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孩子有个名字叫邻居家的孩子”,现实中,少之又少,不过我确实见过一个。
是个小姑娘,认识的时候6岁,还没上小学,她爸平时工作比较忙,她还有个哥哥,学习成绩也不错,对她哥哥不太清楚,只知道这个小姑娘的一些事情。背景先交代一下:孩子的母亲没上过学,几乎不认识字。
1.孩子妈妈认识的字多数都是女儿教给她的,原因就是孩子看到母亲不认字造成的各种不方便,找工作只能去做一些不需要认识字的。她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抓紧学,学会了教给我。
2.上小学之后写做作业不用催,不用辅导,因为没人能辅导。听他妈说过,孩子学习上的事都是孩子安排她,她根本不会辅导孩子。
为什么有些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
这个问题我能回答一部分。
你看到的这个不管”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的没管,家长因为各种原因,照顾不到孩子的学习,只能让孩子自己努力,能学成啥样就啥样。
另外一种是管了,只是跟你用的方式不一样,你感受不到,感觉像是没管。
第一种孩子确实属于少数,存在个体特殊性,也就是说这样的孩子有自己的目标,你管不管,TA都是会非常优秀。
第二种孩子是普通孩子,小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啥,只知道傻玩,不怎么爱学习,也没啥了不起的动力。(这应该是大部分孩子的状态)
也是家长们发愁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孩子优秀了,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值得学习。杜威的教育思想应该可以解释家长不管的孩子学习好的原因。
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2、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
3、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4、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5、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6、儿童中心论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
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
一般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大部分在比较小的时候家长管的比较多,后面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就会比较轻松,会给人一种不管”的假象。而家长不管孩子学渣的情况肯定是更多一点。
学习这件事我觉得是有一点天赋的成分在里面的,有的孩子就是会学习,擅长学习,有的孩子哪怕很刻苦也成绩一般,这个真的是没办法强求,但是咱们不能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比,同一个孩子,家长用心管和不用心管肯定不一样,当然,这个管并不是单纯的严格”,而是有方法有策略,松紧适度,正确引导。
有一累孩子天生具有叛逆性你越管他越和你对着干,这样的孩子放任自流会好很多但是也要有有方法的从侧面加以指导,把他指引到正规道路上去。
大多数孩子就像是小树苗一样,我们要给予关爱多浇水施肥但也要忍痛割爱修剪多余的枝条。
总之管理孩子不能不管也不能管的太严,适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