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疗愈。
1
你看那个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这是豆瓣评论里面的一条热评。
电影《狗十三》,
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
都指向了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
引发了不少对于原生家庭教育的探讨。
试想一下:
这两个例子里,
前一个是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后一个是创立了苹果公司的乔布斯。
原生家庭的教育方法承载着孩子的未来。
在做疗愈亲子关系里,
爸妈对于家庭育儿问题,
事无巨细的乏于焦虑。
不爱吃饭怎么办?
睡觉太晚怎么办?
爱玩电子产品怎么办?
早恋怎么办?
......
找到的答案各有千秋,
然后开始辨别、实施...
可能有用,可能没用,可能更糟。

2
有一个案例,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烦恼:
孩子4岁,每次沟通 不听就会忍不住凶她,只好威胁让孩子服从,虽然心里很疼不喜欢这样但又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总是反着来比如:凶人 ,瞪眼睛, 翘嘴,大声讲话等行为希望被满足才肯听话。
给孩子讲道理但是不听,莫名的就会情绪失控:不想管孩子吃饭,或者最好饿几顿,当孩子委屈兮兮的时候又忍不住满足,外婆或奶奶就会去哄。她知道教育孩子要尊重 ,平等 ,给她权利 ,把她当成年人 一样看待充分理解。只是 很多时候 就是会抛后脑勺。
原来在她的记忆里,妈妈也总是威胁她,比如:当她提出要离婚的时候,妈妈就叫她把孩子带回老家。孩子是我的软肋妈妈也会拿出来要求她。
在她的童年里极度阴郁,郁闷,隐忍,愤怒 ,难过也很少哭。做错小事就会被谩骂:头脑坏了” 疯了 ”神经有毛病 ”是不是中邪了 ”很笨很蠢”等生她很不值之类的语言暴力。当母亲这样骂的时候就会想:总有一天离的远远的,不再看她的脸色,不再担惊受怕。
在闽南 嫁出去的女儿和自己的儿子会有偏差,妈妈心情不好 就会把她当作导火索发泄。骂了之后没什么好脸色,妈妈的这种强势让她失去沟通的欲望和勇气。不说反而相安无事,说了就会引起风波或者挨骂,搞得全家不得安宁。
虽然成年了,但是对妈妈来说自己还是:很笨,很蠢,没有出息,说话没有水准,反应慢的人。
时间并不会治愈一切,我们的身体会记住创伤。
当女儿提出需求就会本能的靠凶威胁对方,因为小时候妈妈骂她之后就会服从做家务等,她的大脑记忆默认为孩子也会这样。当女儿反抗的时候她就会想冷处理,无意识复制母亲的情绪表达。
当她理解自己的情绪爆发根源后,懂得为什么和孩子会有这样的沟通方式。考虑到孩子的未来,她选择先与母亲和解,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好妈妈。
意识就会觉醒,她给母亲写信和肢体上接触后不再抗拒,她的工作上也顺风顺水。
请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3
我们看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命运剧本,就获得了改写它的机会。
我们何以成为今天的自己,一是我们在家庭动力结构中为自己定义或创造的角色不同,二是父母言传、身教、身份认同、虐待及关爱的影响。而我们在家庭剧中的扮演的角色又受到出生顺序、性别、父母的偏爱或厌恶、同胞竞争等的影响。
我们看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命运剧本,就获得了改写它的机会。幼年时期受到的关爱和体贴能够为儿童带来心理健康,同时避免他们今后遭受精神疾病折磨。不论关爱抑或虐待,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会影响家庭中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们都是在原生家庭里长大,父母的基因通过基因表达建构了我们的生物学基础,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学基础。那么,我们的人生难道就被原生家庭决定了吗?
如果我们不自觉,不反思,不修心养性提升自我,就可能会被原生家庭植入的心理操作系统所决定,会重复父母的命运。像父亲一样抽烟,酗酒,打骂孩子,像母亲一样抱怨,哭泣,溺爱孩子等。如果我们能自我觉察,不断反思,不断改变,不断完善自我,就能够突破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沟通模式,不良习惯和家庭养育模式。
超越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成长都需要的发展性任务,是我们突破固定性思维模式的重要任务。
人生如旅程,需要在不同境遇采用不同的策略,人生需要灵活性的成长性思维模式。如同蝴蝶蜕变,原生家庭的壳曾经保护了我们,但是为了展翅高飞,展示我们的风彩,需要艰难痛苦的蜕变。出生是脱离了子宫的保护,蜕变是心理的出生,脱离了原生家庭的保护。
心灵疗愈就是帮助来访者觉察过去僵化的心理模式曾经保护了我们,但是随着人生阶段的发展,时过境迁,需要有新的模式来应对。
只有感恩原生家庭才能超越原生家庭,只有拥抱内在的小孩,才能弥合过去的创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