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养育孩子,家长要不断去改变,过程可能很别扭,但是结果会有惊喜

文|牛奶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大部分都比较乖巧、听话。

比如,一岁半左右的孩子,你教他跟着学普通话,他会很快地反应过来,并跟着你学;

两岁的孩子,你教他垃圾要往垃圾篓里丢,他立马记住并主动把香蕉皮、西瓜皮丢到垃圾篓里;

3岁的孩子,你告诉他,必须得去上幼儿园,他就忍住与你的不舍,跟着小伙伴一起去了幼儿园……

可一旦孩子到了五岁以后,你再要简单粗暴地叫他干这干那,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叫不动”他了。

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孩子长大而变化的教育方式,才是合适、合理、合情的

因为,孩子会渐渐长大,随着他一步一步成长,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与意志,我们不可能再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已经长大的孩子了。

婴儿只需要父母通过拥抱、亲吻、哺乳等方式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让他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他就会很开心很满足;3~5岁的孩子,已经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他能说会道,更需要你适当放手、给予选择权和自由权,比如自己选择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出门玩;

而到了5岁以后,孩子觉得自己像一个小大人了,他已经不会那么粘着家长,他更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索,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与表扬;等到了十来岁,孩子即将小学升初中,他的学习与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他更喜欢与同学或好朋友共度时光,也更加希望在家里有自己的独立时间与空间来自由掌控……

也就是说,孩子有不同的成长阶段与节奏,我们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要根据孩子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做出改变。

家长不尝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牢笼

假如家长们抱着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不思改变的话,那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牢笼,深受困境、无法逃脱,最后亲子间的关系矛盾只能逐步恶化。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很喜欢一招鲜,吃遍天”,手里抓着一两套教育方式就屡试不爽,丝毫不考虑孩子会长大,那些教育招式会失效。

比如,孩子3岁以前,爱闹情绪,什么事情都以哭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有的爸爸妈妈就会对孩子说,你再不乖乖的,我就不爱你了哦!”

这句话,在当时可能会见效,孩子屈于家长的威胁”会立即止住哭闹,乖乖地待着。

可等到孩子5、6岁了,你还用这种威胁”方式来止住孩子的哭泣或其他消极情绪,就不一定管用了。

威胁”式教育本来就不可取,更何况孩子越来越大,感情需求也越来越清晰,家长还老用这一招甚至是到了打骂教训的地步,那孩子的心只会离家长越来越远。

还有一些家长,特别看重分数,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狠抓孩子的各种作业,到了小学中学,就加大力度追求考试分数。

家长乐此不疲地用各种贬低或激将方式来鼓励”孩子奋发向上、取得好成绩。

小学一年级,孩子没考好数学,家长怒斥孩子:
别人家孩子都会做这些题目,我就不信你会这么笨?”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在当时可能会真的奋发向上,努力考个好成绩就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
可如果到了初中、高中,父母还用这种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成绩,那孩子可能就会破罐子破摔了。

一招鲜”的教育方式是无法贯通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年纪越长,其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越来越高,他渐渐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充分理解与尊重,而不是父母对他从小用到大的威胁”、激将”、冷暴力或者是无原则宠溺、敷衍式的夸奖。

这些不思变通的教育方式都只能成为束缚孩子健康成长的牢笼。

尽管孩子是经由父母带来这个世界的,可他们来这世上一遭,并不是为了被冠上父母的意志、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他们有自己的价值所在。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每一段轨迹,都有可能与众不同。但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我们做父母的要懂得从细微处体察到孩子的变化,并及时更新我们的教育方式,这样才不会束缚孩子孩子的成长。

孩子有这几个表现,家长就要尝试改变教育的方式了

01.情绪变得反常

5岁的孩子,之前,孩子在家里很开心、能自己吃饭自己玩儿.

可刚上新幼儿园,在大班没几天,回到家的情绪就开始变得起伏不定。

不仅动不动就哭闹,还不愿意自己吃饭、玩耍了,是个小大人了却还无时不刻嚷着要父母陪着、抱着,要父母喂着吃饭。

遇到类似反常情绪时,父母就要留点儿心,不能一味满足孩子时刻抱着,也不能粗暴地吼叫训斥孩子。

父母要先去了解引起孩子产生这一情绪和行为变化的原因。

可以跟幼儿园老师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状态;也可以等孩子安静下来时,和他简单聊聊。

你可能会发现,孩子是因为换了一个新的幼儿园,感到不适应,在学校压抑着很乖巧、听话,但回到家里就绷不住了、渴求父母的安慰和理解。

所以,他就会用反常的情绪和要求来吸引你的注意,希望你安慰他、理解他、帮助他一起渡过这段适应期。

换一个学校,在我们家长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对于孩子来说确是一个大任务,他需要跟以前的幼儿园分别,需要在新幼儿园找到新的小伙伴……这些都需要他调动至今所能来完成。

所以,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反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父母的不懂得放下以往固有的理念,以为孩子一时顽皮而已、骂骂就好。

孩子虽然是孩子,但他们也会心细如发。

不要小看孩子的情绪表达,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隐藏着另一层心理需求。家长此时就需要慢下来,跟孩子好好说说话,帮助他合理地把内心的需求表达出来。

02.跟家长刻意疏远

很多家长白天忙着上班,等下班到家都很晚了,可孩子还是不愿意睡觉,其实他只是很想爸爸妈妈,好不容易看到他们回来了,不舍得睡觉,想要等着爸爸妈妈一起读故事;
或者只是想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好好待一会儿。

可是,假如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这一层心理,粗暴地赶着孩子快点儿睡觉、把孩子往房间里里一丢就不管的话,那渐渐地孩子就会对父母疏远。

以后,他不会期待父母下班归来,也不会期待父母陪他读故事书。

还有一些家长,是典型的泼冷水式父母”,很喜欢在嘴巴上不饶人。

孩子经过努力,把作文从原来的50分提高到80分,满心欢喜地跟妈妈说,想要与妈妈分享自己的进步。
可妈妈一句哟,进步这么大?真的是你写的吗?没打小抄?”
这瞬间,孩子欢呼雀跃的心就被妈妈的冷水给浇得冰凉冰凉的。

毕竟大人都不愿意忍受被泼冷水,何况是孩子呢?

当妈妈的如果长此以往、不改变对孩子的说话方式的话,那孩子还怎么可能与你亲近呢?

03.学习成绩下滑

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父母们这时就不能听之任之,需要想办法跟孩子做认真的沟通,而不是粗暴训斥或打骂了事。

父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我们还是个孩子时,也不可能一直成绩领先。

想想我们那时候是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当时希望获得家长什么样的帮助。

有的是因为新老师讲课不灵活、不吸引人,所以课堂上听不进去,知识点没掌握,成绩自然就下滑了;
上了中学的话,还有很大可能是因为,有了心仪的男孩或女孩,心思放在了恋爱”上,学习跟考试都不专心……

这样换位之后,我们才会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跟孩子沟通。

有心仪的对象并没有错,这是青春期发展的必经阶段。

但我们有必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悸动,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慢慢把学习摆回主道上来。

教育孩子没有屡试不爽、一招吃遍天的方式,只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那就是,相信孩子在不断成长和进步,相信孩子可以与我们有不同的人生轨迹。

孩子不可能一生下来就一成不变地乖巧懂事,我们父母也并不是说把孩子一生下来就成为了合格的父母。

我们只有紧跟孩子的成长步伐,不断更新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不被孩子落在后方。愿我们每一对父母都能与孩子同成长、共进步!

今日互动:家长们更改过自己的教育方式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

育儿过程中,育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也有很多来自宝宝们爱的反馈,让人心生温暖。

关注【牛奶妈妈】,在这里新手爸妈们能更加了解幼儿心理,轻松解决育儿难题,让我们和可爱的宝宝们共同成长和进步吧!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