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专家:最讨厌的孩子最需要爱,别再误解孩子的不良行为了

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感到非常的抓狂,但是孩子们为何屡屡出现让父母头疼的行为呢?其背后肯定隐含着一些父母注意不到的动机。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的那样"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他们在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才会出现不良行为"。

《三字经》中的说法:"子不教,父之过"一点没错,正是孩子在年少时没有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找到被爱的感觉和自信心,而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几乎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所以孩子们才会不惜代价的做出不良行为来寻找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究竟何为不良行为呢?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妄下结论。《正面管教》书中把一切不良行为归结为四类:

缺乏知识和技能的行为

发展适宜性行为

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

被原始脑控制的行为

不难发现,我们成年人也会因为这四种原因而犯一些错误,但我们几乎注意不到自己的问题,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却异常敏感。其实大多数时候,孩子只是做出"与年龄相符"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的知识储备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仿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

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了解更多,我们的教育就更有效。第一步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他们为什么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呢?是因为他们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不得,就在潜意识里产生一些错误的目的,比如:

寻求过度关注,他们认为只有得到父母的关注,才是被爱的表现,才有归属感。

寻求独立,只有能自己说了算,父母管不住我时,我才有能力的。

寻求报复,我得不到父母的爱,没有归属感,我就要让你们也受到伤害。

自暴自弃,不可能有人爱我的,所以果断放弃努力吧。

所以,识别出这些孩子的错误目的就非常重要,了解到他的目的,我们才能采取最有效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真正的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下面就是乔伊老师整理的通过反思父母的反应、观察孩子的放应来识别孩子的真正目的,进而针对孩子不同的目的来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

一、寻求过度关注

父母的反应: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感到着急和心烦,想哄劝孩子或者替孩子做一些他自己经常会做的事情,孩子很可能在寻求过度关注。

孩子的反应:经过父母的干预,他们的不良行为暂停片刻,但很快又回到老样子,或换成另外一种扰人的行为。

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唯有得到特别关注或特别照顾,爸妈为我忙的团团转时,我才是重要的。

父母的正确回应

把孩子引向建设性行为:给孩子一项对大人有帮助的任务。

设定特别时光的时间表:定期陪孩子,他对你的关注的需求就不再那么强烈了。

约定一些无言的信号:比如把手放在胸口表示我爱你,(因为中国的家长总是羞于表达),用手捂住耳朵表示等孩子不哼唧了你再听他说话。(因为在孩子哼唧时,父母对他说什么他都视其为回应)

闭上嘴,停止说教,采取行动:不要哄劝孩子,拉着孩子的手去带他洗漱,甚至可以给她挠挠痒,这样既能显示你对于洗漱这件事情态度强硬,又使这个过程多了点乐趣。

二、寻求独立

父母反应:如果感觉自己被激怒,受到了孩子挑战,有"瞧我怎么收拾你"的冲动。

孩子反应:变本加厉,口服心不服。

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只有我自己说了算,没有谁能管我时,我才有归属感。

父母的正确回应:孩子想争取一定的自主权,不是什么坏事,这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父母要建设性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意愿。

父母要立即在这种对峙之中退出来。

不强迫孩子做事情,和他们一起找对彼此都有用的解决方案。

让孩子参与问题解决。

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孩子做什么:我只负责洗衣篮里面的衣服,但不会洗让在外面的。我二十分钟以后就要收拾餐桌,所有的饭菜都要收走。但一定要确保你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善意的且坚定的。

让孩子参与建立日常惯例,让惯例说了算。

为孩子提供选择题而不是下达命令。

三、寻求报复

孩子会以寻求报复来掩盖受到伤害的感觉。

父母反应:感到受到伤害,失望,有以牙还牙的反击回去的冲动。

孩子反应:反击、以牙还牙

孩子背后的想法:受到伤害就要还击,反正也没人疼爱我。

父母的正确回应

不要还击,要从报复的循环中退出来。

保持友善的态度,直到孩子冷静下来。

猜测孩子因什么而受到伤害,要表达出同情,表达出你对孩子受到伤害的感觉的理解。

坦诚的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我对于___感到_____,因为______,我希望______。

反射式倾听:通过将你听到的反射回去,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起来你很伤心"反射式倾听可以包括启发式提问,"你能多告诉我一些吗?"后来发生了什么?这件事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关键是你要理解孩子的观点,而不是要告诉孩子你的观点。

四、自暴自弃

父母的反应:对孩子感到无能为力甚至绝望,给孩子过多的帮助,有放弃孩子的冲动。

孩子反应:孩子更加退缩,消极

孩子背后的想法:我不相信有人真正关心我,我要让别人知道不能对我给予太多希望,我怎么都做不好,再努力也没用。

父母的正确做法:

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足够简单的基本步骤。

向孩子演示他能够照着做的小步骤。"我来画这一半圆,你画另一半"。

安排一些小的成功。找出孩子能做的任何事情,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机会显示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技能。

肯定你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不论多么微小。

放弃你对孩子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

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正面教育读书会,我是乔伊老师,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北京某示范中学班主任,家庭教育的耕读者。我们一起努力,培养人格健全、阳光乐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