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红柿妈妈
孩子的教育问题真的是父母们头号难题,很多宝妈们就会盲目的跟风,听各种专家讲座、看各种育儿书籍,最终都套用在孩子身上。这种照搬的规则,真的适合用在每个孩子身上吗?家长自己又学了几分教育法则呢,这种爱是正确的吗?
小玲有个上小学4年级的儿子,常理来说,小学能有什么压力,不都是天真的孩子每天快乐吗。可孩子说出的话真的让人吃惊:哎,每天这样,还不如死了轻松呢!”
小玲听后心里咯噔一下,每天对孩子各种关心体贴,为他操碎了心,虽然会有点严厉,可孩子不会那么脆弱吧,怎么孩子会有这种想法。她就假装开玩笑地问:怎么了儿子,是不是嫌妈妈天天说你不好好学习呀?”儿子很平静地说:不是啊,就是一天天觉得活着没意思!”为什么年仅十几岁的孩子,会如此厌世呢。
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位著名心理学大师的育儿观念,在书里写道: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能够用于培养他们的特殊环境,我就能保证,把随机选出的任何一名婴儿训练成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包括医生、律师、艺术家和商界领袖,或乞丐、小偷,而无须考虑他的天赋、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他就是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华生。最值得讽刺的是,他在坚定地执行着自己的育儿观念时,却将自己的三个子女培养成了抑郁症患者,而带来了令人痛心的后果。最为严重的是他的大儿子雷纳,成年后屡次自杀无果,最终在30岁时如愿以偿,自杀成功,成为行为主义育儿法的最直接受害者。
如果说大儿子的状况是偶然,那么接下来二女儿抑郁长期酗酒,也曾尝试多次自杀,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都未成功。结果这个女儿也生出了一个跟她一样抑郁酗酒的女儿。一而再的抑郁自杀,最后一个小儿在成年后也是居无定所、无职业,只能靠父亲的救济活着。
如此成功的心理学家,怎么自己的孩子却落下如此下场,在大儿子雷纳的日记中提到这些:我发现我成长的过程是冰冷的、机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这或许是我人生痛苦的源头。我的父亲在教育中,剥夺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础,或许他自己也没意识到。”
家长所谓的为孩子好的那些狠话,已经深深地伤害到了孩子看到这些,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感觉犹如醍醐灌顶,并且矢口否认自己肯定不会这样对孩子,觉得自己是非常爱孩子的。为了孩子甚至可以活出生命,这些笔者是相信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他接受到的信号是正确的吗?你的这种爱,孩子能感受到吗?
当你在愤怒、冲动恨铁不成钢时,就会言不由衷的说出一些狠话:养你干啥,不如掐死算了、不听算了,我还不想管你了、随便你吧、你自生自灭好啦……等等这样话,你以为孩子小不会记住,可是无形中孩子全然记在心里。
在孩子的意识里你所谓的那些为了他好的话,已经被他转化成了: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爱的只是成绩、听话的孩子,不爱我了,我就是多余的”。所以即使你付出再多也是一无所获,因为你们都不在同一节拍上。
那么如何来改变孩子的态度想法呢,父母们首先就要改掉自己的一些习惯及毛病:
0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需有度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大家都普遍希望孩子能成才,有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可孩子根本不理解你们的苦心,因为你只是在一味地盯着孩子以外的成就,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孩子毕竟还小,彼此之间没有沟通,只是强加给孩子一种你以为的爱,让他理解成人,这也未免有点困难了。
02学会控制情绪,了解孩子内心真正想法都说冲动是魔鬼,所以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图一时之快,把孩子的心伤透了,记住那些狠毒的话不要对孩子说。多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的想法,让他感受你对他的爱,鼓励他每一次的进步、表扬他的坚强、支持他创新的想法,每天给孩子一个拥抱与亲吻,让他真实感受到这种爱。
一切美好都是基于有爱,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机会,家长们一定要抓住时机,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今日互动话题:育儿的道路上相信你也有秘籍,欢迎留言互动,说说你的育儿宝典,让我们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