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喊,救救孩子!
其实,面对足不出户、捧着手机的孩子,真应该替这个社会喊一句:救救家长!
家长的痛苦可想而知:
长时间玩手机,孩子近视了,怎么办?
玩物丧志,把学习都落下了,怎么办?
玩手机,被游戏迷住,不小心被骗钱了,怎么办?
沉迷手机游戏和虚拟社交,不会在真实世界跟人打交道,怎么办?
家长的焦虑,绝不亚于当年的世纪病。
孩子不接触手机、平板电脑,不但不可能,而且将来可能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
孩子粘上了这些电子设备了呢?不管不顾,那也的确行不通。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你说能不焦虑吗?
2018年11月10日,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派出所接到报警电话,一名女子称自己将女儿在家中杀害。
原因是什么呢?
该名女子读一年级的女儿,在家玩手机不听劝,甚至连声顶撞。该女子恼怒成羞,失去了理智,将其杀害。
这是一种极端的例子。
很多人会觉得,极端例子毕竟是少数。但过度玩手机,会给孩子们带来哪些普遍危害?
01 失控的手机,失控的孩子其一,孩子如果滥用手机上的解题软件,会直接助长惰性。
最近,我听一位家长诉苦,孩子才读四年级,做作业时一遇到动脑筋的就不想做。
为了鼓励他做作业,爸爸一有空就陪着。孩子却说,不用你陪,给我手机我就做。
这下才发现,孩子是用很多搜题软件才完成作业的。
你想,这样的软件要是用来帮助自学也就罢了;用来抄题偷懒,可不就是废了一个孩子的动脑能力么。
悲哀,我的手机!
其二,时间管理失控,游戏时间过长。
这也是绝大多数家长最担心、最头疼的。
上周五,一位六年级孩子的妈妈告诉我,她非常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会下滑。我说,你孩子在校表现一直很不错呀!
原来,孩子周一到周五寄宿在学校,只要一到双休日回家,就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除了吃饭和上下楼有点空隙时间,其余时候几乎分秒必争。
这玩游戏的劲头,都赶上科学家搞研究了。
其三,对手机依赖高,全面发展受阻。
一个孩子的良好发展,少不了玩和运动。这里所说的玩”,是指和伙伴一起做游戏、搞活动。
比如,孩子在一起玩抓敌人”。他们得学会角色扮演,动用四肢和大脑,互相交流等等;即便是吵架了,也有可能进入互相协商的环节......
研究表明,玩耍对孩子来说不仅天经地义,还是良师益友:社会性、情感、语言和智能都可得到发展。
而一旦手机霸占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那些必须的玩耍”也被排挤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能不受限吗?
为什么现在有好多孩子,从小就被手机给霸占了呢?
如果有人说,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是标配啊,这是大势所趋啊。像担心洪水猛兽那样担心孩子玩手机,你这不是杞人忧天吗?
貌似很有道理。其实,这是不太负责任的说法,也是一种懒惰思维。
纵观历史,每一次革命性新技术的出现,人类其实都花了不少力气来尽量避免其带来弊端。
举个例子,电灯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但同时,电的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致命伤害。
人类因此想出了很多法子,包括硬件和制度,来规范人们对电的使用。
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才是面对新技术的人间正道。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手机霸占了我家的孩子?
第一,现代都市文明给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与满足,同时也隔离了人与人单纯亲密的关系。
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亲朋好友之间,能够窜门窜户来往的越来越少。孩子之间无拘无束玩在一起的机会就少。
在校时间,父母忙;放学回家,父母还忙。
孩子要么去培训班,要么宅在家。这就给手机霸占孩子提供了极好的温床。
第二,学校安排的教育内容依然相对单一。
就拿作业来说,笔头作业多于实践作业;单人作业多于伙伴作业。
你想,缺乏实践作业,缺乏伙伴作业,孩子走出家门动”起来的机会还会多吗?
不多矣。
有时间陪伴孩子走出去的家长,毕竟少之又少。
如此一来,手机霸占我家孩子的机会又得寸进尺”了。
第三,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是最根本的一条,也是极容易被忽略的一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清晰地指出了正常人的五个层次心理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可怜的孩子:
父母忙,没人陪伴;邻里之间,关系疏远,没法找玩伴;到了补习班,学习作业至上,还是没机会与玩耍相伴。
心里有那么大的一个坑洞,无人可诉苦,无处可伸冤。
怎么办?只能抱着手机,求得最后一点安慰。
如果说,智能手机是把双刃剑。
要避免流血的,首先是家长。
所以,如何从手机身边抢回孩子呢?解铃还须系铃人,针对原因,对症下药:
首先,社会要多创造和提供孩子们可以一起活动的公共场所。
小区公园、社区学校、第二课堂等等,这些不必行使学校强制教育功能的单位,不妨为孩子们搭建一个个舞台,让他们能在学习之余抛开手机动”起来。
正所谓,我进敌退。只要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把孩子的活动时间抢回来而不是不可能。
其次,学校应当适度增加实践性作业、合作性作业。
毕竟,学校和老师,在目前的体制下依然对孩子的引导其中这不可替代的作用。
动笔作业少一点,活动作业多一点;单人作业少一点,多人合作的作业多一点,孩子自然就有机会远离手机。
最后,家长多一点陪伴。
这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残酷的现实,依然让我们做得不够好!不是家长不想陪孩子,是有时臣妾做不到”。
工作、事业、家庭,始终忠孝不能两全”。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成为我们忽视陪伴孩子的理由。
管理好时间和精力,抽出时间,用心陪伴孩子,而不是一边拿手机聊着业务,一边假陪伴。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告诉我们:
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以下八个阶段,6-12岁的孩子正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的阶段。本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在取得成绩时会形成一定的成功感。
成年人需要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予必要的鼓励,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如果我们的陪伴能带给孩子自信心,那么从手机怀里抢回孩子的时机也就到了。
手机或许没错。能抢回孩子的,只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