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项数据,在中国,有过半的子女表示曾经屏蔽了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甚至有些还没加过父母好友。
在除此之外的一项社会实验中,当一些父母知道了自己被孩子屏蔽了朋友圈后都非常惊讶和难过,但是大多数家长还是表示尝试去理解,也得出了一项结论: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支持远超子女的预期。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问题,不是只有在这个年代才出现的,所以我想送给各位家长一些小技巧,以便于更好的跟孩子去沟通交流。

1. 父母要时刻保持冷静
当你和孩子发生冲突时,作为一个家长,成年人该做的就是立刻让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冲动会使你的大脑难以控制接下来所说的话和所做的行为,家长应该以一种孩子越火,家长越冷”的态度应对。家长批评孩子本来就会让孩子产生反感的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尤其在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有所体现。
进行深呼吸,放平心态,尽量以我们是要去进行沟通的姿态体现给孩子,去用正确的言论引导他们。家长作为一个比孩子更有生活经验的个体,将自己的带入到孩子的沟通中,譬如用如果换作是我,我会……”这样的话语,孩子就会用另一种思考方式去换位思考,也自然而然的放平了心态,使下面的对话顺利进行。
沟通是需要双方的互相尊重作为前提的,家长最为忌讳的就是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大人,孩子们最不愿意听见的就是我这是为了你好”这样之类的话语。
还有一点在沟通时要注意的是要尽量不用侮辱性言语,孩子和你生气的点只是暂时性的,成长过程中还有很多的磕磕绊绊,但这些都难以成为孩子不成器的重要影响事宜,玉不琢不成器的心理是每个家长朋友们的正常心理现象,但是如果在孩子生气时听到你这个笨蛋!”、你这个不争气的人!”之类的话,孩子想改变的心理就会发生转折,从而打消了要改变的念头,增加了亲子间的交流难度。

2. 父母要放低姿态与孩子交流
父母要正视自己的年龄、生理和心理与孩子已经有了质的不同,这些虽然没有办法去消除,但是家长可以换一个身份”去和孩子相处交流。
首先将自己不要放在一个大人的身份中去,重新调整定位,你和孩子就是朋友,想想你你和身边朋友交流时的状态,去寻找这个感觉并记在心里,尝试着用它去和孩子相处。
亲子之间沟通最讲究的是平等和真诚。幼儿园的老师们在与孩子交流时,通常都是以蹲下的姿态进行的。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会给孩子心理一种暗示,我们之间是有人格尊敬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但拉近了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小恒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子,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会特别调皮,一天小恒的妈妈接到了老师给她打来的电话,说小恒在学校与其他学生打架,让家长去一趟学校。妈妈听了立刻火冒三丈要好好教训儿子,在去学校的路上时,妈妈突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去了之后给小恒一个教训,就会让他长教训吗?不如换个方式试试。后来回到家妈妈和颜悦色的和小恒讲道理并且告诉他爸爸妈妈很爱他,结果小恒听着听着哽咽了,抱着妈妈认错并表示以后再也不惹事了。这个例子就是妈妈把自己的位置放到了朋友的位置上,而不是以大人的身份去教育和打骂孩子,因而效果成功。

3.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聆听者
一个好的聆听者,是可以将孩子的生活重点找出来的。当孩子受了委屈时,遇到挫折时,父母到位的一些言语是可以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安抚的,可以这样说,倾听是维护亲子关系的重要桥梁。
学会倾听的第二步,就是要通过倾听得到的信息去帮助孩子。倾听不是单纯的把话放进耳朵里,而是要让它进入大脑中,而不是用单纯的知道了”,嗯”这些个话语去敷衍孩子。孩子也是一个个体,拥有独立的思考方式,父母不要轻易的下结论去判断孩子跟你讲述的事情是对是错,鼓励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完,再去和孩子一起分析,找出孩最适合孩子的解决方法。

演员胡可在教育安吉和小鱼儿时就很会倾听,胡可在看到兄弟俩在抢一个水杯时,没有指责而是耐心听完整个事件的过程,最后让孩子说出来,谁先抢到归谁。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往往在诉说的过程中中途打断他们,最后给出自己认为对的决定,让孩子强制性接受,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不如人意,非但没让孩子变成你想要的样子,甚至还变得你不认识了。
父母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将倾听转化为自己的正确引导,就是将听觉信息转化为人生经验,潜移默化的给孩子上一课,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观点,在以后遇到相似的经历时能够运用经验自我解决,这才是最终的教育目的。

大家好,我是关注家庭教育成长的常征老师。
以上我的一些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