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开心地躺在沙发上吃零食,刷剧,老爸嫌弃地戳了戳我的小肚腩,说:你要是个男孩,我就把你扔少林寺去,看你这身秋膘。”
我一乐呵:你以为你是乐嘉啊?”
长期追随相亲节目中乐嘉老师身影的我爸眼睛立刻亮了,说:乐嘉咋了?”
我说:乐嘉就把她女儿送去少林寺了呀~”
想想乐嘉把女儿送去少林寺是暑假的事儿。那会还上过一波热搜。
事情挺有意思的,但评论区却不怎么和谐。一些评论在抨击乐嘉的教育方式。乐嘉也在微博评论下和网友怼了个不亦乐乎,刀光剑影你来我往,十分热闹。
且不说乐嘉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挂了这么多天热搜,至少说明这件事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魔鬼教育法,是否真的能教育出天使宝宝呢?会不会巨大的压力之下,孩子触底逆反,反而培养出一个自私叛逆、功利自卑的魔鬼宝宝”呢?
01 魔鬼式教育,其实我们都经历过有网友称,乐嘉送女儿灵儿去学武并没有尊重孩子的兴趣,的确有一张照片,根据乐嘉微博内容,小姑娘这是因为翻跟头偷懒,被师傅惩罚蹲马步。灵儿扎着马步,小脸都哭花了。
原谅我看到这张照片很不厚道地哈哈哈了半天。小姑娘痛哭的样子实在是让人又怜又爱,更是让人想到,即使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啊。
小时候练舞压腿很疼,被老师摁着边压边哭;
冬天太冷,手拿着毛笔描红不到位被训,一边写一边哭;
一连好几个小时同一姿势画画,腰酸背痛却不想停下,一边画一边哭;
弹钢琴时妈妈拿着小棍在旁边,弹错一个音符刷得就打一下,一边弹一边哭;
一个简单的题爸爸讲了四五遍还不能懂,孩子和家长一起哭……
这些经历,现在很多大人回想起来,都苦乐参半。有人说:小时候爸妈一直逼着我上各种兴趣班,不让我玩,给我很大的压力,他们一直说是为了我好,但我的童年痛苦万分。”
也有人说:小时候我妈送我去学舞蹈,虽然练舞很累,练功很疼,但是我有了良好的体态,也渐渐爱上了跳舞,成了一个更自信的人。”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爸妈。究竟魔鬼式”教育有多少种意识形态,哪些是可取的,
还得从发现孩子的兴趣,推动其发展”开始研究。
指责乐嘉是自己想去少林寺的网友,无非是看到灵儿哭得很伤心,就觉得孩子是不喜欢”。然而,在其他几张照片里,灵儿英姿飒爽,脸上洋溢着笑容。
其实,孩子的情绪是很复杂多变的。他们不像成年人会隐藏大部分情绪,偶尔爆发时需要单另出来分析。相反,孩子的情绪需要整合”起来看。不仅要综合考量,还要学会推动引导,才能把天赋发展为特长,把普通培养成榜样。
我表姐的女儿小西瓜今年五岁半。表姐信奉的是纽约上东区流行的精英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了别人眼中的魔鬼妈妈”。
西瓜从刚会爬时,就已经去上早教练习发音了。表姐这个决定一度让长辈们觉得她有钱没处花”,小小婴儿能学到什么?”后来又送西瓜去学舞蹈、绘画、英语、演讲,西瓜刚上幼儿园,就要去各个兴趣班赶场子,大家一开始都觉得表姐在揠苗助长,会摧残了西瓜对于学习的热爱。
然而几年过去,现在正在上幼儿园的西瓜却《山居秋暝》《卖油翁》张口就来。她喜欢画画,尤其擅长画卡通人物,对轮滑和蹦床也格外感兴趣,小小年纪非常有同情心,还收养了一只流浪小猫,对猫咪的习性和饲养知识头头是道。
西瓜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长歪。我曾好奇地向表姐打探西瓜成才”的秘密。
表姐说: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分辨能力,见过的东西也太少。谁知道她的天赋会在哪?”
一开始我给西瓜报了很多班,但是完全没有让她一条路走到底的意思。我都告诉她,成圆满完成三个月的学习,就是胜利。学跳舞,就到学会一支舞蹈以后再决定喜不喜欢,画画,直到完整画好一幅画之后再考虑要不要学。”
现在她学的,都是她自己筛选出来的,我要的目的,就是即使遇到她不喜欢的,她也会坚持完成目标,不会轻言半途而废的这个精神。”
通过表姐的解密,我才知道,表姐并非强力压制西瓜去学遍所有兴趣班,她只是为了锻炼西瓜的毅力,开阔她的眼界,才带她体验不同的艺术之美。至于西瓜入门之后,一方面可以考察孩子是否有这方面天赋,另一方面,也能筛选出孩子的兴趣爱好。实在是一举两得。
至于古诗,是表姐经常带着西瓜看《中国诗词大会》,让西瓜崇拜上了才女武亦姝,表姐就找了很多颇有情致的古诗词,一句一句把有趣的翻译解释给西瓜听,同时也考验西瓜能不能背诵。西瓜有兴趣引导,有妈妈的考验奖励,不仅爱上了古诗词,也爱上了研究中国文化。
同时,表姐还利用西瓜的偶像——小猪佩奇,教会了西瓜很多儿童英语口语。表姐一开始给西瓜播放的就是英文原版,西瓜听不懂,表姐就一句一句教她日常口语。慢慢地,西瓜喜欢上了学习小猪佩奇说话,英语水平赶超同班同学一大截。
我实在是惊叹表姐看似严苛的魔鬼教育”居然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女儿,表姐认真地跟我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只有尊重并引导她们自己下笔,她们以后才能交给人生完美的答卷。”
很多人都知道,遗传只决定孩子的一部分性格,家庭环境更重要。但往往孩子出现性格短板时,大部分家长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处理方法。
《虎妈猫爸》中,小女孩茜茜因为怯场,被姥爷带到菜市场,让没有一点准备的茜茜当众唱歌。茜茜脸上满是害怕和不情愿,但是姥爷一个劲催促茜茜大点声,茜茜只能带着哭腔唱了一遍又一遍。
事后茜茜有没有战胜羞怯还不得知,但茜茜却恨上姥爷了。她故意往姥爷的鞋子里倒胶水,妈妈问她为什么这么做时,她哭着说:姥爷坏,我讨厌姥爷!”
这样粗暴地教育和孩子的性格短板硬碰硬,非但不能帮助孩子,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即使孩子表面照做了,背后还是会做出反抗行为,更糟糕的是,孩子从此会恐惧父母,封闭自己,不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也不愿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早在2018年8月,乐嘉就把当时5岁的灵儿送进了少林寺,并发文表示:愿灵儿出来时焕然一新”。首次到少林寺的灵儿并没有十分抗拒,认真打拳,红扑扑的脸蛋已被汗水完全浸湿。
而今年,灵儿不情愿去少林寺时,乐嘉没有因为女儿已经去过就直接强行把孩子丢过去,而是自己留在那,重新陪着孩子适应环境。在孩子有了适应和准备后,才放手孩子去试炼。在很多图片记录中,也看到了认真专注的灵儿,满满的英姿飒爽。
体谅孩子的胆怯,安抚孩子的不愿,承认孩子的不完美,是很多父母欠缺的可贵品质。多少成年人,因为童年父母的粗暴和专制,留下永远的性格伤疤。又有多少人,因为这些伤害,至今都无法拥有快乐自信的人生。
什么是高质量的爱?
《社会发展学》和《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学》中都曾提到,儿童对父母最大的需求就是依恋。在婴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对父母有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三岁之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的需求更多就体现在具体的爱的陪伴”上。
现在家长们最大的痛莫过于严苛的社会压力。有句话说道:孩子,对不起。我抱起砖头就抱不了你,我放下砖头就没法养你。”一句朴素的话引出多少家长的心酸与无奈。
正值暑期,有多少家长能快乐地陪在孩子身边?谁不想能够和孩子一起去旅行,带着孩子领略世界风景之美?谁不愿陪着孩子做精致有趣的手工,探寻自己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不是不想,实是不能。在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大多数人维持现有的生活已是拼尽全力。辛苦一整天的家长们回到家,往往累得连吃饭洗漱的劲都没有。
然而,孩子也有成堆暑期学习计划,离开学校的社交,孩子的心理需求就都来自父母。那么,重要的爱的陪伴”在暑期的学习安排中怎么实现呢?
《奇葩说》中,颜如晶曾经说过,陪伴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对话。这样的对话时间可以是任何时候,但对话的核心始终要围绕孩子。不是训斥,不是教育,不是父母拿着手机敷衍回答,而是实实在在的倾听。
每天睡前,如果能有这样一个单纯的对话时间,去听听孩子的奇思妙想;
对孩子兴奋地话题表示好奇;
对孩子展示的成果表示赞扬;
对孩子沮丧的小情绪进行安慰……
讲讲大人们小时候的暑假趣事;
一家人围在一起,听爸爸或者妈妈给其他家庭成员讲一个睡前故事……
简单的聊天让亲子双方有一个高质量的、培养感情的时间,也是最能缓解孩子学业压力的途径。有家长的尊重与引导,爱与陪伴,即使是魔鬼式”的教育,也会教育出富有责任心、做事有毅力、聪明又优秀的天使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