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吃什么药
入选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索他洛尔治疗组。胺碘酮200㎎,每日3次,口服5-7d,开始减量为200㎎,每日2次,口服5-7d后,继续减量为200㎎,每日1次...
房颤吃什么药好
病情分析:
你好,首先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这两种房颤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时间不超过48小时,超过即为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治疗主要是以转为窦性心率为主。而永久性房颤不要求转为窦性,主要是以降低心室率,抗凝等治疗。
指导意见:
如果是阵发性房颤可以口服心律平3片,一般是可以自己转为窦性的,如果几小时内没有转为窦性,需要及时去医院。如果是永久性房颤,主要是降低心率,如果心率过快,可以服用倍他乐克,主要是抗凝药物,如阿斯匹灵是必须的,否则会因为房颤有很多栓子脱落,容易堵塞血管,形成脑梗和心梗等意外,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谢谢。
房颤需吃什么药?
房颤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好多病人也不明原因。对于房颤本身也不要惊慌失措,它不属于致命性心率失常。有些人开始是阵发性,逐渐变成持续永久性。注意排除甲亢等原因引起的可能性.对于房颤的治疗,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成熟治疗办法。对于阵发性房颤:1,发作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心律(心律平等),或减慢心率药物(例如西地兰),一般都会转复成窦性心律。2,发作间歇,可使用预防发作药物(例如心律平,胺碘酮等)。3,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或脱落(例如阿司匹林)。
心房颤动吃什么药
盐酸安他唑啉,磷酸丙吡胺,磷酸丙吡胺片,盐酸普罗帕酮片,盐酸胺碘酮,毒毛花苷K注射液,盐酸胺碘酮片,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盐酸安他唑啉片,吲哚洛尔片,盐酸莫雷西嗪片,地高辛片,盐酸维拉帕米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美西律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尼可地尔片,盐酸普鲁卡因胺注射液,盐酸美西律片 ,
心脏房颤吃什么药
心脏房颤即心房颤动,它是指患者心房的激动频率过快,心跳不规则的一种症状。房颤的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电转复、射频消融术和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心脏房颤的药物应用。 药物治疗有助于恢复患者的窦性心律和心室率,同时能预防血栓栓塞。对于初次发作的房颤,临床上课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进行治疗。如果房颤超过2天且小于7天,可以静脉注射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等药物,治愈率可达50%。而房颤如果发作大于7天,那么药物治疗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一般可用以下药物进行改善,如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除了以上几种药物,还有一种能帮助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它有助于维护心脏功能,降低房颤引发的心功能紊乱。该类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β受体阻滞剂: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品,可单独应用。 2、钙通道拮抗剂:常见的有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能帮助控制心室率,可以与地高辛配合使用或单独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3、洋地黄:可在紧急情况下用于控制房颤、心室率,适用于控制伴有左心衰竭的心室率。 4、胺碘酮:能帮助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心室率,但不适合治疗慢性房颤和心室率的长期治疗。一般在其它药物失效或无法应用,患者伴有心力衰竭需要紧急治疗时应用该类药物。
治疗房颤用什么药
病情分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心包炎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意见建议:有原发病者应先治疗原发病,房颤治疗目的包括:(1)恢复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最佳结果。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2)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3)防止血栓形成和中风:在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中风的发生。
治疗房颤的药有哪些
你好
目前临床常用的房颤转复律药物有ⅠC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ACEI和ARB可以降低房颤的发病率,减少其复发。以及使用华法林等 防止血栓形成。
你好
目前临床常用的房颤转复律药物有ⅠC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ACEI和ARB可以降低房颤的发病率,减少其复发。以及使用华法林等 防止血栓形成。
房颤长期吃什么药好
这个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药物治疗主要是控制心室率。一般是选择地高辛和倍他乐克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预激综合症合并房颤的则禁用!同时还有就是防止附壁血栓脱落导致的栓塞(多见快房颤)需常期口服华法林!如果具备复律条件。最好建议复律(持续时间小于1年,左房半径<45mm,基本病因已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