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水肿这一名词属于症候吗?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
特征等的一类病证。
中医是怎么诊断肾炎的?
中医没有肾炎的概念。
急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1.风寒型:发病急,恶寒、发热、咳嗽、头面浮肿、尿少、血压高、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型:发热不恶寒、咽喉肿痛,面部轻度浮肿,舌苔薄黄,尿短赤涩,可见肉眼血尿。
3.湿热型;可有发热、唇干口苦、舌苔黄、脉滑数、尿少色红、头面或全身浮肿。
慢性肾炎主要表现为长期水肿,血压较高,合并贫血,尿中有蛋白、管型等。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分以下几型:
①水湿浸渍型:水肿明显,面色苍白,神倦,怕冷,腰酸伴胸闷、腹胀,小便不利,脉沉弦,苔薄舌胖等。有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胆固醇升高,符合慢性肾炎肾病型。
②脾肾亏虚型:水肿较轻,尿量不少,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酸腰痛,进食减少,腹泻,舌淡苔薄,脉沉细,有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下。
③上盛下虚型:头晕头痛,耳鸣目眩,水肿不著。腰酸,苔薄黄或薄白,脉细弦或弦数,血压高持续为24.0—21.3/14.7—-12.0千帕。尿蛋白不多,有少量红细跑,符合慢性肾炎高血压型。
身体和脸经常浮肿是肾阴虚吗
水肿一般与脾、肺、肾运化水液障碍引起的。可能是脾阴虚、肾虚水泛。风水相搏也会出现,但是以突起头面浮肿与卫表症状共见。
哪些部位的水肿不需看医生?
在临床上比较典型的是水肿,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是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 水肿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时,有明显的凹陷。祖国医学称之为“水气”,亦称为“水肿”。水肿是一个常见的病理过程,其积聚的体液来自血浆,其钠与水的比例与血浆大致相同。习惯上,将过多的体液在体腔中积聚称为积水( hydrops )或积液,如胸腔积水、腹腔积水、心包积水等。 中医水肿定义: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部、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症,称水肿。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根据水肿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水肿仅发生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皮下组织,指压后可出现组织轻度凹陷,平复较快。有时早期水肿,仅有体重迅速增加而无水肿征象出现。 中度:全身疏松组织均有可见性水肿,指压后可出现明显的或较深的组织凹陷,平复缓慢。 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垂部皮肤紧张发亮,甚至可有液体渗出,有时可伴有胸腔、腹腔、鞘膜腔积液。常见于高血压病人、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肺心病、肝硬化病人、营养障碍病人等。还可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出现的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比较多见的有坐长途车,双下肢水肿,这是由于坐着时间长了,下肢的静脉血回流不畅,就形成的水肿,站起来活动活动就可以缓解。
经常脸发肿
水肿系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与肥胖不同,水肿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时,有明显的凹陷。祖国医学称之为“水气”,亦称为“水肿”。
分类及常见疾病
1.全身性水肿,按照其病因可分为以下类别:
(1)心源性水肿: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或慢性心包炎等。
(2)肾源性水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等。
(3)肝源性水肿: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等。
(4)营养不良性水肿:常见于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l缺乏症等。
(5)结缔组织病所致的水肿:常见于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等。
(6)变态反应性水肿:如血清病等。
(7)内分泌性水肿:常见于席汉病、甲状腺功能减低及库欣综合征等。
(8)特发性水肿:如功能性水肿等。
(9)其它:贫血性水肿、妊娠中毒性水肿。
【概说】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而言。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依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分为阳水、阴水二类,常见于肾炎、肺心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病历病机】
(一)风湿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则水道不通,水液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二)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横溢肌肤,发为水肿。
(三)房劳过度,内伤肾元,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溢 于肌肤而水肿。
【辨证治疗】
(一)阳水
主证:发病急,初起面目微肿,继之则遍及全身,腰以上肿甚,皮肤光亮,阴囊肿亮,胸中烦闷,呼吸急促。或形寒无汗,苔白滑,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取肺、脾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后,宜参用阴水治法。
处方:列缺 合谷 偏历 阴陵泉 委阳
方义:阳水为病,系肺气失宣,水湿内停所致,腰以上肿宜发汗,故取列缺、合谷发汗解肌,通利肺气;腰以下肿宜利小便,故取偏历、阴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肿;委阳为三焦下合穴,功可调三焦气化功能以消水肿。
(二)阴水
主证:发病较缓,足跗水肿,渐及周身,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复平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或兼脘闷腹胀,纳减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或兼腰痛腿酸,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取足太阴、少阴经穴为主。针刺用补法,并用灸法,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处方:脾俞 肾俞 水分 复溜 关元 三阴交
方义;阴水病因脾肾阳虚,针灸脾俞、肾俞、复溜可温脾肾元阳,促三焦气化;灸水分利水以消水肿;灸关元培补元气以温下焦;补三阴交健脾利湿,通利小便。
【其它疗法】
耳针
取穴:肺 脾 肾 三焦 膀胱 皮质下
方法: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隔日一次。也可用耳穴埋豆法。
2.局限性水肿
(1)静脉梗阻性水肿:常见于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等。
(2)淋巴梗阻性水肿:常见于丝虫病的象皮腿、流行性腮腺炎所致胸前水肿等。
(3)炎症性水肿:常见于丹毒、疖肿、蜂窝组织炎等所致的局部水肿。
(4)变态反应性水肿:常见于血管神经性水肿、接触性皮炎等。
饮食疗法
(1)玉米须茅根饮:玉米须、白茅根各50克,共煎汤,加适量白糖分次服用。适用于阳水。
(2)赤小豆鲤鱼汤:赤小豆60克,鲤鱼1条(去肠脏),生姜10克,共炖汤,不放盐,吃鱼饮汤。适用于阴水。
(3)黄芪瘦肉汤:黄芪60克,猪瘦肉适量,共煎汤,不放盐,吃肉饮汤。适用于阴水。
中医诠释:
水肿,病名。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疾患。《素问·水热穴论》:“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古代又称水、水气、水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数种。亦以五脏分类,分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等。后世又分为阳水、阴水两类。《丹溪心法·水肿》:“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水肿与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景岳全书·水肿论治》:“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肤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急。”《金匮要略》论水肿的治疗原则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实证多由外邪侵袭,气化失常,治宜祛邪为主,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等法,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婢加术汤、五苓散等方。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方,以真武汤合理中汤等方。亦须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如忌食、慎风寒等。参见风水、石水、正水、皮水、里水、气水等各条。
关于水肿的问题
喝水过多,如果一天喝水大于4000ML但没有排尿是会出现的,可以自己发现身体肿的症状。简单说就是细胞内水分过多导致细胞肿大导致出现水肿。
身体浮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抑制?
水肿的原因很多,大多是组织间隙过多的渗出液体,一般常见的情况都有心源性的水肿和肾*性的水肿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水肿 正常来说,由食物和饮料中吸收的水分经血液和淋巴循环后会由汗腺和尿道排出体外,容易浮肿的人可能是这两个系统出了毛病. 摄取过量的盐会令水分滞留体内,也会出现浮肿现象.所以要维持水分平衡,就必须将多余的水排出体外,多吃加强水分循环的食物可帮助消肿. 还有平日要减少摄取使身体易受寒冷的食物,冷饮或增加肠胃负担的食物,因此举易使肠胃疲惫,使体内的水分滞留下来.此外,要对付浮肿,温和或有利尿作用的食物要均衡摄取,而要使胃部得到休息,晚上也应减少饮食,不应大量摄入水分. 平日多吸收钙质也能帮助排出体内由盐分产生的多余水分.含丰富钙质的食物有苹果,粟米,扁豆和硬豆腐等.此外,以下能促进水分循环和利尿作用的食物也不妨多吃. ■蒜头,红酒,提子,辣椒,鸡肉,粟米. 一些能够摄取身体热量的食物,虽有消暑作用,但吃得太多会使体温下降,冰冻的乳制品,多吃也会增加肠胃的负担,甚至酸的食物也会导致体内积水,大家要小心注意啊! ■啤酒,番茄,牛奶,乳酪,醋,梨 血管三兄弟 一般来说,身体能保持健康状态,全因体内细胞进行的分裂活动,继而排出二氧化碳和体内废物,负责运送营养和排走废物的正是血管三兄弟: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当血液循环良好时,体内水分会随着血管不停流走,使身体保持着平衡的水分.但当血液循环不好时,体内便积存多余的水分,这些水分并会在细胞里滞留着,使身体出现浮肿现象. 悄悄的它来了 虽然浮肿未必是一项严重的疾病,但也不要看轻,因为大部分的浮肿是由肾脏或心脏疾病所引致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意无意的行为也可能引致浮肿.例如当身体摄取味道过浓的食物时,便往往须伴以大量开水,如果身体不能适当地排出水分,便容易发生浮肿现象. 另一方面,经常熬夜和工作压力很大的人,会减慢身体的新陈代谢,使体内废物易于积聚. 此外,经常饮冻饮或处身冷气环境中,会使身体容易受凉,导致血液循环不佳,也会使身体出现浮肿现象.
经行浮肿?请教教??请教教??请教教??请教教?
患者平日有怕冷,胃病史,纳差,腰酸症状,病位在脾肾,脾肾阳虚,寒湿凝滞,行经期间,气血运行不畅,体液调节障碍,水湿泛溢肌肤,故见头面四肢浮肿. 治以温肾化气,健脾利水,活血调经, 方用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 桂枝, 附子, 熟地, 山萸肉, 山药,茯苓, 泽泻,白术, 甘草, 当归, 丹参,益母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