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都是爸爸送妞妞去奶奶家。每次出门前她都能开开心心跟我说再见。或许这是因为是她主动离去,没有被再见。
今天,我送妞妞去奶奶家。面对分离,妞妞有些不开心。搂着脖子,不撒手。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哥哥刚去上幼儿园的情形。
在成年人眼里,分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认为过一段时间父母与孩子间亲密关系就能恢复。但对于孩子来说,分离时如果处理不当,分离就会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
怎么着……
方法一,甩开手,转身,关门儿,走人。这些动作可以简洁流畅,一气呵成。潇洒离去。那妞呢?就只能嚎啕大哭,那叫一个撕心裂肺。据奶奶说,这样也没啥问题。原话是,看不见你啥事儿也没有。或许是这样吧,孩子不愿意离开家长,主要是因为孩子的感情需求,家长过多的关注和感情投入,容易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so……
方法二,好,好,好,妈妈不走了,妈妈不走了!瞅个不留神,溜之大吉。还能当真不上班儿啊,怎么可能?那以后呢?或许看着啥事儿也没有,他对你愈加冷淡,或许以后更走不了,在战斗中战斗力不断增强(当然是 孩子)。
孩子最担心的事情是父母不再爱他、抛弃他。父母不辞而别,又没对孩子作出他们能够理解的解释,这种分离在孩子看来就意味着父母不再爱他、抛弃他,就引起孩子被抛弃的焦虑。
顺便补充,战斗力的增强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原来,在晚上的时候,奶奶说,妞,我出去扔个垃圾。把衣服穿好了,把鞋穿好了,出门儿了,结果是一去不回头。别说三分五分十分八分,那是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结果导致后来妞不让奶奶出去扔垃圾;再后来,就不能看见奶奶换鞋。只要奶奶换了鞋妞一定会问,奶奶,你干嘛去?只能尬笑了。战斗力的不断增强,侦查能力非一般人可比吧!
方法三,蹲下身,抱抱,搂搂,看着她,
妞,妈妈再陪妞玩儿五分钟,五分钟后妈妈去上班,好吗。
当她感受到你的态度不是和别人一样,
你怎么总是这样?
妈妈怎么能不上班?
来来来,我给你个好玩的东西
……
非强迫性分离,接受起来没那么困难嘛
妞,这五分钟想玩什么,拼图,积木,涂颜色?这些是她最近乐此不疲的游戏。(我的小心思,你懂的)
妞妞,五分钟了,来亲一下,跟妈妈再见吧,下班妈妈就回来了。(说的话,要做到的哦)
虽然意犹未尽,有些小哀怨,还是乖乖的遵守约定啦!来个告别吻,在家的不哭不闹,上班的开开心心
父母平静的声音和充满爱意的言语能够让他们忍受暂时的别离,他们会感觉到父母的爱,而不至于产生过度的焦虑。
当生活的情形使得我们不得不离开年幼的孩子时,分离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如果事先让孩子做好准备,孩子接受这种分离的压力会更容易些。
亲们,你选哪(na )个(g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