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北京大学生殖医学中心二楼的候诊大厅里内依然人满为患。研仅候诊的椅子已被全部占用。许多诊室的门口三五成群地站了不少人。大夫们熟知外面的嘈杂,诊室无一例外全部关着门。护士时不时出来叫号,被叫到名字的进到里面依然需要排队,只是比起门外的离希望又近了一步。

门外的好处是可以彼此说话;一且进得诊室,小声耳语也会被禁止。大厅里,人们或交头接耳或高谈阔论,紧张、焦灼期盼烦躁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触手可及。高高胖胖的李燕靠在二诊室门边的墙上,人们呈半圆形将她围在中心认真听她谈笑风生。只听她说:结了婚就该生孩子,要生却生不出,就是有病,得治。

焦虑的妈妈
楼内充盈的焦虑感依然触手可及,并没有因其最可能带给人们的希望而有所缓解。那些做试管”的女性所经历的辅助生殖技术既带来希望也继发生成焦虑的双刃剑效应”;以及这些女性应对她们不同程度的生殖焦虑”的策略,尤其在外行知识( lay knowledge)面对医生的专业知识”( professional knowledge)时,病人如何做出相关决定,并对所做的决定做出评价。

试管婴儿技术”实际上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正式名称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 In Vitro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plantation,简称IVFET),属于辅助生殖技术”( Assisted ReproductiveTechnology,简称ART)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将来自母亲的卵子与来自父亲的精子取出在体外受精以形成受精卵,然后经实验室培养将受精卵初步形成的胚胎植入母体子宫,经过这样的技术出生的孩子被称为试管婴儿”(因为来自试管培养的受精卵)。

1978年5月,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在英国的剑桥;至今已经有大约500万试管婴儿出生自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至2004年,我国经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诞生的婴儿约有一万多名。十年之后,2014年,仅湖南某专科医院一家就接收了21万就诊病人,成功进行了3万多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手术。尽管临床妊娠率只有百分之三、四十,但已说明生殖技术从最初的饱受质疑,到今天已经为人们所习以为常。

这也明显体现在政府对辅助生殖技术之监管的变化。2007年之前,所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机构的资质认定权集中在卫生部,在中央层面统一管理;2007年之后即下放到地方政府。目前全国具有相关资质的辅助生殖技术医疗机构已有300多家,仅北京地区就有16家。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辅助生殖技术属于自费项目,没有纳入任何公费医疗大病统筹、合作医疗保险的范畴。有很多家庭想要通过这种医疗方式得到自己的孩子,却因为经济原因对高昂的费用望而却步。很多病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好的项目,这么多家庭需要的项目不纳入医保呢?对于这件事,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清风计划# #健康真相馆#
@头条健康@头条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