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给孩子立关于手机规矩 为何要给孩子立规矩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德国哲学家弗罗姆说:“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
再好的母亲也无法替代父亲的角色,因为父教与母教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规则教育。与孩子交往时,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多是通过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在游戏规则方面,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也就是说,孩子会从父亲这里知道什么是规则,孩子会观察爸爸怎样面对出言不逊的人,怎样面对挫折、化解危机,然后进行模仿。
第二,形成性别意识。父爱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男孩会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形成自己的性别特征。女孩往往从父亲身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作为未来丈夫的标准。
现在,很多家长都担心影视娱乐节目会对孩子的性别意识造成影响,“伪娘”和“假小子”会让孩子分不清男女。美国父亲角色研究专家罗斯·派克认为,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表现比较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
小学阶段,是孩子性别意识形成的初期,爸爸的作用最为关键。要多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多鼓励男孩的冒险精神和勇气。对女孩来说,爸爸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都会对女孩今后的社交能力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给孩子立关于手机规矩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

第七,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他。比如,明明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他: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他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八,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 第九,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第十,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十一,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第十二,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十三,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第十四,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Sam三岁后的那个夏天,有一阵子他要求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他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他不理解。我就依着他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他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他“难受、不舒服”。我告诉他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

给孩子立关于手机规矩

为何要给孩子立规矩

很多家长总在向孩子强调,要求孩子守规矩,必须听自己的话,然而,这种守规矩真的符合家庭教育的需求吗?孩子教育心得提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给孩子立规矩需要掌握这些技巧。
  孩子的行为习惯并非一两天形成,因此也非一两天就能纠正过来。孩子无法控制之前的行为不再发生,因而无法通过老师的监督,表现不好又要面对家长的批评,几重压力下,才会对上幼儿园发生抵触。
  家、园要进行合作,取得一致的教育,但是并不是将压力给幼儿园或老师,或是让孩子体会到受监督的感受。家长可以对幼儿讲:我相信你在幼儿园能够怎样,等你回来后,听听你来说。但可以背地里和老师交流,让老师关注,看老师还有什么好的办法。
  那么,如何给熊孩子立规矩呢?与其说是立规矩,不如说是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更为贴切。家长要首先意识到,保护天性、尊重孩子并非放任孩子,一些良好习惯需要家长有意识的培养。
  关于立规矩的年龄, 2岁甚至以前就可以给孩子立规矩。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在更小时养成很好的生活和交往的习惯,就不必待6岁时对规矩的标准进行改变。若前后规矩标准不同,幼儿会产生认知的冲突:原来这样做可以,但某天开始,爸爸妈妈却又不允许了。
  以收拾玩具为例,家长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玩具在拿出来玩耍之后,也需要“回家”休息,让孩子帮玩具“回家”。家长和孩子也可以玩玩“过家家”,在游戏中让孩子演练一些行为。游戏中,孩子也可以扮演家长,而家长也可以扮演孩子,家长也可在游戏中进行示范。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孩子习惯的培养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也就是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父母的言行要一致。对于孩子提出的买东西的要求,家长开始不同意,就坚决不能买;最忌讳的行为,就是开始不同意,之后又妥协同意。这会让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无原则性,下次就会变本加厉。
  孩孩优小编寄语: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这样想,既然大家都遵守,孩子作为终将走入社会的一员也不能例外!

给孩子立关于手机规矩

我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其实孩子学习好不好,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孩子有没有“德行与责任”观,有责任心的孩子就会主动学习,因为他把学习看作是自己份内的事,他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不是为老师、学校、父母学。主动学习的孩子学习一般都不会差,或者说即将暂时差也不会一直差下去。二是孩子对学习有没有兴趣,这是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而德行与责任观、学习兴趣都离不开家长的培养。
幸福家族第133期学员李Q
不同的孩子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他会养成不同的规矩,而每个孩子其实都会接触不同的场合,到底
孩子会不会在不同的场合下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和场合的需要,这要求做父母的去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我孩子的规则意识就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学校,上课时纪律差,总想与別的小朋友说话,为此老师没少跟我告状;学校有活动需要站队时,要求快、静、齐,他也管不住自己,总是让老师操心。他在班里相对年龄比较大,可他的行为还不如比他年龄小的同学,这让我和爱人很着急。最近我们也在反思,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那么我们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我和爱人的脾气都比较好,因此,有时对孩子的很多行为觉得没必要要求,
久而久之,孩子的很多行为就没有了约束,导致了他在很多场合下自我约束的能力就比较差。另外,
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定立一个家规。
其实,在孩子上课爱讲话问题刚出现时,我们就曾经定立过一个有关学校行为规范的家规,而且为了好记,我还专门把它编成了顺口溜的形式。但直到昨天与薜老师沟通完后,我才意识到,
这个家规学校篇的定立其实是我们急功近利的表现。如果孩子在生活上的习惯不改,那么直接要求学习习惯,对孩子来说是不可能的。
而且,针对学校习惯定立家规,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很难监督执行。反而使孩子容易钻空子,养成更不好的习惯。于是我对郑老师所讲的“有德必有才”这句话就更有深刻的体会。
立规矩,实际上就是定立一个人的行为规范的原则,对于一个家庭的规矩,是给家庭每个成员定的,要遵守平等、尊重的原则,要让孩子觉得公平,而非针对他一个人。首先我要对孩子充满信心,
对所有定立的规矩,不仅大人可以坚持做到,孩子也是一样。
让孩子坐下来和我们一起来商量规矩应该在哪些方面制定,具体应该做到哪些。让孩子参与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形成正确思维的过程,只要形成正确思维,在规矩的实施时,只需要加深印象就行。另外,也让他对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监督,让他觉得公平,也让他有坚持不懈的信心。这次规矩的制定主要关注生活方面,这样,我们一家人就可以互相监督,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在不同的场合都应该有相应的行为。
另外,如何放手把责任还给孩子。上周我的做法是规定好的当天的事情提醒孩子一定要当天完成,但是孩子做事很拖拉,总是先玩,不到最后一刻,不做该做的事。因此经过与薛老师的沟通,我在反思,我到底是放手了,还是撒手了?把握原则和道德责任底线,规定好每天必做的事情,这是原则问题,同时,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不妨碍别人。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但为了避免让孩子再拖拉,
我觉得应该给他适当的帮助,
把每天必做的事情列表,建议他每天一回家就开始做,如果在9点半之前做完该做的事情,就可以跟爸爸下几盘棋,或者跟我玩一会儿游戏作为奖励。如果,做事拖拉,在该睡觉时还没完成,就帮助孩子总结拖拉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做事三心二意,还是因为没有合理安排,根据具体问题分析原因,并且表示对孩子的信心,相信他第二天一定会有进步。
时刻牢记平等、尊重,需要时给予帮助,建议时卓有成效。

父母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想立规矩,首先父母要端正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原则问题绝对不可侵犯,一些小问题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孩子也需要自尊心和面子

你是如何给孩子定规矩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体现了规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父母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时,可以通过孩子自己"学习——发现”。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所以,开始规矩教育吧! - 一、规矩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二、立下的规矩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乱丢垃圾,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三、定规矩,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四、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五、惩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六、偶然可以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 七、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规范约束孩子。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父母培养孩子形成规矩的习惯是漫长的,不能一蹴而就。以上的规矩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但因人而异。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所以,开始规矩教育吧!

究竟怎么才能让孩子不沉迷于手机

你可以找些邻居家的小孩来陪她出去玩 玩高兴点 就会渐渐忘记手机 就会去找别的小孩子玩 ,大人有时间也要带他到外面去玩玩,还可以培养他画画 唱歌等等他感兴趣的事,大人在孩子面前也不要玩手机,做到自律。

给孩子立规矩,这10点要注意,你做到了几条

1、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你就知道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岩岩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一直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改不掉了”所以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定性。
2、请给孩子制定明确的标准。
岩岩妈妈只是告诉岩岩,“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几分钟?她并没有传达出来,没有给岩岩一个明确的标准。
请告诉孩子,“再给你2分钟,2分钟之后妈妈就收碗了。”

3、给予适当后果,而非吓唬孩子。
妈妈告诉岩岩,“我要被开除了。”然而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却并没有发生,这样就等于说了谎,孩子更不把她的话当真。甚至孩子还巴不得她待在家里陪伴自己呢,孩子的价值观跟大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有时你觉得很严重的事情他可能一点也不在乎。
请告诉孩子:吃不完,就不让吃了。这比说“妈妈被开除”要好。
4、惩罚要及时。
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了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惩罚要及时,才能让孩子理解并记住。

融进一个小游戏里陪孩子一起玩,让孩子轻松的接受,为了孩子,请开动脑筋吧!