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0-6岁育儿经”之6~8个月宝宝成长手册(下)

#0-6岁育儿经# @头条育儿

一、宝宝的护理

1、怎样护理出牙的宝宝

多数宝宝7个月左右就开始陆续出牙了,个别的可能早至4~5个月,也有可能推迟至10个月甚至12个月。出牙的顺序多数是先长两颗下中切牙,然后依次是上中切牙、侧切牙、第一乳磨牙、单尖牙、第二乳磨牙。乳牙出齐20颗,多数于2岁半时出齐。有个别孩子的出牙顺序与以上介绍的不一致,这也没有关系。

出牙时多数宝宝没有什么异常表现,但也有一些宝宝会出现各种不适,搞得新手妈妈不知该如何处理。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宝宝出牙时的不适症状一般有哪些:

1)流口水出牙刺激宝宝的三叉神经末梢,从而使唾液分泌增加,但宝宝又无法及时吞咽过多的唾液,因而会不自主地流出口外。有经验的家长看到7个月左右的宝宝突然口水增多,刚擦干净,没一会儿又流出来了,就会说:宝宝要出牙了。”可见,出牙时口水增多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口水增多如果护理不当,可能会使宝宝脸颊周围的皮肤发红,甚至长出小红疹。针对这种情况,妈妈可以给宝宝准备几个围兜,交替使用。并且准备一两个柔软、吸水性好的毛巾,随时轻轻擦拭。另外,早晚或饭后给宝宝用温水洗脸后,别忘了给宝宝涂上一些温和的护肤霜。

2)咬人、咬东西牙齿刚萌出时会刺激牙龈,出现牙龈充血、水肿、发痒,往往有不舒服的感觉。这时,宝宝会通过咬人、咬玩具、咬乳头等行为来消除这种不适感。此时宜给宝宝准备一些冰凉、坚硬的东西,如磨牙环、黄瓜条等,还可以让宝宝吃些硬的食物,如烤过的面包干、磨牙饼干等。这样既可缓解宝宝出牙时的不适感,还可以帮助宝宝锻炼咀嚼能力。

3)不吃东西、发脾气宝宝因为出牙不适而拒吃东西是爸爸妈妈最担心的。为了保证出牙宝宝的营养摄入,家长可多给他吃些凉爽的泥糊状食品。如果一次吃不了多少,可以少食多餐。

2、宝宝夜间啼哭怎么办

从3~6个月开始,宝宝的睡眠进入稳定期,夜间可以连续睡5个小时以上,但有的宝宝可能还存在着夜间啼哭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夜间啼哭可以分别从宝宝的身体和环境两个方面找原因。

从身体方面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宝宝患佝偻病,夜间哭闹是主要症状之一。

2)如果宝宝患有湿疹,则有可能是湿疹处发痒所致,尤其是室内温度较高或盖被过多时。

3)长牙疼痛。孩子从六七个月开始长牙,在此期间很有可能会出现不适症状。如果你看到宝宝的口水增多,牙龈肿大,即可确定是长牙痛。待宝宝牙齿长出后,睡眠自会好转。

4)白天活动较少。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可以白天多带宝宝到户外进行空气浴、日光浴。

5)个别的宝宝还存在着日夜颠倒”的问题,白天呼呼大睡,夜间却怎么都睡不实。

6)有可能是宝宝身体不适,如感冒、鼻塞堵影响呼吸等。

7)还有少数情况是由于妈妈的主食太精、太白”,母乳中缺少维生素B1,导致宝宝维生素B1缺乏,出现夜间哭闹现象。

从环境方面分析,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可能:

1)室内温度过高。如果室温超过21℃,宝宝就会因出汗、烦躁而哭闹。

2)空气中有刺激物,如烟味、油漆味等。

3)周围的声音过大。如是否周围有工地等。

遇到宝宝夜间哭闹,爸爸、妈妈切不可心急,一定要耐心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的办法。

3、防病

刚出生的宝宝,体内有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因而患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6个月以后,由于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减弱很多,而自己产生抗体的能力又不足,抗病能力会大大下降。同时,在这个时期,宝宝外出的机会也大大增多,感染病原体的机会也就增加了,所以6个月以后的宝宝很容易患感冒等疾病。这种状态一般要持续到宝宝两三岁以后,体质较弱的宝宝甚至会持续到五六岁,我们一般称之为易感染期。

在这个时期,防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让宝宝的饮食营养均衡,特别要保证蛋白质、水果、蔬菜等的合理摄入。

二是多给宝宝锻炼的机会。家长应该保证宝宝能享受充分的日光浴、空气浴。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应多带孩子去郊外、公园等空气质量较好的地方。

三是尽量少把宝宝带到人多的场所,如电影院、大商场等。一些妈妈觉得把宝宝带到公共场合可以让宝宝长见识,但这同时也会大大增加宝宝感染疾病的机会。在宝宝身体还不够

强壮的时候,还是应当尽量避免。

防病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不要忘了给宝宝定期接种疫苗。

二、亲子互动时光

1、敲敲打打

叮叮当当”,听,宝宝敲出的声音多好听。”

在宝宝坐得较稳以后,爸爸妈妈可以给他两块积木或两个带响的玩具,让他对敲着玩。

当宝宝已经能熟练地敲出声响后,他常常乐此不疲,不管是什么,都要拿起来敲一敲。

这时,爸爸妈妈可以更多地为他提供可敲打的物品,如玩具小鼓,或者干脆就是家里日常用的金属盘子、奶粉罐的盖子、木制调羹等。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当然,这所谓的节奏在你耳朵里可能只是一阵乱七八糟的噪音。别着急,只要爸爸妈妈耐心地引导,

过不了多久,这声音就会慢慢地变得悦耳起来。

2、蹦蹦跳跳

蹦蹦跳跳,小小宝宝,快快长高!”

前面我们提到,这时候宝宝最喜爱的运动就是蹦高高。爸爸妈妈可以把宝宝放在床上或大人的腿上,双手扶住宝宝的腋下,一边念着上口的儿歌,一边手上稍用力,帮助宝宝跳起、落下。每组蹦跳大约可进行五六次,稍微休息一会儿可再重新开始。

这个游戏可进一步锻炼宝宝腿、脚的力量。

3、小鸭子,水里游

小鸭子游到哪儿去了?快抓住它。”

有时候,宝宝在洗澡时不太配合,妈妈就会在浴盆里放上一些不怕水的玩具,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其实,做这个游戏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宝宝的灵巧性。

因为抓住在水里上下浮动的玩具要比抓住静止不动的玩具所要求的手眼协调能力高得多。

4、小饼干,自己吃

瞧,宝宝多能干,都能自己拿着小饼干吃了。”

在这两个月里,宝宝的小手越来越灵巧,开始喜欢用拇指、食指对捏物品。这时候,妈妈可以在盘子里放上一些小饼干等,让宝宝自己抓着吃。

温馨小提示

给宝宝备用的小物品最好是放在嘴里就能化开的小饼干、小甜点等,切不可选花生、豆子之类较危险的食品。同时,在练习指捏物品时,父母一定要陪在宝宝身边,以免发生意外。

5、灯在哪儿

告诉妈妈,灯在哪儿?”

噢,在那里,宝宝可真棒,一下子就找到了。”

宝宝在不会说话以前,首先会听懂语言的含义。

平时爸爸妈妈在带孩子玩耍时,要有意识地给宝宝讲解各种眼前的事物,如:这是花,小红花、小白花,多漂亮呀!”看,小姨戴的帽子好看吗?”慢慢地,宝宝就会在大人提到这些东西时,用身体的动作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三、家庭保健

1、肺炎

从症状上看,肺炎很难与普通感冒或支气管炎区别,所以家长往往不易察觉而延误病情。

一般来说,肺炎的症状要相对重一些,除了发热、咳嗽,还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烦躁吵闹、睡眠不安等,重症肺炎患儿还会出现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口唇发绀等症状,有的甚至还伴有呕吐、便血等消化系统表现。

如果发现宝宝出现了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对于患了肺炎的宝宝,护理上一定要精心,良好的护理将有利于宝宝病情的恢复。室内空气一定要保持新鲜,应定期开窗通风,大人切不可在室内吸烟;室内的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且应保持一定的湿度,空气过于干燥不利于宝宝排痰;最好多让宝宝侧卧,平卧会使宝宝背部受压,不利于肺底血液循环和炎症的吸收。

2、小儿斜视

宝宝患斜视,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来:孩子的眼位不正,当双眼向前平视时,眼球位置偏斜,偏向内侧者称为内斜视,偏向外侧者称为外斜视。

宝宝出现斜视有两种情况:一是生理性斜视,二是病理性斜视。1岁以内的宝宝出现斜视,家长不必担心,因为这种斜视多数为生理性的,是由于婴儿眼肌发育不平衡及调节功能不完善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不平衡会逐渐减小,大概在1岁以前斜视消失。

如果宝宝1岁后斜视仍然很明显,可能为病理情况,需要去眼科进一步检查。

有些宝宝患斜视是由于家长护理不当造成的。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让宝宝双眼正视物体,在宝宝的小床上方悬挂玩具时要挂在宝宝正前方,不可距离眼睛过近,同时要注意经常更换位置,以免人为地造成宝宝斜视。

三、爸爸和妈妈

新妈妈的问题

1、我要上班了,可……

在宝宝满6个月后,大部分妈妈就要回到工作岗位了。生活环境的改变,会让妈妈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有的妈妈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不断给家里打电话,总担心宝宝会出什么事;

有的妈妈常常不分场合和地点,也不看对象是谁,一聊起宝宝来就没个完……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身在职场,这种做法确实有点儿欠妥。一方面会给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给同事带来不便。

因此,重返职场的妈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职场和家庭的两种角色的区别。

2、同事们都在不断地进步,我却……

过了最初上班的兴奋以后,有些妈妈心情显得很糟糕。同事们都在忙碌,自己却不知道从哪儿做起,总也找不到原来那份成熟职业女性的感觉。

的确,若想重新熟练地投入工作,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再加上社会变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几天不见,身边的人就会有新的进步。不过没关系,只要调整好自己的步伐,很快就会赶上去的。

3、夫妻之间

相对于妈妈对工作的不适应,爸爸在这方面应该说要容易一些。因为除了最初的几周时间外,爸爸和工作的接触一直是零距离的。因此,对于妈妈的这种不适应,做爸爸的不妨帮帮忙。一方面是在妈妈上班前的一段时间,有意识地多和妈妈交流一些对新事物的看法,让妈妈重新步入职场时,与社会脱节的感觉减轻一些。另一方面,下班后多带带宝宝,让妈妈在上班前,先抽时间接触一些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如上网浏览浏览、翻翻专业方面的书刊等。

更多母婴知识,请关注我哦,我会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