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几个妈妈带着孩子出去玩,进了玩具店之后大家都跟孩子定下只能买一件”的规矩。但刚满3岁的儿子却看上了两辆汽车,两样都想买。另外两个孩子被感染到,也跟自己的妈妈说要多买一件,一时间场面相当混乱。
我:咱们说好的,只能买一样。
儿子:为什么呀?为什么只能买一样?两个都很好呀……”(此处省略1000字)
面对儿子的絮絮叨叨的纠缠,我一句话结束战斗:妈妈说了算!”小家伙知道我的坚决,掉了几滴眼泪,撅着小嘴去研究要留下那一辆小车了。

另外几个正跟孩子软磨硬泡的妈妈跟看到这一幕都很惊讶:不是说不能这样跟孩子说话?还有位妈妈说她看过一篇文章,讲跟孩子说妈妈说了算”会导致孩子的叛逆。
其实,两三岁的孩子本身就处于叛逆期”,跟他说什么都会叛逆,倒真不是因为这句话的原因。在教育温情主义”盛行的今天,许多妈妈高举做孩子的好朋友”的理想旗帜,事事为孩子的心理感受着想商量着来”,这其实是误解了正面管教”的意义,反而让家庭教育举步维艰,实际是害了孩子。

美国的著名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就曾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做孩子的朋友根本无法实现,这种尝试可能导致的问题比你所能想象的要更多。既想做父母又想做朋友,最终可能什么都当不好。
这是因为做父母的一大责任,是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而能和孩子做朋友的首要条件是:孩子应该已经拥有成熟的心智”。
身为父母需要承担孩子的行为后果和教育责任,所以也就需要拥有对于孩子的权利和威慑力;就像一家公司的老板要承担公司运营的成本和发展的责任,就必须拥有指挥员工”的权威。
而一旦选择跟孩子做朋友,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权威,因为朋友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在这样的关系中,要么是孩子变得无比骄纵难以管教,要么是家长因为教育责任”的要求,在平等”与专制”之间迷茫不已。
与其如此,不如坚定的回到专制”一方。即使在《动物世界》,我们也常常会看到动物母亲”把贪玩”的宝宝强制拉回身边,把不愿离巢”的小鸟推出鸟巢学飞。专制”原本就是生物界身为父母的法则。

妈妈:别在沙发上跳了,好不好?
小铭:不好!”
妈妈:你在沙发上乱蹦乱跳,会让妈妈很担心,要是掉下来,妈妈多心疼啊!”
小铭:继续跳。
许多家长为了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喜欢跟孩子用商量的语气沟通,咱们现在吃饭好不好?”咱们睡午觉好不好?”紧接着,就被孩子的一句不好”怼得一肚子闷气。也有些家长喜欢跟孩子讲道理,可是孩子常常好像没听见一样,自顾自玩得很开心。
商量的语气常常会让孩子误认为你不是认真的”,当然你的指令也不一定非要执行。再加上两三岁执拗期的影响,孩子面对好不好?”这样问题的直觉反应就是不好”。
而对于妈妈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你在沙发上乱蹦乱跳,会让妈妈很担心,要是掉下来,妈妈多心疼啊!”孩子能听到的实际上只有沙发”、妈妈”、心疼”等几个词而已,并不能真正理解妈妈的意思和指令。
所以,这位妈妈说了这么多话,效果还不如直接一句:小铭!从沙发上下来!”来得简单、有效。

今天许多倡导一切从孩子感受角度出发的温情教育”理论,主要源自于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不过书中倡导的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被误读了:片面的强调了和善”,却忘记了同样重要的坚定”和管教”。
这导致有些家长过多的考虑了孩子的感受,却忽略了自身权威的建立。过多的与孩子讨论商量,却做不到令行禁止。正面管教”是倡导正面的方法,重点还在于管教”。要培养出自律、有责任感的孩子,家长威信的建立就至关重要。

两岁以前,孩子吃喝拉撒都靠父母,让他们产生了自己是宇宙中心”的错觉,他们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主人,所有人为自己服务,在心理学上也把这种心理称为全能自恋”。
这种心理状态从两三岁的时候开始受到挑战,因为从这时起,孩子的出格”行为越来越多,父母的管束也越来越多;渐渐的,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主人,父母才是主宰”。在这样的权威管教之下,全能自恋”逐渐消失。
但如果孩子在儿时缺少了父母的管教,全能自恋”到了成年仍然存在,孩子就会长成我们现在常说的巨婴”,始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家长要开始建立自己的威信。

两三岁的时候,父母的权威是天然存在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对父母,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仰视的,父母只需要做到信”自然就有威”了。
如何做到信”呢?
1、重视对孩子的承诺
奶奶总喜欢骗”宝宝:明天带你去公园”、奶奶给你买饮料”,但是能兑现的并不多。渐渐的,对于奶奶的各种诱惑,宝宝就不感兴趣了,因为奶奶骗人”的。
父母重视对孩子的承诺,孩子才重视对父母的承诺。这不但是对承诺的言传身教,也帮助父母建立自己的威信。
2、坚定自己的规矩
有时候,孩子会哇哇大哭,是因为他知道父母的规矩是可以改的。不让看电视,哭一哭就能多看5分钟;不给买玩具,打个滚就能买到个小玩具。当孩子产生了这样的认知,不但会让规矩”仿若无物,还会让父母的威严消失无踪。
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们要做的只是坚定”的执行规矩,让孩子知道我们是认真的。你就得听我的”、我说不行就不行”,这样的语言在这个时候使用,可以强化父母的权威。

3、该严肃的时候要严肃起来
有一阵子,我家宝宝总喜欢打人。几次训斥之后,他知道不能打妈妈、不能打哥哥,却还在打奶奶。因为每次打奶奶的时候,奶奶总一边说你这样不对”,一边满脸笑容。这让孩子误认为打奶奶”的时候,奶奶很高兴,反过来助长了这样的行为。
孩子从表情接收到的信息比语言更多,所以该严肃的时候一定要严肃起来,孩子才明白你是认真的。
4、打骂、威胁建立的是假威信”
”不听话就打一顿、”不听话就扔到门外面、”不听话就不要你!靠这些建立起来的威信都是”假威信。
因为这种威信的基础不是精神上的控制,而是体力上的优势和爱的威胁。一旦孩子长大长高,可以跟父母平视;当孩子到了青春期,试图突破爱的禁锢,假威信”和其带来的影响力将不复存在。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反复强调,从两三岁的时候开始,要给孩子立规矩。错过了规矩的建立,一味用爱教育”实际上是害了孩子。而在立规矩的过程中,建立家长的威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教养孩子,不能全靠温情脉脉的朋友式商量”,还需要必须听”的权威。
因为当孩子认识到,家长才是权威、主人,所谓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忍无可忍的四岁”都将迎刃而解,陪伴父母的只有可爱的两岁、活泼的三岁、张扬的四岁”。
"我曾在职场如鱼得水,如今专心养育两个孩子。读了一柜子书,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满满的经验与幸福。关注我@枫糖妈妈,希望把我的所学所用、经验教训跟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