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喊佑佑妈和琪琪妈来家里串门,由于这几个孩子经常一起玩,我们家长自然也就变得熟络起来了,隔三差五约着一起串个门,感觉还挺好。一直以来佑佑作为大哥哥都非常照顾优米和琪琪,琪琪妈总说别看佑佑只有4岁,他的情商是真的高。”我懂琪琪妈的意思,也观察过一阵子佑佑,这孩子特别懂得看别人脸色。

就比如,3个孩子一起疯玩,喊他们回家,全都装听不见,但只要你稍微表现的不高兴,佑佑就会立刻停下,表示要回家。而如果你不表现出不悦,他就会一直假装听不见。再比如,碰到卖棉花糖的,无论何时优米和琪琪会吵着要,而佑佑则会先看一眼妈妈,如果妈妈不高兴,他就会很乖的说,棉花糖吃了会坏牙,佑佑不吃”;而如果妈妈心情不错,他就会嚷嚷着也要一个。有的时候挺心疼这孩子的,明明自己很喜欢的玩具,弟弟妹妹非要玩时,只要妈妈一句话,哪怕自己再舍不得都会拱手让出,生怕妈妈不高兴。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像佑佑这样懂的看脸色”的孩子是情商高、聪明,但事实上,当孩子会看脸色时,如果家长不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让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读者给她来信,上幼儿园小班的女儿,自尊心特别强,做事过分小心翼翼。中午吃饭,老师没有批评她吃饭慢,一看到老师过来就说老师,我在加油吃饭”;下午睡觉别的孩子都要老是拍拍,而女儿会说:老师,很辛苦,很累,你不用拍我了”,但眼睛里却满满都是渴望老师拍拍。刚上幼儿园,别的小朋友都在哇哇哭,她反倒在一旁帮着老师安慰大哭的同学。班主任给孩子的评价是:从教二十年没见过这样的孩子,不哭不闹、会看脸色、会讨好人,小小年纪这样太辛苦了,压力会很大。

这个小姑娘和佑佑一样,太”考虑别人感受了。一般来说,会察言观色、觉知别人的情绪,从而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的孩子,会十分讨人喜欢,也是情商高的一种表现。但如果过分敏感,过度的关注他人情绪,从而压抑自己的需求,或者通过察言观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陷入了讨好型”人格的陷阱。
讨好型人格”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萨提亚提出来的。她根据人们之间互动、沟通的不同模式,把人们分成了5种类型:讨好型、指责型、打岔型、超理智型、表里一致型。
讨好型:这类孩子经常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经常压抑自己的需求迎合他人。指责型:这类孩子常常忽略他人,习惯攻击和批判,擅长推卸责任。超理智型:这类孩子极端客观,非黑即白,只关心事情是否正确,经常逃避个人情绪。打岔型:这类孩子好像永远抓不住重点,不懂得直接回答问题或经常文不对题。表里一致型:这类孩子表现出来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是一致的,他们常常以一种开放的沟通姿态和他人沟通。这是萨提亚最提倡的一种人格模式。从萨提亚的人格分类来看,讨好型人格”其实并不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特征。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Harriet Braiker)在《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中提到:关于讨好,人们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是不错的。但事实上,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取悦他人了,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他们非常热衷于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认可,甚至会下意识地牺牲自己”。
这种过分讨好”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面对未来,他们不知道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还是为了迎合他人,刻意去伪装。
孩子如果是会看脸色的讨好性人格”,其实是件挺可怕的事▼会看脸色的孩子,忽略自己的感受,处处迎合他人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被邀请去《奇葩说》做演讲,那次她的演讲题目是:《别让讨好型人格,毁了你的人生》。蒋方舟自曝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一路在赞美和荣誉中成长,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害怕跟任何人产生冲突和矛盾。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她始终都扮演着讨好别人的角色,只有好好学习,父母和老师才会喜欢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导致后来在职场、亲密关系中,她也深受其害。最严重的一次,恋爱对象打电话过来骂她,没做错事的她对着电话道歉了两个小时,挂了电话后对方又不断的打来,看着满屏的来电显示。她即便已经生气到发抖,也不敢打过去跟对方说一声:别再打来了,我生气了。
会看脸色的孩子就是这样,他们过分的重视别人的眼光和意见,他们很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经常将焦点集中在外部的世界,从而忽略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会看脸色的孩子,内心脆弱、敏感,自信心差,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从小就会察言观色,敏感脆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没有一样的?”

有个答主这样回答,小时候过年,妈妈给表妹买了一个很好看的洋娃娃,我也非常喜欢,但妈妈说我都大孩子了不能和表妹抢东西。于是,到表妹家后恋恋不舍的给了表妹。回家路上越想越委屈,便嚎啕大哭,妈妈问怎么回事?我竟然回答我想爸爸了”,其实哪里是想爸爸,不过因为怕妈妈生气,不敢说而已。
你看,那些从小懂事”的孩子,很容易内心敏感、脆弱,在社交关系中与对方发生矛盾时经常忐忑不安,有自我责难的倾向。
▼会看脸色的孩子,很容易拥有两幅面孔。

在《妈妈是超人中》邓莎和母亲的教育方式经常出现冲突,导致儿子大麟子常常不知道该听哪一方。记得有一集,邓莎网购了很多快递回家,姥姥抱怨妈妈买太多,大麟子听到后顺着姥姥说对呀,都装不下了”,然而当妈妈问他真的这么觉得吗?”,大麟子立刻察觉到妈妈有些生气,便改口说你想买这么多就可以买”。姥姥评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小孩子很敏感,也很聪明,有时跟老人在一起脾气很大,想要什么要什么;一旦遇上严厉的父母,瞬间就变得乖巧起来。这种环境下,孩子学会了看脸色,慢慢的性格上变成两面派,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对于慈爱宠溺的一方撒泼撒娇,对于严厉的一方讨好卖乖。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学会投机取巧,欺软怕硬。
小小年纪,为什么就会看脸色,就懂得讨好人呢?▼第一,家长有意无意的暗示。

《中国青年报》曾进行过一项关于情商”的调查,结果发现,78.1%的成人喜欢高情商、听话的孩子。但小孩子哪懂什么高情商啊,不过是父母平时的暗示”起了作用:
妈妈工作很辛苦,你就不能心疼一下妈妈吗?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容易吗?
再不听话,我就生气了!
这些对话,在我们看来,可能只是偶尔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但这样的对话会让孩子有深深的负罪感。所以,他们只好变着法讨好父母,父母高兴了,自己的负罪感也就减轻了。
▼第二,孩子缺乏安全感。
很多擅长察言观色的孩子,多半是环境所迫。

要么是家长情绪不稳定,心情好就对孩子和和气气,心情不好就对孩子乱摆臭脸;要么是家长教育理念不和,爸爸认为孩子就是应该有男子汉气概,妈妈则认为现在还是个小孩子,没必要那么教条;又或者孩子被长期寄养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这让孩子心中有被抛弃的恐惧,甚至质疑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被抛弃。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必须学会看大人脸色行事,只有这样才能少受罪。从这个层面来说,那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心里得有多少委屈啊。
▼第三,原生家庭教育出现偏差。
有一类家庭教育过于粗暴,他们对孩子要求格外高,很少给予孩子肯定。这导致孩子只能通过他人的认同,获取自身的价值感,所以他们会格外看重别人的评价。为了讨好别人,慢慢就学会了察言观色。

还有一类家庭教育过于溺爱,没有接触过现实社会的社交规则,他们不懂得怎样建立自信和价值感,只能通过最简单粗暴的他人肯定”来获取价值,而要得到他人肯定,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讨好别人。所以这类孩子也常常看他人脸色行事。
最后一种是,原生家庭父母非常理智,包办了孩子一切,因此孩子很希望能够得到家庭以外他人的肯定。而这类父母又常常忽略孩子的内心世界,造成孩子过度敏感的性格。
会看脸色”的讨好型人格”都有哪些表现?
❶不会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和指令。这类孩子由于害怕被讨厌,所以很难拒绝别人。
❷很少去求助和麻烦”别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还很害怕麻烦别人,在他们眼里麻烦别人就约等于给别人找茬,会让他们浑身不舒服。
❸很容易被琐碎的事情打断。因为这些孩子太过注重别人的想法,所以经常以别人的事为先,自己的事常常被打断。
❹很容易被贴上热心肠”、善良”、情商高”的标签。
面对会看脸色”的孩子,家长要怎样让他们摆脱讨好型人格”呢?▼首先,0~3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我们都知道,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父母无条件的爱,就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心理营养”。只有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才不会去关注别人是否关爱他,更不会为了获取别人的关爱,而刻意讨好他人,委屈自己。不缺少父母爱的孩子,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3岁之前,尽可能多的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一次拥抱、一次亲吻、一次鼓励都可以很好的向孩子传递你的爱。
▼其次,教孩子学会说不”,建立边界意识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哪怕面对对方不合理的需求也不敢说不”。就像上面提到的蒋方舟,即便不是她的错,男朋友打电话过来骂了两个小时,她也不敢挂电话说声我也生气了”。其实这就是孩子没有边界意识。

从小,家长就应该教孩子: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并不是自私,每个人应该忠于自己的原则,尊重自己的需求、渴望和意愿。从小教孩子学会区分你、我、他”,区分你的、我的、他的”,从而强化边界意识。我不侵犯别人的心里边界,别人也不能侵犯我的边界。我不想玩的游戏、不想分享玩具,可以拒绝,说不”。
最后,带孩子参加一些竞技类活动。

比如,男孩子打篮球、踢足球。女孩子参加舞蹈比赛、唱歌比赛等等。儿童行为研究者发现,孩子每天持续30分钟以上竞技类活动,有助于增强自信、快感,培养攻击力,还能提高孩子的抗压力。竞技类体育,能很好的激发各种潜能,同时在与他人竞争中,孩子能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亦敌亦友的竞争关系,会让孩子真正接触到社会交往中的一些感受、规则。让孩子更好的适应他人的眼光。
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人是需要一种尽管被讨厌但还是敢于做自己的勇气,这样才可以逃脱无法做自己的羞耻感,获得真正的幸福。”那些擅长看脸色的孩子,缺少的真是这种被讨厌的勇气,而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