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学习是每个小孩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但同样是学习为什么有的小孩成绩突出,而一些小孩却显得很吃力呢?很多家长想要改善小孩的学习成绩,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今天就给大家来支招!
小孩学习吃力的原因家长对小孩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向有偏差
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明天而不是今天。常对小孩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修地球,去扫大街。”功利性过于强烈。这样,小孩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小孩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作是苦差事。
家庭对独生子女呵护过度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小孩,因此一家人难免特别疼爱,任何事情都帮小孩代劳。久而久之,就会使小孩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什么事也不用自己去做,也不想自己做,逐渐变为一个懒惰”的人。而懒惰的人是最没有意志力的。试想,这样的人,你即使让他做只需要持续用脑的事,他都会懒得做。而一个注意品质好的人,很大的成分是需要意志力的配合才能集中精力。像科学家在做实验、在计算时,就必须要全力集中,还要配合以坚强的意志力。所以,呵护过分的小孩没有意志力,也就难于培养出持久的注意力。
忽视体育运动和精细动作的训练
现在的小孩很多都缺乏体育锻炼,其实运动是最有利于小孩各项能力的培养的。因为在大运动中,小孩的各部肌肉、神经和感官都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想要做的动作,也就是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要好。如小孩跳绳时,眼要看,手要摇绳,脚要准备什么时候跳起来,这些的配合都要经过大脑的指挥才行。精细动作比如在折纸时,小孩的眼睛和手都要配合起来,才能折好纸。这就叫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协调的人,大脑的指挥能力很强,控制各部肌肉、神经的能力很强。这样的小孩不论在运动时,还是在长时间静止时,都是有极强的自控力。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小孩,他的大脑的指挥能力和控制能力就很差。除了做事和运动时显得笨手笨脚外,就是在坐着时,也难于长时间地坚持,他会感觉到腰酸背疼,全身难受,只有动来动去才觉得能够舒服一些。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精神有很大部分去注意自己的难受,而不能去参与该做的事情当中,也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看电视过多
对于注意力来说,电视是杀手。因为电视节目的特点就是画面生动活泼,小孩习惯了热闹,到了幼儿园或者学校就不习惯静静地听老师的话。电视虽然也能增进小孩的知识,但是对于小孩来说完全是被动的学习,没有对答,没有互动,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语言也容易发展迟滞。美国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小时候看电视越多的小孩到了上学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比例越大,甚至感觉是电视的刺激强度过大而重新布局了大脑。所以,美国建议两岁内的婴儿不要看电视。
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小孩爱上学习要让小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孩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如果别人说他笨,他就会认为自己笨。一个总是失败的小孩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对于一个从未完成过作业的小孩,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让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如果小孩的学习不好,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小孩不聪明,家长可以从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意志力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千万不要说他笨,让他自暴自弃。
鼓励小孩自我激励
如果小孩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避免学业上的失败。首先要帮助小孩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其次要让小孩学会自我暗示,经常 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让小孩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如果小孩因为怕学习失败而产生恐惧,重要的是告诉小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消除这种情绪。
指导小孩学习方法
在辅导小孩时,不要代替宝贝学习,养成宝贝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要教给宝贝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教宝贝如何去查工具书,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如果宝贝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选择重要的内容,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每周给宝贝两篇长文章,让他把长文章缩写成短文章,缩写的过程既体现了宝贝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现宝贝的创造性。
总之,要让宝贝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
要尽量减少对宝贝唠叨和训斥的次数
让宝贝感觉到他是时间的主人。父母的唠叨和训斥只会让宝贝对相应的事情产生厌烦,从而注意力更不可能集中。不妨让宝贝感受到自己是时间的主人,教宝贝学会分配时间:当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宝贝学人自己掌控时间,有成功的感觉,做事会更加自信。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耍是很好的放松的方式
孩子都是喜欢大自然的,让孩子在阳台上种一盆花,生几颗豆芽,在观察与动手中,孩子会感到快乐和轻松,有机会还要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玩耍,周末、节假日,带着孩子到公园,到郊区,大自然有着数不尽的情趣,看到孩子在草地上奔跑,你也一定会感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这样,他们放松的不仅仅是心情,回到学校,对学习也会更投入和专注了。
知识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宝贝在很小的时候有好的学习习惯非常有利于成长,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