,白萝卜250克,切碎煮汁,频服。  (2)内金粉、鸡内金2个,烧灰,米酒调服。  (3)麦芽、神曲各15克,莱菔子6克,水煎频服。  (4)苹果1个,微火上烤熟或隔水蒸熟,大孩子食果,婴儿可挤果汁饮服。  (5)家庭常备中成药:小儿消食片、小儿化积口服液、多酶片、食母生等。  2湿热泻 夏秋季节多见,特点是大便稀薄有黏液,或呈蛋花样便,常伴有腹痛、腹胀、发热、口渴、小便黄少、肛周发红等。治宜清热利湿。  (1)马齿苋粥:鲜马齿苋250克(或干品60克),洗净,切碎,水煎10~20分钟,去渣,加入适 量大米,煮成粥,频服。  (2)茶叶10~15克,开水沏饮;或水煎加红糖30克,煎至发黑分服;或茶叶适量,食盐少许,水煎分服。  (3)乌梅10克,煎汤代茶饮。  (4)生葛根汁、藕汁各等份,调服。  (5)胡萝卜250克,捣碎,水煮开10分钟后,过滤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适量,煮频 饮。  (6)绿茶蜜饮:绿茶5克放入水中,加沸水冲泡,盖盖浸5分钟,调入蜂蜜适量,趁热顿服, 每日3~4次,可治疗菌痢。  (7)家庭常备中成药:黄连素等。  3寒泻 多由饮食过凉或腹部着凉引起。表现为大便清稀,日久难愈,夹有不消化物,臭气不甚,肠鸣隐痛,手足发凉。治宜温中祛寒止泻。  (1)锅巴炭:饭锅巴50克炒成炭,研细末,每次3~6克,日2次。  (2)柿饼2个,放米饭上蒸熟,分两次食用。  (3)姜糖饮:生姜5片,红糖50克,清水适量,煮沸即可,趁热饮用。  (4)糯米固肠粥:炒糯米30克,淮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加糖或盐食用。  (5)绿豆、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次服3~6克,日3次,开水送服。  (6)外治法:胡椒粉少许放于膏药上贴脐部,或大蒜头捣烂,贴足心或脐部。  (7)家庭常备中成药:藿香正气液、苍苓止泻口服液等。  4脾虚泻 多见于久泻之后。特点为便稀,多饭后即泻,不臭,有不消化物,时轻时重,伴面黄体弱、睡时露睛等症。治宜健脾止泻。  (1)山药羹:炒山药研粉,每次10~15克,开水调糊,沸水冲服,每日服2次。  (2)山药蛋黄粥:生山药(干)30克研细粉,温水调成稀糊状,煮沸,加熟鸡蛋黄2个,调匀, 每日空腹食2~3次。  (3)焦米汤:大米适量,洗净,晒半干,炒至焦黄,100毫升水中加焦米6~10克,文火煮1小 时,加食盐少许,饮汤。  (4)高粱米第二遍糠30克,放入锅内炒成焦黄色,有香味,除去上面多余的粗壳,每次3克, 水冲服,每日服3次。  (5)酸石榴皮适量水煎,加红糖,频服。  (6)无花果5~7个,水煎服。  (7)家庭常备中成药:参苓白术口服液。平胃散、婴儿散等。  此外,家庭常备药物中,还应包括米雅、斯蜜达等胃肠黏膜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