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生娃前鄙视的那些育儿方式,我竟然也在用

大约10天前,我想开始做个公众号,以督促自己定期看书,学习更多新的知识,也希望有一个平台,能够和更多的爸爸妈妈共同学习如何胜任父母的角色,于是有了Kai有话说”。


无论你在育儿路上有任何的困惑,或者对文章有不同的见解,都欢迎留言,一起陪伴孩子更好的成长。



我发现,那些自己做父母前鄙视的育儿方法或者对待孩子的方式,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也会继续用。

比如,孩子哭了




记得我的大侄子两三岁的时候,有天晚上大哭,怎么哄都哄不好,哭的声音都变了。爸爸妈妈奶奶,如临大敌,半夜决定奔赴医院,结果在经过小区花园时,神奇般的停止了,于是爸爸妈妈抱着他在花园里漫步,直到睡着。


第二天晚上,又重现了这一幕。我觉得他们太小题大做了,不能这么惯着孩子,应当让他学会延迟满足,白天再出去逛。


但是,当自己做妈妈后,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让做父母的十分痛心,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抱他哄他,以求缓解他的不舒适感。马上哄他几乎是一种本能,这时的焦虑也是一种不经思考的本能。而且,延迟满足并不适合太小的孩子,且如今这个理论也被更多的人质疑,或许不用经过刻意训练,孩子也能够在5岁以后慢慢发展出延迟满足的能力。



以前还觉得孩子一直哭哄不好,是家长不够了解自己的孩子,遇事只知道着急。现实又一次啪啪打脸,当自己经历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又完全没有办法时,除了哄他别无选择,除非你忍心让他哭到累而不回应。


孩子有时候哭闹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越小的时候越不容易识别,又或者之后可能察觉到,但当下却未必能够识别。比如有一次kaikai一直哭,哄一会好了,过会儿又哭,只能继续哄。后来晚上才发现,孩子的脚指甲劈了,甲床上红红的,终于找到真相时,他已经呼呼了。如果当时不回应他的情绪和感受,我想他会更激动。


比如,给新生儿带手套



孩子出生后一两个月时,最喜欢挠自己的脸,一些家长会给孩子戴上小手套。我觉得,孩子正是开始用手感触世界的时候,束手束脚会制约孩子的发展。专家认为,孩子用手乱抓、握拳、吃手等,是精细动作的发展过程。这种探索是心理、行为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满足行为,为日后手眼协调打下了基础。


当自己有孩子后,一开始确实不能接受把孩子的手束缚住,为此没少发生内部争议,但是不论怎么给孩子剪指甲,他还是会抓伤自己的脸,有时候一天会抓伤很多次,很让人心疼无奈之下,也接受了戴手套,但是不会戴一整天,即使带着也确保孩子手可以展开。

戴手套期间,当带孩子打针或者有朋友拜访的时候,他们也会提醒不要给孩子戴手套,为此也焦虑过,等过了三个月,孩子自己感知能力增强,确实不再发生抓伤脸的行为,也就没有再戴手套了。才发现,对此事的焦虑有点小题大做。或许有些孩子剪好指甲后确实不会再抓伤自己,但我的宝宝不是这样,不过从他后续的大运动、精细和手眼协调发展来看,似乎影响不大。

关于打孩子

上次在群里讨论时,一个妈妈说生孩子之前,觉得自己绝对不会打孩子,孩子要慢慢引导,但是当自己做了妈妈之后才发现,有些时候很难不想动手,即使最后火被理智压了下去,但那一刻的冲动是真实的。她的话很快引起了妈妈们的共鸣,原来有此冲动的妈妈不在少数。因为kaikai现在还处于可爱的婴儿期,因此还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冲动,但是当他哭的停不下来的时候,虽没想揍他,却也十分崩溃。我想再过几年,难免会有此冲动。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理想很丰满,但是当自己真正成为父母,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时,没有经验的我们还是会慌乱,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与纠结。这才发现,我们做父母并没有高明到哪里去,还可能更加笨拙。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是百分之百完美的,就算有,也不好适合所有的孩子。我们需要在跟孩子相处的实际生活里,慢慢去寻找时候孩子的方式,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只要愿意用心对待孩子,那就是最好的育儿方式。


做父母后,

你是否也经历过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落差呢?

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