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的神奇功效~!
:“砗磲”,梵名 MUSARAGALVA ,音译作:牟娑洛揭婆、目娑啰伽罗婆、牟呼婆羯落婆、摩娑罗伽隶、牟娑婆、谟萨罗、牟娑洛等,其意思为紫色宝、绀(广州音读“禁”,为一种深青色而略带微红之颜色,俗称天青色)色宝。在古代“砗磲”二字写作“车渠”,没有石字旁,后世“车渠”二字方加上了石字旁,使人易于明白“砗磲”是一种宝石,其实“车渠”两字的真正意思为车轮的外圈,在古代车轮是用木制成的。
在海洋中有一种生物,属于贝类家族,是一种介壳软体动物,形如蚌蛤,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它的直径约有一点五米,体重可达三百多公斤;在此种动物的外壳上有深大之沟纹如车轮的外圈,故被命名为“车渠”。车渠的外壳通常呈白色或浅黄色,壳体光滑,厚达数寸,是由外层角质层、中层棱柱层和内层珍珠层三部份构成,是琢磨玉器的优良材料。车渠的肉呈白色,可供食用,其外套膜边缘(包裹着肉的一种薄膜)为青、紫或黄绿等颜色,极为美丽,正由于其颜色的关系,在佛经上记载的所谓的砗磲,应解作紫色或绀色的宝物,方合梵语的原意;但后世一般则称白珊瑚及贝壳所制之物为砗磲,可能由于砗磲的壳根本是白色或浅黄色的缘故。
砗磲在我国古代已被视为一种宝物,早在汉朝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当中,便记载了一则关于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的地方,散宜生用砗磲大贝敬献纣王,赎回文王的故事。砗磲栖息于热带海域,我国的海南岛、东沙群岛、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均有出产,其壳大的可作小儿浴盆及猪只的食用盆,壳小的可用来烧制石灰或供观赏用,据说在非洲的马德拉群岛来加喀戈地方,当地人用砗磲当作食物的防腐保温箱。
佛教七宝之一(砗磲、金、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和珊瑚、珍珠、琥珀并列为西方四大有机宝石。砗磲的纯白度被视为世界之最。在东方佛典《金刚经》中被列为佛教七宝之一。砗磲经过千百年的蕴育生长,能散发出的能量磁场非常大,可使配戴着具有增进身心调和、启发自在智慧、摧毁众生烦恼的功能。自古在清朝二品官上朝时穿戴的朝珠就是由砗磲制成。在各地佛教高僧、西藏喇嘛高僧都有手持砗磲制成的佛珠。《本草纲目》中记载砗磲有镇心安神凉血降压的功效。经长期配带可具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如增强免疫力、防止老化、稳定心律,改善失眠等药效。砗磲同时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能凉血、降血压、安神定惊,特别对咽喉肿痛,小孩生疱更有疗效。砗磲可护身健体,延年益寿,藏传佛教更视之为驱魔避邪的神奇宝物。
内庭穴运行的是那条经络
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是人体的自带药~~~牛黄解毒丸。主治下牙疼。常点按可去除口臭。配合谷穴,可以治疗一般上下牙疼。位置在脚背的二三脚趾缝后凹陷处。
手的奇妙功能有什么
利物浦大学的科学人员经过研究发现,手指的长短反映了大脑的结构,无名指比食指长的人想象力丰富,有较强的辨认方向能力,而食指比无名指长的人,吸收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的能力较强,“因为促使手指生长的荷尔蒙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英国脑神经专家约翰·马宁这样解释;科学人员还发现,男子如果无名指明显短于食指,容易患心肌梗塞,因为引起心肌梗塞的荷尔蒙也控制着手指的生长;心理学家让有演讲才能的人接受一种试验,即在发表演讲时不允许手动,结果演讲人无论是在集中精力上还是在表达能力方面,质量都降低了至少50%,这说明大脑中语言功能与手的运动机能是紧密结合的。 手指还有一个奇特功能,能暴露人们隐藏在内心的想法,比如:2003年3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声明,萨达姆·侯赛因拥有化学武器,说此话时他的目光显得坚定,声音也不颤抖,唯独他的手迅速捏了一下鼻子,对此美国心理专家保尔·艾克曼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动作说明人在说谎,他进一步分析:人们可以让声音帮助说假话,但却不能支配手,因为手直接与大脑的触觉中心连接,几乎不受人控制。即使撒谎高手和纸牌赌徒也常因无法控制手的动作而泄露天机。 在手受重伤的情况下,手可以自然愈合。如果因故手指甚至整只手断了,外科医生通过手术将手与手腕缝合,将筋、血管和神经重新进行连接,术后不久手便可以活动了,但靠手术缝合的手本身还没有感觉,也不会触摸物体,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可能做到将手的无数细微神经全部重新连接上。在这种情况下手只能靠自愈,手术后,手的神经组织每一个月生长一毫米,并且自己在恢复“接通”功能,经过6个月的生长期,大脑与手的神经轨道便连接通畅,手的知觉和触摸感重新恢复。
麒麟竭真的有神奇的辟邪驱虫功效吗?这药名贵吗
“麒麟竭”。经分析,血竭中含有鞣质、还原性糖和树脂类的物质,可治疗筋骨疼痛,并有散气、去痛、祛风、通经活血之效。
哪些穴位配伍用功效更好?
穴位配伍总是出现神奇的功效,如太白+商丘+太冲=补中益气丸,而太冲+太溪+曲池=降压药,然谷穴是降糖特效穴。曲泉=二妙丸肝经上的曲泉穴位于膝内侧部,屈膝内侧横纹端,当股骨内上踝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是清肝去湿要穴,具有清肝火、祛湿热。曲泉穴=杞菊地黄丸,相当于中药“二妙丸”。曲泉是沟通肝肾的要穴,按摩曲泉,可滋阴补肝,主治肝肾阴虚、眼睛酸涩,相当于吃了杞菊地黄丸。合阳穴=杜仲壮骨丸。合阳穴位于膝关节后小腿2-3指腹处。按摩合阳穴,可治疗腰背腿颈部疾病。如点对了酸麻的感觉放射到脚趾。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阳陵泉+太冲穴=逍遥丸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按摩阳陵泉与吃中药逍遥丸效果一样,且更为迅捷。商丘穴=消炎大药脾经上的商丘穴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该穴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治疗各种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同时还可以做跪膝法,效果会更好。这是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也就消除了。太徯穴=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能阴阳双补。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中医专家称此穴滋肾阴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太溪+复溜=十全大补汤世人只知鹿茸、枸杞、虫草、河车(胎盘),为补肾佳品,岂知太溪、复溜、涌泉才堪称是生命至宝。太溪、复溜两穴用按摩法,效果很好,也无禁忌,常相配而用,哪个穴位敏感就先揉哪个穴,然后再把不敏感的穴也揉敏感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若再同时在肾俞、关元、气海等穴拔罐。那就真成了一剂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补汤了。内庭穴=牛黄解毒丸。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内庭穴是去胃火的,是去热的穴位,为人体自生的牛黄解毒丸,其作用相当于牛黄解毒。胃火牙痛、咽喉痛、热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内庭。大都穴=补钙要穴。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就是足大趾与脚背交界处的那个关节前下方,足大趾内侧缘的赤白肉补钙药 脾经大都穴,是补钙要穴。同时,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这个位置也是颈椎反射区。)冬季太阳照的少,会影响钙的吸收,这时,您只要揉一揉脾经大都穴,就能帮您吸收钙了。然谷=大补阴丸。不妨赶紧揉揉然谷=其功效相当于中药里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有人心烦不寐,老想喝水,还总爱起急,属于阴虚火旺的体质。那么一旦口干舌燥,不妨赶紧揉揉然谷,其功效相当于中药里的大补阴丸,去火补阴。商阳穴=开塞露这个穴是一个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具体说来,点揉按摩商阳穴,就有排便的感觉。商阳穴位于食指尖端桡侧指甲旁。
脚底的穴位经常隐隐作疼
这种情况是睡眠不好,治疗你这种情况的穴位称为“涌泉穴”。
1.足跟痛消除法: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1次。每天做200次,分2回进行,3个月可见效。
2.药浸法治足跟痛: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3.尿渍法治足跟痛:取较大的花岗石,煅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任水汽蒸腾,切勿烫伤脚。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临床常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调匀,取代童尿,亦效。
4.点穴按摩法治双足跟凉痛:用一手拇指尖尽力捏压另一手内掌纹尽处掌根部位(稍偏拇指侧),施术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托,在患者能接受的情况尽量用力。捏压3分钟后,变为一松一压,有规律、有节奏地点穴36次为1遍,缓解后再继续捏压5分钟。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点压左手;左足跟痛,点压右手。双足跟痛,可先后点压双手穴位。一般治疗5日后,病愈。注:(此法用于骨质增生型足跟痛效果不大)
5.祁艾、乌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60克,乌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盒内,再将烧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洗,并用衣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日l~2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
6.乌梅、醋法治足跟痛:取乌梅适量去核加入醋少许捣烂,再加入少许盐,搅匀,涂敷在患足处,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天敷1次,连用一段时间,有效果。
7.川芎法治足跟痛:取川芎45克研成细末,分成3份,装入小布袋内缝好。将药袋装入鞋里,直接与患足痛处接触,每次用l袋,3袋交替使用,换下药袋晒干仍可用。
8.鲜苍耳叶治足跟痛:取鲜苍耳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干后换药,不拘数次,如有起泡,可按烫伤处理,愈后再继续使用。注:一般5-6天见效,疼痛消失,骨增生存在但不发展。
9.夏枯草治足跟痛法: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先熏后冼患足30分钟,每日1~3次,每剂可用2天。
10.仙人掌治足跟痛:取仙人掌适量,刮去其两面毛刺,然后剖成两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患足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半片,冬天可将剖开一面烘热再敷患处,一般宜晚上敷,治疗期间宜穿布底鞋,适量活动,使气血经脉畅通。
11.鲜川楝叶治疗足跟痛:取鲜川楝叶30-60克,加红糖适量,捣烂成膏状,外敷患足跟,24小时后更换,一般用药2-3次疼痛消失。
胃炎,请问按摩哪几个穴位效果好
建议您可以按摩膝盖下方的足三里穴,每次5分钟,每天2~3次,配合按摩胃经的解溪穴(在脚腕前相当于系鞋带处)、内庭穴(在足第2、3趾缝之间)则疗效更好。
或沿着胃经从腹部往下敲到足部,每天敲打10~15分钟会有很好的效果。
对于体形较胖,体内寒湿或痰湿较重的人,用艾灸灸足三里,每次15分钟,一天1~2次即可,如果采取隔姜灸更好,一般捏取5~7个艾柱就可以了。
人体各穴位作用
(一)足三里
足三里因能治理(古:“里”通“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其位在膝下三寸,故得名。(据日本•代田文志《针灸真髓》“三里治脾、胃、肾有效,故名三里。里通理,亦即三里”)该穴是胃经之合穴、土穴,土中之土穴,又是强壮要穴之一,是临床的常用穴。
1、性能:
具有理胃肠,健脾胃,降气逆,化积滞,补中气,抗衰老,宁心神,利湿热等作用,因此,凡脾、胃、肝、胆、大小肠等肚腹病都可取本穴治疗,故有“肚腹三里留”之意。
2、主治
(1)胃病:
①脾胃虚寒:足三里| 中脘|× 神阙×——温阳益脾,暖胃散寒止痛
②肝气犯胃:足三里 中脘 内关 太冲——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③饮食不节:足三里 中脘 内庭 公孙 点刺四缝——消食导滞,和胃化湿(类似保和丸之效)
(2)腹泻:
①脾胃虚寒:足三里| 中脘|× 神阙×——温运脾阳
②饮食不节:足三里 天枢 阴陵泉——消食导滞
③湿热郁滞:足三里 阴陵泉 曲池——清利湿热
④气虚下陷:足三里 百会 天枢——补中益气
(3)呃逆:
①宿食积滞:足三里 膻中 公孙——降气化滞
②肝气郁结:足三里 太冲——舒肝解郁降气
(4)便秘:
①气虚便秘:足三里 天枢 关元——益气通便
②阳明热盛:足三里 天枢 支沟 内庭——清热通便
③食滞闭阻:足三里 天枢 中脘——消食导滞
④血虚津亏:足三里 天枢 三阴交——补益津血,润肠通便
(5)失眠: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经脉亦与心直接联系。
①脾胃不和:足三里 中脘 神门——和胃安神
②气血不足:足三里 神门 三阴交——益气补血
③宿食化火:足三里 丰隆 内庭——清热利痰
④心脾亏损:足三里 脾俞 心俞 神门——补益心脾安神
(6)防病保健:
①防中风:足三里× 风市 绝骨
②防感冒:足三里× 风池 风门
③防近视:足三里× 养老
④防衰老:足三里× 气海 命门
《江闻式心身锻炼法》“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其三里穴,寿至二百岁”。
长期灸三里,能益后天之本而善先天之气,使元气不衰,脾胃不败,故有强身壮体,防病保寿的效益。
日本把单灸三里穴叫“长寿灸法”。
注意:
①30岁以下及小儿不宜多灸,过之则生病。
李东垣说:“有人年少气弱,常于三里、气海灸之,……至年老热厥头痛……虽大寒犹喜风寒,皆灸之过也。”
《类经图翼》“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
②灸足三里宜起泡化脓为好。
《针灸易学》“灸疮必发,去病如抓”。
现代研究:
①针刺足三里,能增强肠胃蠕动波,亢进者可抑制,反之则亢进。
②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能促进胃溃疡面愈合。
③可使唾液淀粉酶含量增高。
④使血管先收缩后舒张的双相反应,调节心功能。
⑤使WBC总数升高,吞噬力增强。
⑥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⑦加速血中乳酸含量下降,有助于恢复疲劳。
(7)脱证:
本穴有补益中气之功效,补气则能回阳固脱,因此,前人把它列为回阳九穴之一,用于脱证的急救。
①阳气暴脱:足三里× 神阙× 百会×——回阳救逆
②产后血晕:足三里 合谷 三阴交——摄血固脱
(8)气虚下陷证:
①脱肛:足三里 长强 百会
②胃下垂:足三里 合谷 (蓖麻子、五倍子外敷百会)
③子宫下垂:足三里 子宫 归来 百会
④肾下垂:足三里 肾俞
(二)委中(又名血郄)
委中因位于膝腘窝正中、委屈之处的名,是足太阳之脉的合穴、土穴,该部血管丰富,宜于刺络放血,主治急性热病、神志病,尤其对于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比单纯针刺效果更好。
足太阳经脉从腰背而来的两条支脉,下行会于腘窝,从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作用来说,委中对腰背部有一定疗效,所以说“腰背委中求”。
1、 功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开窍启闭,定志安神。
2、 临床应用:
(1) 腰痛:
①寒湿腰痛:委中(艾炷灸) 肾俞 命门——温经散寒化湿
②扭伤腰痛:委中 人中 阿是——活血化瘀
(2) 中暑:
①热偏重:委中 曲泽(均放血)——清热凉血
曲池 天枢 合谷——清热解暑
委中——调理肠胃
②湿偏重:委中(艾炷灸) 中脘 内关 公孙——化湿清热止呕
③小腿转筋:委中 承山——舒筋活络
(3) 疟疾:
热疾:委中(艾炷灸) 大椎 间使——清热截疟
(三)列缺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其络由此而别走手阳明,有裂出缺去的现象,故用会意法取其名。
“头项寻列缺”是因为:①列缺为肺之络穴,由此联络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走向头、项、口齿,列缺联络表里两经;②因为肺的生理、病理关系,肺主皮毛,与卫表关系密切,当人体感受外邪时,皮毛首当其冲,便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头痛等表证;③列缺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通络止痛之功,善治头项之疾,故人称为“头项寻列缺”。但列缺位于筋骨之侧,如不能很好得气,对头痛的疗效则不显,故要注意手法取气。近人主张改用后溪为好,得气较易。
总之,列缺治疗头痛之理,可归纳为:①为肺之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走向头;②肺的生理、病理关系,肺主皮毛,为外邪首先侵犯之部位,出现表证;③列缺通任脉,任与督相通于通头;④肺之经别,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1、性能: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宣通鼻窍。
2、临床应用:
(1)头痛(外感头痛有效,对肝阳头痛、肾亏头痛、气血不足头痛疗效差)
①风寒头痛:列缺 风池1×——疏风解表
②风热头痛:列缺 合谷 风池——疏风清热
③偏头痛:列缺 率谷 太阳
④前额痛:列缺 头维
(2)感冒
①风寒感冒:列缺 风门 风池 大椎×——散寒解表(麻黄汤)
②风热感冒:列缺 曲池 外关 合谷——清热解表(银翘散)
加减:①鼻塞:列缺 上星 迎香——宣通鼻窍
②咳嗽:列缺 肺俞 尺泽——止咳化痰
(四)合谷
因位于1-2掌骨之间,二骨相合,形如峡谷,故得名,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
本穴善治头面五官病,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玉龙歌》“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
1、功用:
(1)通络止痛:
经脉循行到头面,故能疏通经络,治疗①头面五官疼痛症,如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咽喉痛,扁桃体炎等;②上肢痛:《广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③上腹部痛:《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寒症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
(2)清热解表:
本穴善治急性热病、外感病,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脑、扁桃体炎、阑尾炎等引起的发热。
本穴位大肠经之原穴,能升能降,宣通气血,促进阳气升发。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气,外合皮毛,针合谷能开发腠理,宣通毛窍,清泄气分之热,从而达到解表发汗之作用。
本穴治疗热性病早有记载,如《千金方》“主热病汗不出”、《肘后歌》“当汗布汗合谷泻”、《类经图翼》“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
(3)开窍醒脑:
《肘后歌》“口噤眼合药不下,何谷一针效甚奇”,说明本穴有开窍醒脑作用,应用于神志不清,口噤不开和晕针一类病症。
(4) 益气固表:
本穴具有补益肺气之功效,凡因肺气虚所致的病症可用本穴,如气虚表不固,可补合谷、泻复溜以固表止汗,具有补中益气汤作用。
(5) 行气活血:
古人常用此穴治疗死胎不下,认为这是气血不调之故,补合谷具有行气活血之功,故可用于坠胎引产。《类经图翼》“能下死胎,妇人妊娠补合谷即坠胎”。用时要配三阴交,即补合谷泻三阴交有效。
2、临床应用:
(1)头面五官病
①头痛:合谷 头维
②三叉神经痛:合谷 颧髎 内庭
③牙痛:合谷 颊车
④鼻炎:合谷 迎香 印堂
⑤结膜炎:合谷 太阳 睛明
⑥近视:合谷 养老 风池
⑦面瘫:合谷 颊车 地仓 风池
(2)热性病
①热感冒:合谷 风池 太阳 列缺
②流脑:合谷 曲泽(放血)
③流腮:合谷 颊车
④扁桃体炎:合谷 扶突 少商(放血)
⑤阑尾炎:合谷 曲池 上巨虚
⑥小儿惊风:合谷 太冲 十宣 人中
(3)脱证
①中风脱证:合谷 关元 足三里——回阳固脱
②气虚脱证:合谷 神阙× 复溜(补)——补气固脱
③产后血晕(血脱证):合谷 足三里 三阴交——摄血固脱
(五)阳陵泉
1、命名:胆属阳经,膝外开属阳,腓骨小头扁似陵,陵前下方凹处经气像水入谷深处曰泉,故名阳陵泉。
2、性能:清热利胆,舒筋活络,息风柔肝。
3、主治:
(1)胁痛
①气滞血瘀:阳陵 三阴交 阿是——理利气化瘀
②肝气郁结:阳陵 太冲 期门——舒肝解郁
(2)肝炎
①湿热蕴结:阴陵泉 阳陵泉
②脾阳不振、湿邪内阻:阳陵泉 脾俞 三阴交
(3)胆石症
①肝郁气滞:阳陵泉 间使 期门
②肝胆湿热:阳陵泉 肝俞 胆俞 行间
(4)胆蛔症(蚘厥)
阳陵泉 上脘 四缝(点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