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玩具代替了玩伴
现在的小孩儿玩具也太多了,对于小男孩,有形态各异的玩具车,什么消防车、灭水车、拖拉机、挖掘机、直升机、邮政车…可以实现小男孩的各种英雄梦;对于小女孩,还有各种可以过家家的玩具,从洋娃娃到各种模拟家具,我有个表姐,表姐有个女儿叫豆豆,豆豆就有一整套的小厨房,小厨房里烤箱、微波炉一应俱全。
他们还有可以挥洒天性的各种道具,去了有娃的朋友家我才见识到了玩具的强大,小时候只知道有积木,现在有各种不同形态的可以拼凑的玩具。而我的同事也会定期给家里的娃娃采购颜料、太空沙、橡皮泥等基础玩具,以供孩子释放天性。
现在小孩的玩具量是我小时候远远不能企及的,记忆中我有一个戴帽子的洋娃娃、一个会嘎嘎叫的不倒翁白胡子老爷爷、一个会跑的电动狮子狗和一个狮子狗毛绒玩具,玩具好像大部分是在部队当兵的爸爸每次回家探亲带给我的,但这几个玩具让我跟其他的小伙伴比起来,已经是很富足”的了。
想看洋娃娃的耳朵,妈妈说在帽子里面,我把帽子给拆了,把洋娃娃撕烂了;
听说不倒翁里有一个大磁铁,我把不倒翁给砸了;
小时候有一阵子超级迷恋磁铁,磁铁可以在沙子里吸到黑色的小毛刺一样的东西,隔着一张纸,小毛刺可以跟随磁铁走来走去.......
除了这一点点的记忆,我的童年回忆里就没什么玩具了,对了,长大后上了小学,迷上了两块五一根的芭比娃娃,四肢和头都可以动,乐趣在于我跟小伙伴们可以偷点家里不用的布头,给娃娃做各种衣服。
更多的回忆是跟小伙伴们一起疯跑的,我小时候是在乡下姥姥家长大的,一起玩的有舅舅家的孩子和邻居的七八个小孩,我们年龄相仿,小点的时候大人也都放在一起看,大点后我们就称霸了整条街,捉迷藏、摸瞎、老鹰捉小鸡、过家家、跳房子、跳皮筋、丢沙包…各种游戏,每天玩地酣畅淋漓。
我们的回忆里没有玩具、没有兴趣班,只有结伴去小树林捉知了和偷偷上邻居房顶偷葡萄和桑葚的刺激。我们可以用几个床单和枕巾上演一出宫廷戏,也可以用手和意念玩出一场大闹天空,我们模仿所有的电视剧,会点穴、靠气功救命和飞来飞去(当然都是假装)。
说不完,我的童年简直太好玩了。
但我发现,现在的小孩没有玩具就不会玩了。
那天姥姥家聚会,我的两个外甥女,一个八岁一个七岁,她俩在一起玩,待了一会就大喊无聊,我才发现原来没有玩具的依托,她们根本没有我们小时候会玩。我问你们会打拍子吗,你拍一我拍一,两个小孩织毛衣,她们一脸茫然;会翻花绳吗?更是一脸问号。我看着院子里新铺的地板砖,想起了跳房子”,但身边没有粉笔,我灵机一动,就以地板砖的格子来当做界限,双脚单脚交叉蹦,向她们示范了一遍,从这头跳到对面再原路折返,不准碰到线。需要释放体力的她们,马上就玩地不亦乐乎了,两个人还比起赛来,玩一会便哈哈大笑起来。
玩具分价格高低,但小孩子的快乐却没有贵贱之分。我想现在价格昂贵的高档玩具,跟一个简单的自制游戏,带给孩子的快乐应该无差吧。没错,的确有些是有益身心的,开发智力的,可是到底有多少是商家赋予的价值、为了销售而强加的噱头,还有多少是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疏于陪伴的内疚感,还有多少是真的能给孩子带来的成长帮助呢。
现在的小孩过家家有仿真的一整套玩具,记得我小时候过家家全部都依靠自己的想象,我们找来瓶瓶罐罐沙子和土就能玩起看病的游戏,一个雪糕棍儿裹上一个糖纸就能拥有一个名字,不知道院子里的哪个犄角格拉,放着一些破木头小砖头,孩子们一有空就会过去,大人可千万别收拾,那可能是我们假想的另一个小世界。
我真的不懂。一方面玩具美其名曰开发着孩子的智力,可是依托玩具的小孩又失去着什么呢。我时常觉得那些住在楼房里被玩具包围自说自话的小孩是孤独的。
二、手机和 iPad 变成了随时随地的奖赏
偶尔逃避可以跟自己待一会儿的角落
记忆中的幼年和童年里,没有一个特别渴望的物件,最高兴的时光是跟那群小伙伴在一起的,每次暑假都会回姥姥家,每天都玩地很充实,临近开学那几天,听到门外有汽车的声音心情就会一沉,在小伙伴家听到姥姥喊回家的声音时,也会把心提到嗓子眼,担心是爸爸开车过来接我和弟弟回去了。
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有ipad,一起看动画片是我们排在最后的娱乐选择。
但现在的一代,从出生便被父母发朋友圈记录的一代,自小便接收着手机的诱惑,这个可以轻而易举调出各种动画片和搞笑视频的神奇宝贝。
我经常在火车上、候车室里等公共场合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对着熊孩子说:你再听话几分钟,我就给你玩几分钟的手机。还有很多次看到,孩子哭闹或者家长有事做时,直接把手机或者 ipad丢给孩子,孩子便立刻安静下来了。还有一次搭火车,孩子有些无聊了,妈妈为了安静,拿出手机给孩子玩,结果火车上没网了,孩子便哭闹起来,边哭边埋怨妈妈:都怪你,都怪你…看着因为手机玩不了而手足无措,精神无处安放的孩子,像极了一种瘾犯了,得不到满足的样子。
手机变成了治愈孩子哭闹的灵丹妙药,也成了孩子的精神寄托,甚至有些小孩沉迷抖音快手,这些快速有趣的内容,的确可以带来简单的快乐。但这些零碎的信息在吞噬着孩子的注意力,习惯了快速获得满足感的感觉。
别说小孩了,成年人已经沦陷了,又怎么能苛责孩子呢,其实从有了升学找工作压力之后,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沉下去读书了,阅读量最多的时候反而是小学初中阶段,可能就是没有手机这么好玩的东西,更习惯从书里获取有意思的故事和画面。
我不禁担心现在的小孩,他们还会有如饥似渴的阅读吗?还是这种如饥似渴求知欲正在被碎片化快速直给的信息时代消磨掉呢?
越长大,越难专注,在这么多信息和诱惑交织的环境下,孩子的专注力又怎么刻意练习呢。
三、大城市的无奈和家长老师的角色错位
现在的教育真的越来越贵了,但贵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我见过很多家长,拼命三郎一样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小孩,却把辛苦挣的钱给了培训机构,幼儿园前的早教课,陪伴孩子玩耍的是老师,几百块钱一节课,好像家长出钱雇佣老师承担了很多本属于家长的责任。
但是另一方面呢,现在的小学模式跟我们小时候又大相径庭,现在的老师扮演了检查和考核的角色,而把教授的任务很大一部分转移给了家长。深夜经常可以听到楼上,因为作业而吵吵嚷嚷的声音,大人喊小孩哭,堪称第三次世界大战。
我的表姐裸辞了,正好在家当起了全职太太,她说每天接送孩子上学,辅导孩子作业,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已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即使全职在家的她有时候都顾不上回复群里老师的信息。
不禁想起我们小时候,除了一个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家长和老师是不会有什么联系的,还有就是大考后需要家长在考卷上签字,来表明已知悉了。叫家长简直是个天大的事,要犯了很大的错,老师才会跟家长联系。小学时候的我还不是很乖,我记得有一次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了我,甚至推了我一下,当时老师跟我说,回去告诉你家长,让家长知道。我答应了,回家后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跟家长说了下。要放在现在,那铁定是瞒不住了。有各种可以即时通信的家长群,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分分钟了解地清清楚楚。
在这种形势下,我身边有几种家长:一种是为了多挣钱给孩子更好教育的家长,但势必牺牲了跟孩子的陪伴时间;一种是为了孩子放弃自己工作的家长,这种可能造成个人职业发展的空档;还有一种是为了多些时间照顾家庭,找一个轻松一点但收入有限的工作。不管是哪一种,背后都隐含着物质、金钱还有宝贵时间的平衡。
现在养孩子怎么就这么难了呢?我爸妈对此意见可大了。在他们看来,那些所谓的价格昂贵的兴趣班都是商家利用家长的攀比心理创造出商机,还不如带孩子去大自然里玩耍更有意义。
其实不难发现,在这个处处都有比较的时代里,很多人都被攀比盲从虚荣裹挟着往前走了,这个兴趣班别人家孩子都报名了,我能不报了。那个兴趣班可以锻炼孩子的口才,不能让别人家孩子落下啊……
不可否认有些兴趣班的确可以让孩子受益,可还有多少是掺杂着家长的各种攀比情绪、对孩子未来的恐惧感而去上的呢?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到的信息太多了,自认为已经比父辈的教育理念更为先进了,他们是真的落后了呢,还是只是不太了解那些新鲜事物外在的包装而已呢,我相信太阳底下其实并无新鲜事,教育的内核也都是一样的,育儿市场上有多少是等待家长接盘的产品,谁又能说清呢。
家长都太怕孩子落后了,恨不得尽自己所能塞给孩子全世界。之前我创业时,跟合伙人一起矫情省钱的问题,听过一个特别好玩的理论,他说我知道这钱花的有些冤,这钱花了不一定有效果,可是我不敢保证,这钱不花会带来什么损失。当时我是错愕的,未免觉得有些胡说八道”,但现在类比家长,感觉这跟很多家长的心态是类似的,最后的结论都是拼命挣钱给孩子投资。
不同的育儿理念在代际之间、不同的教育背景之间、社会环境下进行碰撞、比较、妥协,最终大部分还是被所谓的新兴理念裹挟着成为了商家赚钱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