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深夜传来隔壁小孩的哭声:多少父母养娃毁在用力过度

昨天睡到12点,忽然就被隔壁的一阵子噪音吵醒了。隔音效果的确太差了,而那孩子的哭声又太大。

一听就是个小家伙的小奶音。

小家伙哭一阵停一阵,中间夹杂着妈妈绝望的吼声:

不行,不能碰这个!臭孩子,打屁屁!

明天再玩,现在睡觉了!安静点,别吵了!

紧接着又是孩子的哭声。

深夜传来隔壁小孩的哭声:多少父母养娃毁在用力过度


这不是头一次听到这对母子的二重奏。每晚哄睡,显然对于这位妈妈而言都是异常艰巨的任务。隔着一堵墙我都能感受到她的用力,以及她的焦虑。

其实我在想,她家娃入睡一直这么困难,很可能就是因为她太用力了。

什么意思呢?说个我自己的血泪教训吧。

我曾经也因为我闺女的哄睡头疼。哪怕增多户外运动量,减少午睡,到了晚上她该闹腾还是闹腾。

专家说了,最好要有个睡前仪式,所以我又给闺女制定了一个,包括散步、洗澡、听故事或者看绘本,然后大约晚上9点钟的时候,关灯睡觉。

我真的非常希望闺女能够在9点之前睡着,所以睡前仪式越进展到后面,我的不耐烦情绪就越重,忍不住就开始训斥她,她就开始哭闹。最后等到她终于哭累了,睡着了,已经差不多11点了。然后我就又是自责,又是困惑。

后来,我终于意识到了问题。

哄睡仪式本没错,但是越是挨着9点,我的焦虑就越多。为何焦虑?因为我太想确保闺女有足够的睡眠,太想在她睡觉这件事上掌控局面。

而当我特别用力地在闺女睡觉这件事上一直跟她较劲,一定要她几点睡,阻力就大了。

孩子太聪明了,很容易会逆反。当我越是希望闺女赶紧睡着,对她的干预越多,她越不容易睡。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强迫一个人睡着。

我开始调整策略。

首先,简化睡前仪式,也减少我的刻意。读两本她喜欢的绘本,然后洗漱。洗漱完了就是关灯。

关灯后,就放下所有期待孩子快速睡着的希望和干预工作。如果她不想睡,就允许她不睡。

然后,我就打个哈欠,装作很困的样子,心如止水地躺在她身边。

其间,能听到她在我身边翻滚,抑或自己给自己唱儿歌。大约是太无聊了,半小时左右她就能睡着了。

是什么让她的入睡变容易呢?

因为我减少了用力地干预,把自己调整到一种很放松的、接纳当下的状态里。这种接纳的态度让孩子更安心、更平静,也就更有助于睡眠。

父母太用力以至于搞砸的,当然不只是睡觉这一件事。

有个朋友很为她儿子的吃饭问题头疼。

她说,假如我不喂饭,他真的似乎一点儿都感觉不到饿。

于是,朋友每天就端着碗跟在儿子屁股后面,费尽心机哄他吃。

每次孩子吃个饭,做妈妈的又是讲故事,又是扮小丑逗乐孩子,抑或用平板放着动画,就是期待孩子能够多吃两口,但是效果始终差强人意。

我闺女1岁多的时候,她吃饭我也会讲些小故事。比如,我会说,现在这一口饭,它要进你嘴巴玩滑滑梯了。

还可能会把她喜欢的动画人物放进里头,比如,现在佩奇来了,佩奇要到你的肚子游乐园玩了!然后,现在乔治也来了……

这样可以帮孩子把吃饭这件事变得不那么无聊。但是,我从来不会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引诱她吃饭,或者把自己折腾得那么累。

很多孩子之所以吃饭越来越费劲,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使得力气太多了,太大了,以至于有太多的控制在里头了。只有减少我们所做的,只控制我们能控制的,情况才会发生变化。


具体如何操作呢?

一个1岁多的小宝宝,你适当地追着喂饭还行。可是两三岁的孩子,该给她立规矩了。

到了饭点,就把饭菜备好放在那里,让孩子自己吃。哪怕那个当下她吃的状态不能让你满意,也请克制自己干预的冲动。

当孩子不愿意坐下去了你就要告诉他,离开餐桌就表示吃完了,想吃东西只能等到下一顿了。

其他的事,大人最好就不要做了。撤出我们的控制欲望,和干预孩子吃饭过程的诸多动作,剩下来的交给孩子,把属于孩子的事还给孩子,往往事情就会简单很多。

当父母太用力,做得太多,毁掉的当然不止孩子的一些日常行为习惯,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整个状态。

记得一个妈妈困惑地说,她自以为是个很负责的母亲,尽管工作很忙,但每天工作一结束就马不停蹄赶回家,用心用力地去陪6岁的儿子读书,做手工,督促他写作业,抑或带儿子去赶所报的那些个兴趣班。

可讽刺的是,她儿子越来越不听话,母子关系越来越紧张。连学校老师都时不时地反应,她儿子注意力很差。

妈妈恨铁不成钢地说,忙点累点我都认,可为什么我付出这么多,孩子还会变这样呢?

听这个妈妈的话,我会有一个印象:

就像奥特曼打怪兽,这个妈妈一直在努力地拽着孩子到处完成一个个任务。

她和儿子的生活都被塞得很满,连个空隙都没有。

这会导致什么?

妈妈一直拼尽了力气,忙碌又疲惫,于是妈妈为孩子所营造的世界也多半是充满慌乱感的。

孩子很敏感,能够直接感受到父母的情绪波动,并受到影响。

一个整日焦虑着、躁动着的父母,很容易养出一个不安和躁动的孩子,表现出来就是情绪易激惹,以及行为上的不专注,特别是无法专注地学习。

唯有父母不再吃力地应对生活、应对孩子,紧绷的心变得柔软、松弛,孩子才能够感受到你内心的从容与安宁,他们自己也才能够变得安心。在安心的氛围下,孩子才能更加专注地探索。

尼采说:你若是发现自己不中用,或是开始憎恶他人,那便是你疲惫不堪的证据。这种时候就该立刻休息。

这话用在育儿中也很合适。

假如有一天,你发现你越忙你的生活越乱,你的孩子越出问题,那么也许你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减少用力。

所谓减少用力,就是整个人放松一点,给自己定的任务少一点,给孩子提的要求低一点。

不要试图掌控孩子,更不要试图去掌控整个的生活,从而减少心理耗能。

1、事情通常没有你当时以为的那么要紧。

比如,孩子今天睡晚了,并不会立刻对他的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孩子今天少吃了几口饭,也不会导致他营养不良;孩子被老师投诉,更不代表你的孩子以后就完蛋了。

计划被打乱,一些事情被搞砸,本应该做好的事情却没做好,不完美,遗憾……等等,这些东西很容易引发我们的焦虑,导致我们用力过度。

其实,当你把事情放到更大的时间尺度去看,你会发现,当时让你觉得了不得的事情,远没有那么重要。如果你在那个当下太过紧绷,反而造成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

2、抽出固定的时间,维护关系。

很多事情没那么重要,但是关系的维护很重要。

唯有建立了好的亲子关系,我们说的话孩子才更愿意听,我们对孩子才会有更积极的影响力。

维护关系肯定是需要时间的。

确保你的家庭生活中,有那么一个时段,不再匆忙或者慌张,而是缓慢的,甚至是慵懒的,没有任何目的和规划的,哪怕只是一家人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妻子躺在丈夫的怀里,而孩子在夫妻的脚边撒娇。

或者夫妻双方一起去跟孩子玩挠痒痒的游戏。

就是这样的舒展但有爱、有趣味的瞬间,会让我们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得以修复,重新恢复链接。也只有恢复了好的、稳固的链接,我们的孩子安全感才有了扎实的土壤。

他们的内心深处,才有了一块非常安宁温暖又很有力量的地方。当一个孩子能够变得内心稳定、又有力量,他的很多行为问题其实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