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怀孕的表姐探讨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奇妙”?结果表姐却回答胎动”。看来怀孕的女人果然不同,还没有生下宝宝,什么事情都以孩子为先,表姐看我一脸不相信的样子,就让我把手放在她的肚子上。
结果给人一种砰砰砰”的心跳感,宝宝的胎动也太有趣了吧,像是池塘里小蝌蚪一样调皮。不过据说孩子就是由小蝌蚪”演变而成的,因为准爸爸的精液当中包含无数个小蝌蚪”,然后再和妈妈的卵子相遇之后,就形成了胚胎生活在准妈妈的子宫里。自从感受到胎宝宝的胎动之后,有事没事都喜欢把手放在表姐的肚子上,就是为了和小东西一起互动,感受这种奇妙的感觉。
可是小宝宝有时候还会突然安静下来,不懂行的我,还以为宝宝是遇到危险了呢。结果听到表姐的描述之后,才知道原来胎宝宝也是有情绪”的,胎宝宝突然间的不活动,可是包含着很多原因,很多时候都是小宝宝在耍情绪”。如果孕妈妈,发现肚子里面的宝宝突然安静了,也不必过于担心,宝宝的突然安静,可能和这几件事情有关系。
1、跟胎宝宝的性别有关
自古以来,男女的性别就有的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胎宝宝时期并已形成。一般女孩子比较勤劳,而男孩子比较懒惰一些,如果胎宝宝平时活动量,比较频繁的话很有可能是女宝宝。而一般不怎么好动或者是活动量比较零散,没有规律性的胎动,则大部分也都是男宝宝。
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没有绝对性的,也有一些男宝宝生成了女宝宝的性子。所以胎动,不能作为判断胎宝宝性别的依据,各位爸爸妈妈们在体验胎宝宝胎动的时候,也不要过于纠结孩子的性别。毕竟胎动的奇妙时期,也仅仅就几个月时间,如果准爸爸和准妈妈们,不好好享受当下奇妙的话,之后再怎么回味和深思也是徒劳无功了。
2、跟胎宝宝的作息有关
胎宝宝的胎动除了和性别有关之外,和孩子的作息习惯有着极大的关联。可能很多父母都发现了,自家的孩子从一出生的时候就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有些新生儿活泼又精神,平日里的睡眠实在是太少,每天不论睡得多晚,一般晨间都会醒的比较早。还有一些新生儿,却是一个睡不醒的瞌睡虫”,有些妈妈担心小宝宝会饿着肚子,去试图叫醒宝宝的时候,却发现几乎是摇都摇不醒。
其实新生儿的作息习惯,和他在妈妈子宫里的作息是差不多的。都知道孩子睡觉是不作假的,说睡就睡不说还完全不顾时间和场地。而胎宝宝同样也是如此,如果在准爸爸准妈妈挑逗的期间,胎宝宝睡着了的话,当然不会理会外界的挑逗和喧闹了。
3、跟孕妈妈的活动有关
胎宝宝的活动量,同样和孕妈妈的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可能很多孕妈妈都会发现,在自己运动的时候,胎宝宝的胎动也会跟着活跃起来。这是因为胎宝宝感受到了孕妈妈的活动量,所谓的血浓于水和母子连心正是如此。当胎宝宝感觉到孕妈妈在运动的时候,就相当于在坐火车”一样,摇摇晃晃的感觉特别带劲,胎宝宝的全身自然也充满了活跃感。
当然,如果孕妈妈总是躺着休息的话,胎宝宝也会跟着懒散,长时间安静的子宫环境,也很容易让胎宝宝滋生困意。并且到了孕晚期的时候,孕妈妈长时间的不活动的话,也不利于检测孩子的胎动。而且如果孕妈妈不爱活动的话,对后期的产程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4、跟孕妈妈的心情有关
孕妈妈的心情也是胎宝宝胎动的关键,当孕妈妈心情处于忧郁和烦躁的时候,胎宝宝也会感受到这种忧郁和烦躁,通过频繁的胎动来提醒准妈妈的不安。因为孕妈妈心情难过的时候,胎宝宝在肚子里就感同身受,出现焦虑和不安全的处境。如果孕妈妈常常哭泣的话,胎宝宝有时候运动的还会更加频繁一些,胎宝宝除了缺少安全感之外,也算是一种安慰准妈妈的特殊”方式。
所以孕妈妈心情不好时感受到胎宝宝胎动频繁,甚至有时候不小心把准妈妈肚子踢”疼的时候,准妈妈可不要生气哦,这是胎宝宝对准妈妈的关心,也是胎宝宝感觉不安的一种提醒。
5、跟孕妈妈的饮食有关
可能很多人觉得孕妈妈的饮食,和胎宝宝的胎动没有什么大的关联,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如果孕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这些刺激性的食物在下肚后,也会刺激到孕妈妈的子宫引起宫缩反应。宫缩的反应会让胎宝宝感觉到震动”感,就跟我们面临突然间的地震”是同理的。尤其是一些冷饮和冰镇食物,孕妈妈一定不要贪吃。
近年来在一些热点事件当中,经常看到一些孕晚期妈妈,因贪吃冰镇西瓜导致胎停的不幸发生。那么为什么有很多事例摆在那里,还有很多孕妇总是不重视地中招呢?其实和孕妇抱有侥幸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人在初尝禁果”之后,发现没有大碍的时候,就会觉得那些担忧都是无稽之谈。当妈妈贪吃一些冷饮,和刺激性食物的时候,也会让胎宝宝防不胜防地刺激到,通过胎动来表示抗议。
总结:虽然胎宝宝的胎动,是有很多种原因导致的,但是孕妈妈在感受胎动的同时,也需要多一份警惕。比如说胎宝宝突然间地频繁胎动,又突然间地安静下来的话,是需要引起孕妈妈一定的警惕之心。因为很多胎宝宝在胎动的时候,都是有规律性的,没有规律性的胎动,很有可能是胎宝宝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孕妈妈在发现胎动有异常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就诊,让医生来判断具体的情况,避免胎宝宝窒息和脐带绕颈的危险发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