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妈妈,我要这个!”| 面对孩子的需要,该满足还是限制?

本文字数

记得一个酷热的夏天,我带着女儿和朋友去旅行。女儿特别怕热,在户外行走五分钟,额头上便已是汗如雨下,而我们每天在路上行走的平均时间都在2小时以上。对她来说,游玩的吸引力难敌走在路上的湿热难耐,每一天在路上,我总要想办法安抚激励,扭蛋便是手段之一。

女儿对扭蛋游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投入一枚或是几枚硬币,便可以开心的转动旋钮,等待哐当”一声圆球滚落,兴奋的捡起,再充满期待的打开,如果正是那个自己想要的小玩意儿,那自然最圆满开心,即便不是,也会在细细观察把玩这新鲜的小东西中感到喜悦满足。我答应女儿,每一天外出,都有一次扭蛋的机会,如此一来,女儿心中便有了动力。

旅行最吸引人也是最恼人之处,在于其不可预测性,充斥着意外和惊喜,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每天都有新鲜的刺激和诱惑。这一天,我们来到城内的海洋馆,人和动物近距离接触互动是馆内的特色。下午的海豚表演在拦起的露天小海湾进行,临近舞台的两侧置放了两艘小船,上面设有VIP座位,可以与表演的海豚同时身处海湾。

女儿好想去,拉着我过去询问。因为票价好贵,我觉得不值便带着女儿准备离开,可是女儿站在那里不动,她说:妈妈,我想要到小船上看表演。”座位票好贵,妈妈觉得不值得。”可是我好想去,妈妈求求你了!”

女儿请求的语气和眼神让我不忍心拒绝,内心有股冲动想要满足她:好不容易来一次,路上这么辛苦,想去就去吧。可是,心里同时响起另外一个声音:不能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毫无节制的有求必应,会惯坏孩子!怎么办呢?

我想了一想,有了主意:妈妈知道你好想去,只是我们出门旅行,每天的花费都是有预算的,如果去了这里就超支了。如果你真的很想去,那今天就不扭蛋了,你觉得行吗?”我希望孩子能够体验到有限制的满足,而不是理所当然的有求必应。行!”女儿非常爽快的答应了,几乎是不假思索,可见她当时的愿望有多么强烈,这个决定又是多么冲动,这原本就是女儿所处发展阶段的特点,而冲动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令人后悔。

参观完海洋馆,我们来到了出口处,十来台扭蛋机整整齐齐的一溜排开,女儿的眼睛亮了,驻足不前,一台一台的仔细看,想知道里面都装了什么,绕着机器前后左右的打量,就像小猫在家里发现一枚新的纸箱,无从进入,来回逡巡,我一边觉得好笑,一边耐心的等她逛完。

几分钟以后,女儿走过来,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妈妈,我想要扭蛋!”可是你今天不能扭了,因为已经用来换刚才的座位票。”那我把明天的扭蛋机会提前用了,可以吗?”明天你可能会发现更好玩的扭蛋机。””不会的,这里的扭蛋机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里面的玩具都是我喜欢的。”我扭头看,的确扭蛋机都比这几日看过的要新。

我有些犹豫了,又一次面临满足她还是约束她的心灵拷问。此时,同行的朋友开口了:她刚才已经决定用今天的额度换座位了,她需要有机会体会遗憾,才能学会以后再做决定的时候,不那么冲动。”

朋友的话立刻提醒了迷雾中的我,决定坚定的拒绝她。宝贝,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些玩具,可是你今天已经没有额度了。如果你现在提前用了明天的额度,要是明天遇见更好的,你又该后悔啦。”不会的,我真的就想要这个,这个是我最喜欢的了。”女儿完全无法听进去我说的内容,只是执着的想得到一次扭蛋的机会。语言不管用,我只好用行动来表达我的坚决,让她放弃。

我和朋友往出口走,开始时女儿不动,气鼓鼓的呆在原地,大概她希望用情绪来让我回心转意答应她的要求,我们继续往前走,不时回头看看她有没有跟上来,最终,在我们就要走到出口时,她跟了上来,我松了口气。

我们继续往公车站走,她走走停停,始终和我们保持一段距离,在我们回头看她时,她会停下脚步转过身去背对我们,沉默而直白的表达她极度的不满。到了车站,她也不过来与我们一起,站的远远的,仍然是背对我们,面朝着山脚,远看像极了面壁思过的小孩,有点可笑,也有些让人心疼。我试图与她和解请她过来,但她断然的拒绝。

此刻我再次犹豫了,我猜想她定是要气炸了,估计还觉得委屈。既然她那么喜欢,提前使用额度好像也未必不可,而且前两日,也有过这样的情况,我是同意的。这一次我突然间变得坚决,规则变得强硬而缺乏弹性,这样的改变会不会让她觉得困惑,解读为我故意刁难她?若是没有朋友在场,我不确定会不会现在就同意她的请求。

朋友看出了我的犹豫,问我在想什么,我如实相告。如果额度是可以提前使用的,那每一天都可以预支下一天的,这个限制其实就已经丧失了意义。”我再一次被点醒,决定把规则执行到底……

这一段小插曲就算是告一段落,然而我并不知道,今日如此的坚持规则,究竟对孩子的影响如何。接下来的一两天,孩子还是念念不忘海洋馆的扭蛋机,时不时嘴里嘟囔着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具,一副惋惜的样子。看到这些,我心里犯嘀咕:如果那天让她扭了,是不是就不会这么遗憾?我的坚持是对的吗?

终于,我的疑惑在旅行的最后一日有了答案。我们在机场为朋友家人挑选礼物,女儿看到一个纪念品,兴奋的蹦跶过来给我看,说要买。与往常一样,我说:你想好了吗?你只能买一样东西,买了这个就不能买其他咯!”女儿停了几秒,若有所思,说:那我再想想吧,不要像那天一样,那么快的做决定!” 听到这句话,我的心情就像播种无数的老农民,终于看见有一颗种子发出嫩芽、破土而出,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作为母亲,你是否和我一样,一直努力在满足与限制孩子中寻找平衡?因为本能的爱,总是希望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又因为现实的限制,不得不时常挫败孩子。我们期待着,孩子在与我们的互动中,接触到现实,打破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幻想,感受挫败和限制,学会延迟满足,权衡利弊,慢慢掌握生存的规则与智慧。

然而,我们因为对孩子的疼爱以及自身的成长经历、个性限制,有时难以坚守边界与规则。就像这个故事里我面对孩子一再请求时的犹豫,与此相应,我的规则是松动的,因为压力会一变再变,孩子体会到这个部分,会不断的试图突破这个规则,就像故事里,她希望可以提前透支额度。

因为同行朋友的提醒,我得以从迷雾中跳出来,在不确定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坚守规则不松口,最终女儿的反应是对这个尝试的巨大肯定:她因为这一次的挫败而开始应对自己冲动的天性,在做决定时开始认真的思考和权衡。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一步,我为此由衷感到兴奋而喜悦,也深深感激朋友对我的提醒。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检视和面对自身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孩子的问题和困难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而我们的尝试和改变,孕育着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写下这个故事,与勇于面对自我,不怕犯错、敢于尝试的母亲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