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学了3年钢琴一首也不会弹:她可能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孩子学了3年钢琴一首也不会弹:她可能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一、父母想让孩子多学一门技能,结果却害了孩子

有位朋友的女儿前后学了3年钢琴,过程很艰难。用她妈妈的话说,每天都要上演一场哭喊大战才能完成练习任务。

父母和孩子都很痛苦。但是因为妈妈要坚持,于是孩子学了3年,并且学完了一本书。

谁知最近,在孩子几天旅游回来之后再去上钢琴课时,结果一首都弹不下来。这让那个妈妈感到很挫败和奔溃。

本来家长好心想让孩子学习钢琴锻炼大脑,培养一些音乐细胞。结果孩子却越学越不会。

孩子变成今天这样,是因为过去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所导致。


二、习得性无助,是大脑通过反复学习形成的意识


1.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和史蒂文·梅尔 Steven Maier在20世纪60-70年前代之间提出的。它是指:

有机体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有生命的人或动物 ,在受到外部人、事物以及环境的影响时,其大脑从这些影响中学习到努力也没有希望的想法,从而导致了消极的心理状态。

上面学钢琴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况。她除了受到自己妈妈的影响、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哭喊。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大脑对弹钢琴产生了无可奈何的情绪,慢慢形成了自己怎么也不可能弹好的想法,最后成了一首都不会弹的状态。

具体来说,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理解,也就是习得性无助的特点。

2.习得性无助的特点

01.人和动物,都有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与著名的电击狗实验】

习得性无助理论最早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大家熟知的电击狗的经典实验而来。

心理学家

实验是这样的。他们对一组狗进行了电击。狗对电击不能控制、也预测不了,并且没有可以逃的地方。

接着,这组狗被放置在另外一个笼子里,中间由一道低矮的隔板隔开。隔板的一边通电,另一边不通电。狗只要跳过中间的隔板就可以免受电击。

但是当研究人员再次实施电击时,令人深思的情景出现了:之前在实验中被无规律电击、并且无处可逃的狗,这次根本没有尝试跨过障碍物到安全的另一边去。

在这个实验中,不试图躲避电击的狗所表现出的行为就属于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即使眼前有潜在逃脱恶劣情境或痛苦的方式,它们也视若无睹。这些狗狗基于之前的经验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躲避电击的折磨,于是放弃尝试。

之后,塞利格曼又对小老鼠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于是塞利格曼思考,这个现象是否在人类中也会出现,并对此进行了实验。

【塞利格曼对人的噪音实验】

这项实验将人分成三组。其中一组人被暴露在噪音下,这些人屋里有一个按钮,但是这个按钮并没有关闭噪音的功能。而其他两组人,一组人所在的房间,需要按下4次按钮才能关闭噪音,另一组人所在的房间没有噪音。

之后,当所有人被安排进入一个充满噪声的房间中时,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事情发生了:那组按钮没有关闭噪音功能的人,没有去尝试按压按钮。

这个实验证明了习得性无助在人类身上一样会产生的事实。尽管人类对周围的回应更复杂,也涉及到多种因素,但其本质仍与狗和小老鼠的实验一致。

02 大脑通过学习获得

习得性无助,并不是人类或者动物身上一种天生内在的特质。人和动物其实天性喜好自由,愿意对身边的事物有掌控感。

无论是什么情况下,最初,人和动物都会做出尝试、希望让情况变得不一样、或者更好。

习得性无助感是个体在一系列的经历中无法控制自己的处境,并且相信自己已经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处境,长此以往而形成的。

经常一起玩的两个小朋友,年龄小的想要模仿年龄大的搭积木。但是年龄小的经常跟不上年龄大的。尽管在最初,年龄小的孩子在努力尝试,但是当面对每一次跟不上、自己又无法控制的局面,小孩子的大脑开始慢慢习得自己没有能力搭积木的意识。最后,小孩子因为习得性无助而会放弃搭积木这项活动。

因此,习得性无助是人或动物在持续经历类似事情的过程中,其大脑逐渐形成的一种无望信念,而导致他们最终放弃。

搭积木

03 对情感、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习得性无助对情感、认知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经常性的挫败感会引起孩子持续地感到沮丧、无助。孩子可能会把自己孤立起来,为得是远离焦虑。但同时孩子又害怕被孤立,害怕被家长、甚至是老师抛弃。这种矛盾的情绪让孩子不知所措,倍感压力。

孩子在认知上也会有所偏离,很多时候因为被家长或者老师批评,就全部以为是自己的错,自己的问题,自己不好。这样的孩子自尊水平下降,变得唯唯诺诺,不敢为自己说话。

在行动上更是不敢说别人不好,生怕被说是因为自己不对在先,或者是惹来父母的生气反应。于是孩子不但放弃求助,也放弃了抵抗。

一个本身比较内向、平时喜欢安静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了小朋友不友好的对待,父母的反应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味抱怨怎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或者动怒气说孩子没用”,再把孩子骂一遍,那么孩子不但在感情上二次受到伤害,就连认知也会出现偏差。

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也觉得是自己不好,而且以后再遇到别人的不友好也不敢告诉父母,慢慢就变得逆来顺受。

一个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都会不断受到伤害。

04 具有循环往复性

情绪、认知、行动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循环,在习得性无助的作用下,这三者不断互相影响使彼此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强。

低落的情绪导致低自尊,低自尊导致不作为,不作为又更加强了低落的情绪......

这样反复循环,不断加深痛苦的体验,不断导致情绪越来越坏、认知越来越低下、行动越来越没有。

妈妈让5岁的女儿帮忙开饭,女儿本来很高兴能帮到妈妈,可是却不小心打碎了几个碗。妈妈狠狠地教训了女儿一顿。于是女儿就再也不愿意帮忙摆碗筷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女儿每次要拿取一个易碎或是贵重的东西时,都会显得过分的小心,害怕犯了不该犯的错。然而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女儿不小心地又摔碎了一个贵重饰品。妈妈恼火不已,变本加厉地训斥了孩子。

在一次次的教训中,女儿渐渐变了。无论她拿什么东西时都会过分紧张。而这种紧张又让她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又带来妈妈更多的训斥。

女孩慢慢地长大,她变得总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而且无论做什么事情,也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连试一试的愿望都没有了。

习得性无助就在负面的循环中不断加强,让一个孩子最终走向了平庸。

搭积木

三、改变从父母做起,帮助孩子走出无助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都明白,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真的”不行,只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家长一旦有了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的想法,即便孩子不小心犯错,就会厉声呵斥。但是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渐渐地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而变得退缩和畏惧。

家长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仰望着爸爸妈妈长大,听着爸爸妈妈对自己说的话、受着爸爸妈妈的影响。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挑剔指责,无意间就是在帮助孩子养成习得性无助。

那么,当家长面对已经有了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时,除了给孩子更多鼓励和爱、降低过高期望以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尝试呢?

1. 将大目标切割成小目标,设置阶段性目标

当一个目标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实现的时候,这其中往往暗含着几个阶段性的子目标。这时候,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探讨,拆分目标,一起逐步通过实现每一个子目标来达到最终的大目标。

回到弹钢琴的例子上,一首曲子如果不能一下子弹会,家长帮助孩子可以分成几个段落,每天攻克一小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练习。

和一个5岁儿童讨论最终实现不尿床的目标。家长可以先和孩子设置连续一个星期晚上睡觉前2小时不喝水这样的小目标开始做起。

让一个对孩子来说比较难的目标,通过变成简单的小目标来逐个实现,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2.归因训练

塞利格曼教授虽然是发现习得性无助的第一人,但他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因为他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

习得性乐观,从归因训练入手,将导致一件事情的原因判断分为三类:

永久性,就是事情的起因会继续下去。

普遍性,事情的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

个人的,事情起因就是我。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暂时性,特殊性和非个人的。

家长可以从生活中观察和找到那些有着因果关系的事情与孩子讨论,帮助孩子锻炼正确的归因系统。

孩子和小朋友闹别了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如果孩子说,豆豆他们不喜欢我,再也不会和我一起玩了”

那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更正说,豆豆只是今天有点儿生气,不肯跟你玩”

通过这样的引导,家长将孩子思绪中再也”这个永久性的标签摘下来,换成只是今天”这个具有暂时性的词语。

孩子和其他小朋友踢足球,但是孩子踢得并不怎么好。当孩子很生气地说,我体育一点儿也不好”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只是足球踢得没那么好,需要多练习呢”

通过这样引导,家长就将孩子带有普遍”性的说词,换成了特殊”性,在这里只是单只足球,而并非所有的体育项目。

孩子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认为是因为自己笨。这就是典型的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人化的归因解释风格。家长需要一同与孩子思考,是否是因为这一阶段不够努力,这样就转化成为暂时性、非普遍和非人格化的归因。如此一来,孩子便会觉得以后努力还有希望好起来。

总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要着重于特定及暂时性的个人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或能力。

3.用ABC法则练习找到问题根源

这个方法最初需要家长帮助孩子一起练习,并适合稍微大一点的孩子。

其中,A代表孩子遇到的不好的事情,C代表孩子的感受,B代表不好的事情的原因。

姐姐可能在A处写下,弟弟又破坏了自己搭建的乐高城,并在C处写下自己很生气,很讨厌弟弟。最后在B处写下原因,弟弟总是会破坏自己搭建的乐高城。

家长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姐姐弟弟为什么经常会这么做。也许姐姐写下,因为弟弟不喜欢自己。那么,家长可以举例平时姐弟俩要好的事例,这时姐姐会意识到弟弟其实并不是不喜欢自己,而是可能有其他原因。这样一来,姐姐的思路就会被打开,而不会持续陷入消极和负面的情绪中去。

姐姐也许想到,有可能是弟弟年龄还小,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一直没有清楚地立规矩告诉弟弟不可以,又有可能是因为弟弟也想有自己的乐高玩具。

当姐姐想到更多有可能的原因以后,也就会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应对方式,而不仅仅是一味地生气。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说:

温暖与热情的气氛、清楚的安全信号、无条件的爱但有条件的奖励,以及许多美好的事情都会增加孩子生活中正面积极的力量。”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可塑性很强,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保护自己。正如习得性无助是习得而来,那么家长就总有机会帮助孩子通过学习再积极起来,让一切走向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