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幼小衔接,学前班该不该上?看完这几条,你心中自然会有答案

Eason今年已是上大班的年纪,马上我也将面临大多数家长较为纠结的一个问题:幼小衔接,学前班到底该不该上?

幼小衔接,学前班该不该上?看完这几条,你心中自然会有答案男女有别

在跟邻居宝妈们讨论的时候,很多宝妈说,男孩子可以上一年学前班,晚一年到7岁再升小学, 女孩子心智发育快最好能在适龄6岁阶段直接升学。

从遵循男孩与女孩的生理发育特点上来说,我是很支持这一观点的,因为男孩的心智发育普遍晚于女孩,男孩可以推迟一年升学,更能适应与学习小学复杂的知识体系。

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女孩的学习成绩都会比男孩的学习成绩要好,而升入初中后反而是男孩的学习成绩普遍优于女孩,也正是这个原因造成。

孩子的情况

然而很多妈妈们认为上不上学前班,年龄不是那么在意,最重要的还是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可否认,在遵循孩子生理发育特点下,如果孩子没办法达到升学的状态,家长还是莫要急于拔苗助长。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孩子在当下状态是否适合进入小学,开启新的求学生活。

1.学习能力

如果孩子对新的知识领悟较快,能够将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大部分正确的复述表达出来,以此评估其学习能力是否足以适应小学多门学科的学习模式,并能很快的将所学内容大部分进行吸收与运用。

家长

2.专注力

现在专注力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因为在同样的学习时间内,不同专注力的孩子学习吸收的知识程度不同。在课堂中,如果孩子专注力达不到一定水平,其学习成绩容易与其他孩子拉开差距,继而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孩子求学的积极性。所以孩子的专注力需要通过逐步的训练,慢慢适应不同的知识学习。

专注力

3.沟通表达能力

孩子在日常社会交往中,是否敢于在人前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愿望,是否能通过与同龄或成人的沟通、谈判等合理的方式去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体现出孩子在没有老师密切看护的情况下,遇到问题,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开心融于集体生活进行相处的能力。

家长

4.独立能力

在升入小学之后,孩子在学校的活动区域会扩大,其校园的课后生活不再像幼儿园时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是否能在课堂上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以及在课后校园内独立活动,与同学友好交往至关重要。

学前班家长的状态

其实幼小衔接中,考虑孩子是否需要上学前班,除了评估孩子的情况外, 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是否做好了孩子升学的准备。

1.时间及习惯

小学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大相径庭,到校的时间要比幼儿园时的早,课后作业也要比幼儿园时的多且要求更高。作为父母,需要更合理的分配管理自己与孩子的时间。用于付出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不会比幼儿园时的要少反而更多,至少在一定阶段内。

这就需要家长将此前的一些行为习惯作出调整,如之前的起床时间是7点半,为了孩子不迟到,需要把起床时间提前;以前每天保持晚上1小时的运动习惯,因为需要给孩子辅导作业而需要调整运动的频率及时间,等等的一些行为习惯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和适应。

幼小衔接

2.心理建设

在幼小衔接阶段,对比于孩子的心理建设,家长的心理调整更为关键,因为家长的心理反应往往更容易影响孩子的情绪及心理健康。

经常在朋友圈内看到很多家长晒出为辅导孩子作业而痛苦不堪的画面和言论,其实很能理解,因为我自己在辅导Eason的英语兴趣班课后作业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糟糕的体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其实孩子的问题,归咎终还是家长的问题。

专注力

我们总是不自觉的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或者用其他优秀孩子的标准去评价自己的孩子。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对于成人而言能做到简单而又迅速的解答,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是需要一个理解和训练的过程,我们应该遵循他们生长特点。

换位思考,如果现在让我们去进行两位的乘法口算,未必我们都能快速的回答上来。简单来说,要尊重孩子的生长特点,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给孩子多一些时间,让自己多一些耐心和理解。

家长

3.角色分配

每个家庭的人员组成都不一样,对于孩子幼小衔接这一阶段,是父母陪伴身边,还是老人常伴左右,或两者皆有。尤其在二胎家庭中,家庭成员在孩子升学后各自侧重分担的家庭任务也需重新做出适当的调整于分配。

不妨预先进行家庭成员的内部沟通,分配好每个人所侧重的家庭任务方向。可以按家庭成员进行分配,又或者以家庭任务项目进行划分。

家庭成员

虽说分配到个人也只是相对的家庭任务侧重,而非单人包揽。根据家庭经济来源、家庭日常生活杂事(如:买菜、做饭、洗衣)、孩子的教育(如:作业辅导,接送兴趣班)、二宝的生活照顾等等方面内容侧重承接,进行提前沟通与规划,家庭生活才能有序而融洽,减少矛盾的冲突。

学前班总结

学前班该不该让孩子上,除了要遵循孩子的个性及生理发育的特点,从学习能力、专注力、沟通表达能力及独立能力方面衡量,是否孩子达到适应小学升学的能力。家长的状态亦需要进行评估,是否已经做好孩子上小学的准备,自己的时间及习惯的调整;对于孩子升学后碰到的各类问题,心理上做好预备;以及家庭成员对于侧重家庭任务的分配是否已经达成一致。

学前班

如果以上条件都没有满足,建议通过学前班一年的时间,给孩子和家长有一个过渡的时期,彼此进行调整,相互逐渐的适应去迎接新的学习生活,更能让家庭和睦的相处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