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公共场所,偶尔会碰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想要一个玩具,而父母不给买,孩子便哭闹发脾气,甚至上演撒泼打滚的戏码,面对这样的情景,很多父母往往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最后,没办法就只好跟孩子妥协。
还有一种父母,不会轻易对孩子妥协,他们的处理方法值得让人学习。
有一次,在长途汽车站碰到的一幕,让我一直印象深刻。
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五六岁左右大小的男孩,他们买完票后,男孩看到了旁边的一个玩具汽车想买,但妈妈没有给男孩买,男孩便跟妈妈撒娇,妈妈还是没给他买,然后男孩就开始哭闹起来,最后直接趴在了地上打起了滚,身边站了好多人都在看着他,而他依旧不依不饶的哭闹着。
此时,妈妈就站在一旁默默的看着他,过了一会妈妈便偷偷藏在了一扇门的后面去了,结果男孩看到妈妈不见了,立刻爬了起来,带着哭腔去找妈妈,此时,妈妈走了出来,男孩看到妈妈后就不哭了,只是故作委屈的样子站在妈妈跟前,双手搂抱着妈妈,此时,这位妈妈开口说话了演完戏了?买玩具也要有度,并不是每一次都要买玩具的,妈妈赚钱也很辛苦,知道吗?车快开了,赶紧上车吧……”母子俩人便走向了一辆汽车。

这位妈妈采用的是冷处理的方式,结果很凑效。有的人可能会说,就那样看着孩子哭,真忍不下心呀,然而,你的这一次不忍心,下一次孩子便会哭闹的更厉害。
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他想用这种方式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要父母妥协一次,孩子便认定这样的方法有效,于是,以后就会继续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李梅谨教授曾说过:
如果孩子为了得到一样东西,撒泼打滚,大哭大闹,那么无论是什么要求,都要拒绝。
你拒绝的不是这个要求,而是这种撒泼打滚大哭大闹”的行为,要让孩子学会的是,用更理性、更文明的方式来表达。
父母没有原则的妥协,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无论孩子采用何种方法,都不予教导,这便成了溺爱和纵容!
溺爱纵容,只会让孩子没有规则,没有教养,变得自私自利!

李梅谨教授还说过:人这一生中有些性格必须克制:容易任性、压抑、冲动、自私、不能忍受失败。
一个随地撒泼打滚的孩子,必定是让人感觉是缺乏教养的,而想要孩子有教养,父母或许应该这样做:
1.把握好分寸,不溺爱
父母在面对孩子无理要求的时候,要忍心制止,不能无条件的满足,而不分对错。
孩子,可以宠爱,但绝不能溺爱。
像汽车站的那位妈妈,就做的很好,孩子的表达欲求的方式是错误的,妈妈没有纵容,而是用冷处理的方式告诉孩子,并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玩具是要用钱买的,而且妈妈赚钱也辛苦,买玩具要有节制,不仅让孩子明白了,哭闹撒泼的表达方式无效,且要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
溺爱等于伤害,这个道理要早早的明白。

2.建立规则,共同坚守
一个没有规则感的人,是很可怕的,而规则感需要从小培养,在孩子的最初的世界里,对很多事情的判断能力有限,最初的待人处世,言谈举止,规则意识,都需要从父母身上和父母的教导中学得。
规则就是有章可循,懂分寸知规矩。
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及时制止,正确的行为,要给予鼓励,这样,孩子才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能树立起规则意识。

3.尊重孩子,有商有量
不行,你不能那样,你不懂,要听我的,妈妈/爸爸说了算…”
这样的对话场景,是不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真实写照?
再小的孩子也有他自己选择的权利,父母不能专制,不能大包大揽,在涉及到有关孩子的事情上,父母要跟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自己做主的选择权,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会更容易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感,也更容易信赖父母。
被尊重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思想独立,有主见。

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若父母有家庭暴力,孩子也容易会有暴力行为,这就是言传身教的结果,在生活中,父母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待人处事的态度,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言传身教,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父母要说到做到,不能当孩子面说一套,最后自己又无法兑现,这样孩子就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也会模仿父母的做法言而无信,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孩子越来越叛逆,殊不知这正是平时对孩子言而无信的后果。

孩子平时的模仿都是无意识的,它们和学习不同,这种影响会深入人心,难以改变,因此,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学到好的一面,同时也更容易赢得孩子的尊敬。
我是高高君,80后宝妈一枚,喜欢阅读、写作、电影,左手带娃右手执笔,坚信生活中即可柴米油盐亦可有诗和远方。
愿与孩子共同成长,做成长型妈妈,喜欢我的朋友欢迎关注我@高高君育儿说一起探讨育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