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面对熟悉的人或事,我们却是陌生的。比如父母对于孩子的理解。
孩子有属于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充满可能性的光明世界。而我们所面对的,却是被成年人利用的黑暗的世界。既然如此,我们将怎样构建一个相对理性的沟通世界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在一本讲沟通的哲学思考性书籍《两代人的沟通》([日]吉田章宏/译者:许忞、刘秀梅)中看到这样一个公式,我觉得很有趣:
(中年男人)=(现在老年的我)
(幼时的我)=(面前的小家伙)
书中举出了这样一个列子来解释这个公式:
在过去的某一天,一个中年男子教童年时的‘我’闻了梅花的香味。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幼小的‘我’现在变成了老人。”来教我”的孩子闻梅花的香味。
简单来说,就是我”的父亲教育我,我长大了用同样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还需要哲学化的讨论呢?
我的理解是我们有些时候会把一些很简单的道理复杂化,甚至异化。
比如,你小时候的父亲对待你不够好,你长大了,也同样对你的孩子不好。而这个过程并非是闻梅花”的那种。
再比如你的父亲在你的小时候对你很好,你长大了,经历了世间种种,对你的孩子会如你父亲之前对你一样好吗?
上面这两个例子,恰恰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它将你的父亲与你”和你与你的孩子”时空分离,变成两个世界。而那个公式恰恰告诉我们:两代人的沟通其实是同一个时空的事情,而公式里的我”对待自己孩子就像对待曾经童年时候的自己一样,这时的你幻化成你童年时候那个心中理想化的长者,可以是父亲、母亲、奶奶、爷爷或者是老师。
我的理解就是两代人的沟通可以说是处在平行宇宙”里长大的你与年幼你平等的对话。
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详细想过这个问题,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自己的子女今后会有什么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不平衡的问题,书中也提出了几个很有趣的理念:四个世界、三个时空、两个名词,一个概念。
1,这一个概念就是:孩子。
孩子”通常是相对于成年人来说的,孩子就时间限制来说是我们的童年。而事实上,孩子”可以指任何年龄段的人,它更像是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年龄,而不是物质上的年龄。
狭义的理解是:我们经历过那时我自己的童年,那时我们叫孩子。等我们见证着别人的童年时,那时我们叫父母或者长者。而广义的是其实我们都是孩子,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确立后,我们才能平等与孩子对话、沟通。
2,三个时空”是社会学家A ▪苏慈提出的。分别是:同时代人”、前人”和后人”。
相比于我”与你”同一时代的人来说,前人我们看不见,后人我们无缘相见。我们所遇见的也只能是同时代的人”。
而同时代的人里,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最长时间段的。所以时空里,父母与孩子处于同时代的人”,也就是我所说的处在平行宇宙”里,这样的沟通才会是平等的。
3,通过这个同时代人”引出两个最重要的名词:相逢和相知。
相逢属于偶然层面的,而到相知的层面就是父母与孩子沟通中最重要的功课。
如果父母能珍视相逢”的重要性,能将偶然性的想处里逐渐与孩子相知,这样沟通将会上一个大的台阶。
4,而四个世界就是沟通里所出现的世界,也就是平行宇宙”里我们沟通时所处的环境。
第一个是平凡的世界”,也就是日常生活里的点滴。我们先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性。
第二个是光明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与孩子互相依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才能体会三个时空,在同时代人的时空里,闻梅花之香的故事才能深入人心,在这里我们的喜悦就是发现内化的孩子”与老小孩”,与孩子同时拥有孩子”这个名词。
总结来说,这个世界就是真诚、平等。
第三个是黑暗的世界”,也就是利用孩子”的世界。
事实上,迄今为止的人生旅途上,人们为了像一个成年人”而不断对其进行压制、扼杀,使其不得不隐藏到人格最深处的内化的孩子”。
于是悲剧诞生了,社会上出现了如下的世界:
被当做物质的孩子”
被当作物体的孩子”
被当作一套人体部件式的孩子”
被当作电脑式孩子”
被当作原料式的孩子”
被当作食物式孩子”
被当作欲望对象式的孩子”
被拍摄色情的孩子
吞噬孩子的世界”
被当作实验材料式的孩子”
被当作研究对象式孩子”
被当作投资对象式孩子”
被当作储蓄与投资式孩子”
被当作工具和手段式的孩子”
被当作权力便捷工具的孩子”
被当作教育对象式的孩子”
被当作评价对象式孩子”
第四个世界是理想的世界”,这是一个平凡、光明与黑暗同一的世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我们活着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光明的世界”,有黑暗的世界”,需要我们理性的对待。
这个世界里,孩子们一直在注释着我们,他们的感受性并不比成年人差,他们知道自己是个孩子,通过父母的眼神和别人孩子的动作。
甚至孩子有些时候比父母都成熟,这里我们要平等的沟通。
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家日记》中这样写过:您也许会说,我们必须去矫正孩子。但是,您听着,我们不要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看的高于孩子,我们甚至还比不上他们。当我们为孩子们着想,想教给他们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同时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仅仅是和他们的接触,就会使我们获益匪浅。只要孩子出现在我们中间,心灵就会得到净化。因此,我们必须尊敬他们(就算我们曾经教过他们些什么),面对他们天使般的容貌和它们的童稚天真——其实他们也有一些不良的习癖,面对他们的年幼不谙世事与他们招人怜爱的柔弱,我们必须时时记住,当我们去接近他们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去尊重他们。”
所以,沟通是门艺术,这一点也不假。
但问题是,我们有时候根本无暇顾及,也懒得顾及。
当然,我希望在两代人的沟通里,我们能尽量以光明的世界为目标,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多用童年视角思考与孩子沟通的问题,要知道,这个世界,相逢已经不易了,珍惜与孩子相知的机会,因为同时代人的时空也并不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