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怎样用不溺爱的方式,让孩子的思想变得富有?

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以为让孩子吃苦为耻。

很多富人的孩子,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有品味的生活。

可能是穷怕了的思想,因为一个虚荣心。许多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为了让孩子从小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也把孩子当富二代养。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可不是空穴来风的。

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真实的案例。

夫妻俩都是工薪阶层,好不容易把女儿拉扯大。

终于迎来女儿第一个大学的假期,结果盼望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爸妈我想买一个苹果电脑和手机,我们同学买的都是最新款的。虽然家庭环境不怎么好,可是从小父母就把她当富人家的孩子来养,要什么奢侈品都尽量满足,从不拖欠。

可是让人心寒的是,回家第一句话不是爸妈你们过得怎样?大半年没有在家里,你们的工作辛苦吗?而是自己需要什么?伴随父母年纪的增长,岗位也有变动,说白了就是降薪。

为了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夫妻两个硬生生的挤出了两万元给她买电脑和手机。

最可悲的是冬天的衣服都舍不得买一件,就这样默默付出着。

他们不顾家庭经济的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

因为家庭不宽裕,他们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担心自己孩子被别人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让孩子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用着最新的电子产品,穿着时兴的大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这样的教育模式也是大多数家庭的通病,父母太过溺爱的呵护,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

因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挨穷挨怕了的父母, 因为不想孩子再走自己的路, 继续穷下去,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苦孩子。

在孩子小时候,不让孩子做家务活,只需专注读书,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 只会变得好吃懒做,贪图享乐,即使长得牛高马大, 也依然是伸手将军, 依赖父母和他人的供养。

这些穷人家的富二代”只会使家庭变得更穷。

导致不能吃苦的孩子,因不曾尝试过劳作的辛苦。

一个朋友他困惑地说:

以前我觉得穷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责任心,现在简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员工,穷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们印象中与好吃懒做、挥金如土、不求上进、行为乖张划等号,顾名思义是因为家里有钱、宠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城市新中产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劳的富二代越来越多。

相反,穷人家的孩子却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这个现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补偿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这是长辈的自我安慰。

之前,穷人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能够保持清醒:我们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责任,自强自立;

如今,各种创富神话冲击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多没有创富的人,把责任推给机遇、社会不公、阶层固化,因为看不到希望,只能倾尽所有对孩子进行补偿:我不管你将来如何,至少小时候,别人有的你都有。

这就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以让孩子吃苦为耻。

富人都是真正吃过哭的,他们不会觉得让孩子吃苦是很大的问题。

富人穿100块钱的衣服是节俭,穷人穿同款就是穷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馆打工是赚零花钱,贝克汉姆的儿子去打工就是励志。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贫穷的父母往往培养了孩子过剩的自尊。

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是穷人,干脆不让他们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馆打工。

然而,自尊是虚无的,生活是现实的,虚荣不能帮任何人撑过一生。

贫穷家庭的这种自尊教育,让孩子特别晚熟”。

当同龄人已经知道踏踏实实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拼命时,他们却抱着热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摆出成功人士的派头,就能成功。

贫富差异,本质上是教育的差异。

当富人已经转变教育方向,开始培养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穷人却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弯路: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只求成绩,不求其它。

结果,富人家的穷二代”越来越富,而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穷。

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最大的差异就是思想上的差异。

先让他们富的前提是,有自我的生存能力,认知能力!

各位父母醒醒吧,不要让你的溺爱思维毁了孩子的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