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妈妈,我不能输”,孩子胜负欲太强,其实是内在动机不足的表现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美国女学生的故事。

这位女学生的成绩很好,几乎每门功课都能得A,是班里的第一名,她的家人们引以为傲。

当大家得知她成绩优秀时,家人都很开心地称赞她,邻居们也常常在别的小孩面前说,要向姐姐学习。

这些都让她很开心,之后的每一次考试,她都觉得一定要要拿第一。

妈妈,我不能输”,孩子胜负欲太强,其实是内在动机不足的表现

我不能输,我一定要保持好成绩。”这是女孩常常跟自己说的话。

为了保持这个好成绩,她经常超负荷的学习,而这已经影响到她的正常睡眠和饮食等日常生活了。并且,失去好成绩带来的压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获得好成绩带来的自豪感。

过强的胜负欲给这个女孩带来了许多痛苦。而第二次考试的时候,由于太大的压力以及身体状况不佳,她成绩退步了,变成了班里第五名。这次考试的失败让女孩变得郁郁寡欢,学习的积极性也大不如前。

对每个孩子来说,适度的胜负欲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增强孩子做某事的积极性、主动性,但过强的胜负欲却是有害的,它会导致孩子更在意结果,而不是自我成长,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了要赢,他们甚至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比如考试做小抄。并且,一旦失败了,他们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变得悲观,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实,孩子胜负欲太强是内在动机不足的表现。

什么是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动机是指促使我们做出某些行为的内在动力。比如,孩子想要得到老师的表扬,便在上课的时候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孩子想要考试获得高分,便努力学习。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

内在动机提供了促进孩子学习、发展的自然力量,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它依然可以激发孩子的行为。

比如,孩子想了解机器人玩具是如何构成的,于是对机器人玩具进行拆解分析;孩子想知道月球上面有什么东西,于是查阅很多资料。

外在动机跟内在动机是相对的,外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由于外在因素的激发,比如表扬、奖品、奖金、荣誉等。

不过,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不仅仅是内在动机或外在动机单纯起作用,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是,在有些情况下,外在动机的作用效果更强烈些,而另一些情况下内在动机的效果更强烈。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女孩,她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是以内在动机为主,希望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当她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她学习便是以获得这些外在动机为主了,因为她是为了保持外人的夸奖,而不是当初那样纯粹地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学习。

也就是说,当孩子的胜负欲太强时,就说明他做这件事主要是由外在动机所驱动的,因为受内在动机驱使的行为,主要是为了提升自我,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仅仅为了赢,为了别人的称赞。

表扬

对于家长来说,增强孩子做事情的内在动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较强的内在动机,孩子才会将主要的心思花在提升自我上,而不是过度地在意其他的外在因素。

孩子的内在动机由何而来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曾创立了自我决定理论,对内在动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的心理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和自主需求。如果这三种心理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那么就能促进孩子的内在动机形成。

1.胜任需求:指的是孩子对环境控制的需要。

也就是孩子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他认为自己能做到某事。比如,他觉得自己可以独立吃饭,可以穿衣服,可以跟朋友一起完成拼图等。

2.归属需求:指的是孩子需要得到来自周围环境或他人的关爱、理解和支持。

比如,孩子摔倒的时候,很喜欢哭,其实他想要得到妈妈或家人的关心。

3.自主需求:指的是孩子有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自由选择的需要。

比如,当你拿着一个糖罐,然后从里面拿出一颗糖果给孩子时,他可能会把你的手推开,接着自己伸手去糖罐里挑来挑去,最后选出自己想要的糖果。这就是自主需求的表现。

胜任需求

自我决定论认为,如果这三种需求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的话,会促进孩子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而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特别是自主感得不到满足的话,原本存在的内在动机也可能会转化为外在动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增强孩子的内在动机呢?

1.使用正确的表扬与奖励,满足孩子的胜任需求

表扬和奖励,意味着对孩子能力的肯定,会增强孩子的胜任感,也就是满足孩子的胜任需求。只是,在表扬和奖励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

具体的表扬比笼统的表扬或奖励更能增加孩子的胜任感

具体的表扬是指表扬孩子的某一个具体行为、习惯。笼统的表扬是指对孩子作出概括性的表扬。

比如,孩子语文考试取得了第一名,你的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字数比以前多了五十个,比喻、拟人 的手法也使用得很恰当,值得表扬哦。”,这是具体的表扬。你真棒”,你真聪明”,这就是笼统的表扬。

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确实有所增长,而笼统的表扬则会让孩子觉得有些敷衍,或者还有些孩子会变得骄傲自满。

正确的奖励应该是代表着某种荣誉或对孩子能力的肯定

自我决定论认为,奖励可能会减弱孩子的内在动机,也可能会增强孩子的内在动机,关键要看奖励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奖励意味着某种荣誉,或者是对孩子某种能力的肯定,那么,奖励会增强孩子的内在动机。

比如,当孩子比赛取得了第一名的时候,可以给他奖励一个礼物,这意味着对他努力的肯定。

胜任需求

2.多使用正面语言关爱孩子,满足孩子的归属需求

要想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就要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关爱、理解和支持。那么,我们就得多使用正面语言跟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正面语言是指积极的、能起到鼓舞作用的语言。

少用如果......那么......”、只有......才......”这种操控的语气,而是要增加孩子的理解与认可

比如,孩子周末不想做作业,只想出去玩。

你可能会说,如果你不做作业,那么下周老师会责罚你的。”或者只有你做完了作业,妈妈才准你去玩。”这些操控性的表达,会让孩子感觉不到妈妈的关爱与理解。

而如果你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出去玩,但是呢,每个学生都应该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先完成作业,这样其余的时间就可以玩了,妈妈还能陪你玩呢。”先是表达对孩子的理解,然后再说出原因,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使用正面语言来纠正他的认知偏差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他可能会产生我不行”的想法,这其实是孩子出现了认知偏差,他认为,一件事没做好,便意味着他在这一方面都不行。这时候,我们要找出孩子在这一方面成功的例子,然后使用正面语言来鼓励他。

胜负欲

比如,孩子在体育考试不及格,他可能会觉得,我体育太差了。”实际上他这是以偏概全。我们可以说,还记得上次,我们一起去打羽毛球,你打赢了其他的朋友啊,怎么能说是体育差呢,别人体育成绩比你好,是因为他练习的次数比你多,你这次是缺乏练习,你再多练习几次试试。”

这样的话,孩子不仅能感受到你的关心,还能慢慢学会找到失败的正确原因。

3.多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

多让孩子参与家里的事,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感觉到家长的尊重,有助于形成孩子的内在动机。

家里的事,多让孩子参与协商

家长可以在家中设立一个家庭会议,每当家中有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论大事、小事,大家都坐在一起商量着定出结果。

比如,家里要装修了,装修的风格可以大家商量着定,孩子的房间可以让他自己来选择装成什么风格,这样会让孩子体会到自主感。

如果是大事的话,比如夫妻关系不和,想要离婚,更要让孩子参与讨论,不应该替孩子做决定。

胜任需求

​多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

当孩子自己做了一个决定之后,并且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不仅会增强他的自主感,还会增强他的胜任感,他能体会到自己具备一定的能力。

比如,孩子想要学习小提琴,可以支持他去学。

而如果孩子自己做决定之后,没有取得成功,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家长可以协助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接着调整方法,继续努力。这样,也能增强孩子的耐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